海棠文

537.科举改革(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与其他改革相比,最难的其实时选官制度的变动。
    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唐朝进行完善,到宋朝、明朝逐渐稳固,科举已经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华夏王朝才算真正进入精英官僚统治阶段,而没有了长久掌握权力的世袭贵族阶层。
    科举作为平民百姓最主要的社会越升通道,为无数平民百姓登上权力高峰创造了基础,是王朝拉拢社会精英、缓和社会矛盾、内部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
    鲁若麟不反对科举,但是反对的是科举所考的内容,以及科举制度对官员的选拔要求和使用办法。
    如今的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确实都是精英文人,但不一定是精英官员。做官和做学问有共同之处,但差异也非常巨大,一个好的文人未必就是一个好官员。
    而且将科举局限在诗书文章上,实在是太过偏颇了,也埋没了无数的专业人才,实在是令人惋惜。
    但是科举制度实行了近千年,几乎是深入到了官僚们的骨髓中,想要改变它又岂是那么容易。
    朝中百官都是科举出身,自然要维护现有的科举制度,这是他们的本能,无关于派系和立场。如果不是鲁若麟有一套自己的人才培养系统,为了统治天下,根本就不敢动这一块。
    “陈阁老,科举是朝廷的根本,废除科举无异于自毁前程,其中利害难道你就没有跟安国公说清楚吗?”钱谦益痛心疾首的说道。
    “元翁,安国公不是要废除科举,而是要改良,使得能够选拔更多、更好的人才治理国家。”陈新甲解释道。
    “不习四书五经,不懂圣贤文章,如何能够做官?”张慎言不满的说道。
    “安国军底下的官员们都没有经历过科举,还不是把安国军治理得蒸蒸日上,张阁老有失偏颇了。”陈新甲暗讽道。
    “刚不能久,打天下时可以如此,治天下时还是得需要能够精通圣人之道的文人。”张慎言对安国军的用人之道从心底里不认可。
    “用了精通圣人之道的文人又如何?这天下依然是三百年一轮回,逃不过兴衰更替。可见只用文人治国始终有缺啊,或许安国公的办法能够解决这个缺陷。”陈新甲明显已经被鲁若麟洗脑,对如今的科举制度同样不满。
    “陈阁老不会是因为自己没有考上进士就想要对科举下手吧?你可要明白,动科举就是动天下读书人的命根子,是会站到所有读书人的对立面的。”张慎言嘲讽道。
    “没有考上进士又如何?考上进士之后碌碌无闻的人多了去。科举真要是那么完美无缺,我大明朝会走到如今地步吗?如今吏治有多腐败想必各位都非常清楚,可见科举选上来的大部分都不是国之干才,而是酒囊饭袋、国家的蛀虫。”陈新甲反讽道。
    “陈阁老,不要忘了你也是读书人出身,这样诋毁读书人非君子所为。”高宏图不满道。
    “我辈读书是为了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可报效君王,下可安抚黎民。现在的读书人是什么样?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道德文章做得花团锦簇,偏偏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贪赃枉法、安于享乐是唯恐落后,扶危济民却束手无策。看如今之天下,豪强巨富之家哪个不是读书人出身?十年寒窗,一朝富贵,家族是赚得盆满钵满,国家呢?被挖得千疮百孔,无可征之钱粮、无能战之猛士。这样的读书人,这样的科举于国何益?不改更待何时!”
    陈新甲振振有词的说道,令内阁众人的脸都垮下来了。
    诸位阁老都是科举的受益者,即使明知道科举弊端丛丛,但是依然坚定的维护着科举制度。现在被陈新甲将这块遮羞布彻底撕开,顿时有些恼羞成怒,偏偏陈新甲讲的都是事实。
    “以文御武是国朝长治久安的根基所在,武夫当政危害无穷,陈阁老熟读史书,应该知道五代十国之乱由。所以文官虽然有一些败类,但瑕不掩瑜,国家能够安定都是文官的功劳。”钱谦益反驳道。
    “文官一家独大,国家安定只是暂时的。虽然没有兵乱的危害那么直接明显,但是日久天长之下却在不断腐蚀国家的根基,危害一点也不比兵乱小。”
    “以文御武固然免去了诸多兵乱,但是没有精兵强将镇守四方、征伐四夷,国虽大,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肥肉罢了。所以国家的最好状态应该是文武并立,文治武功一个都不能缺失。这一点安国军就做的很好,所以才能征伐天下,战无不胜。”
    “而且我们太过轻视杂学的作用了,一味用圣人之学治国,忽视了其他学说,使得我们千百年来固步自封,除了改朝换代,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发展。一千年前华夏大地是什么样,一千年后的华夏还是什么样,除了换了一个皇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
    “看看安国军,诸学并举,讲究实用之学,拒绝空谈。不但领地里的百姓生活富裕,更是达到了我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幼有所教、老有所养,无饥馑之忧、无夺命之患。家家户户都有钢制的农具和生活用具,衣裳可四时更新。这样的生活只靠读圣贤书就能创造吗?肯定不能。只要你们去看过安国军绵延数十里的钢铁厂和纺织厂,就会明白,你们眼中的奇淫技巧可以创造多大的财富,改变多少人的生活。”
    “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在前,科举还要固步自封在四书五经、圣人之学上吗?”
    “我们需要懂算数、机关、器械、水利、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人才,而且是急缺。不从这些方面选拔人才,难道还要继续选多得已经不能再多的诗书文人?”
    “安国公的理想是创造一个远超以往的新时代,不光要恢复华夏故土,甚至西域、东瀛、南洋都要纳入华夏范围。朝鲜和苏禄不过是我华夏走出去的第一步,还有更加广阔的土地等着我们去征服。你们确定要实现这样伟大的目标,科举选出来的羸弱书生们能够胜任吗?”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如果不想被这个时代所抛弃,我们都必须与时俱进。安国公目光长远、志向宏伟,如果不能跟上他的脚步,那么下场只能是被淘汰。时不待我,安国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与你们争辩的。送你们一句安国公的忠告,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个世界不是少了谁就是末日的。”
    陈新甲一通长篇大论,让钱谦益等人有些反应不过来了。
    但是陈新甲话里的意思已经清楚无误的表达出来了,科举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任何阻碍改革的人都会被鲁若麟无情的淘汰掉。
    “天下读书人无数,这是要断他们的前程啊。”张慎言痛心疾首的说道。
    “张阁老此言差矣。科举再怎么改革,能够参加科举的也只能是读书人,那些不识字的人安国公也不会让他们参加科举。安国公所改革者,无非是四书五经不再是唯一的科举学问,在其他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同样可以被录取做官。”陈新甲解释道。
    “朝廷官位原本就有限,现在还要让给那些旁门之学,十年寒窗一朝尽废啊。”高宏图摇头叹息道。
    “高阁老放心,安国公早有妥善安排。”陈新甲笑着说道。
    “如何安排?”高宏图好奇的问道。
    “化吏为官。”陈新甲吐出了四个字。
    “化吏为官?”众人疑惑道。
    “想必各位都知道,安国军中官员并未分为吏和官,只要有才干、有功劳,哪怕是一个最低级的官员也可以做到最高的官位,没有身份等级上的限制。安国公准备在朝廷也推行此法,打破吏和官的界限,可以自由升迁。那么这天下的读书人就不必非要考上举人和进士才能做官,完全可以从县乡做起,能力强的话同样可以做到国之宰辅。”
    “这样的话,读书人中的秀才甚至童生等完全可以出来为国效力,从实践中一点点的积累施政经验,未来的成就未必就比那些进士们差了。”
    陈新甲耐心解释道。
    “即使化吏为官,天下官位毕竟有限,如何能安置数量庞大的读书人?”钱谦益依然不太满意。
    “那就增加官位。”陈新甲明显准备充分,一点也没有被难住。
    “增加官位?陈阁老说得轻巧,增加官位就会增加朝廷所付俸禄,非明智之举。”马士英还以为有什么好办法,出言反驳道。
    “自古皇权不下乡,所以朝廷的官员确实不多,需要提供的俸禄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是如果将官员配置到乡或者村呢?那样是不是就可以安置大量的官员。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朝廷的支出,但是却避免了地方豪强把持乡里、为非作歹,使得朝廷的政令可以直达百姓,而不用被地方豪强曲意执行。”
    “多花的那点钱与朝廷政权稳固相比完全不值一提。而且有了数量更加庞大的官员,出现精英人才的概率也会大很多,那些数量庞大的读书人也有了一个养家糊口的机会。”
    陈新甲说了这么多,内阁的诸位阁老终于有些动心了。
    读书人看似风光,但那只是针对举人和进士而言的。不过举人和进士毕竟是少数,占据读书人绝大多数的是那些秀才和童生,甚至是连童生都不是的人。
    这些底层的读书人如果家境不好,绝大多数都会失去继续进学的机会,甚至连谋生的手段都缺乏,成为一个百无一用的穷酸。
    如果鲁若麟通过科举改革,让这些底层的读书人有了为朝廷做事的机会,必定会受到绝大部分读书人的拥护。
    反正官员的俸禄是朝廷出的,如果内阁反对鲁若麟的做法,必定是两面不讨好,甚至被读书人记恨的。
    既然如此,干嘛还要阻止?
    读书人心中对儒学的信仰比得过现实利益吗?
    一边是看不到尽头的苦读之路,一边是有极大的机会入朝为官,哪怕是一个微末小官,只要是正常人都会选择后者吧。
    搞定了内阁,朝中百官同样没有花太多时间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毕竟顽固要求坚持传统科举的还是少数,大部分的官员还是不想给鲁若麟留下不是一条心的印象。
    何况这些年研究安国军崛起之路的官员和有志之士不少,也从安国军的崛起过程中看出了一些端倪。鲁若麟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其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是那些被百官们内心深处鄙夷的女官们,在真正接触过了之后,百官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女官确实称得上是精英人才,甚至在能力和操守上超出了绝大部分朝廷官员。
    有安国军这样鲜明的例子在前,再说科举是万世良方真的是有些昧良心了。
    再说了,并不是所有官员都想尸位素餐的,希望国家富强的官员同样不少。既然安国军能够成功,为什么朝廷就不能试一试呢?
    在获得朝廷的支持之后,鲁若麟开始在大明统治范围内推行新的科举制度,并改革了官制。
    新的科举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再以四书五经为唯一衡量标准,增加了不少实用技能的考核。而且实用技能在考试中所占的分量非常重,一旦有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往往都能优先录取。
    而且选人权力也下放到了各个行省,只要通过各个行省的考核,就可以就地上任,不用再到京城走一遭,大大增强了用人的灵活性,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
    安国军新增的地盘太多了,急需官员进行管理,以自身的造血功能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借助朝廷的体系选拔人才也是无奈之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