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援剿大将军
第244章 援剿大将军
“国势危急,某受恩深重,率军援粤自是义不容辞。”丹初神情恳切,说道:“只是,某有一事相求,情非得已,实无讨价还价之意。”
怕什么,来什么。这年头勋镇跋扈,朝廷有事相求,勋镇往往百般索取。文安之心里咯噔一下,却故作镇定,说道:“琢如请讲。”
丹初却并不急着讨价还价,耐心说道:“凡办大事,务必事权专一,方能成大功。‘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粤东勋镇林立,兵马十数万,却不敌尚可喜、耿继茂两万之敌,何也?军令不齐也。
“眼下,鞑子已经逼近广州。欲御此敌,必须统一军令,置一大帅,统一节制诸将。如此,各勋镇声气相通,事急则援,事缓则攻,方有歼除鞑子的可能。这方面,不知朝廷有何指划?”
道理浅显易懂,只有稍有军事常识,就知道统一军令的重要性。偏偏在南明,统一军令却是件最难的事。
朝廷威权渐失,自不能统一军令。忠贞营内部亦派系林立,刘希尧、刘芳亮、刘国昌等人都难容于高必正。大西军同样如此,孙可望可谓枭雄,亦不能有效节制李定国、刘文秀。
文安之面露尴尬,硬着头皮说道:“广州那边,自有江宁侯节制诸镇。”
江宁侯即杜永和,原为李成栋中军大将。李成栋死后,杜永和抢先得到两广总督印,开印视事,自任总督。朝廷不敢过问,只得默许。
丹初不依不饶,问道:“肇庆为今上龙兴之地,沟通两粤,世所观瞻。三水为北江、绥江、西江交汇之处,水陆要冲,为广州门户,势所必争。此二地地势重要,兵家必争,必须有人统一节制军务。朝廷可有布置乎?”
李成栋在世时,足以统一节制粤东军务。眼下东勋涣散,杜永和缺少威望。粤西来的客军,自不便凌驾在东勋头上。想统一节制粤东军务,可谓难矣。
丹初只好退而求其次,在肇庆、三水之间择一地,争取节制军务。
文安之这才意识到,岑丹初果然不是俗物,虽然年轻,却见识不凡,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问题的关键。
朝廷无远略,还在肇庆时,就整天忙着铨选官员、考功录牒、修改文谥、粉饰太平,对恢复大计毫无指划。到了梧州,朝臣又忙着打虎,连援救粤东也搁置一边。
“这……肇庆这边,上命永安侯(马吉翔)与南阳伯(李元胤)并守肇庆,督理各营。三水那边,大珰庞天寿请任监军,督各营兵马援广。”
庞天寿官居司礼监掌印太监,提督勇卫营。勇卫营为永历朝三御营之一,庞天寿既为太监之首,又掌兵权,在内廷炙手可热。不过,他为人粗疏,不甚揽权,权力渐被秉笔太监夏国祥所夺。
丹初和他也算是老怨家了。三年前,他在焦琏麾下任游击时,还曾乘乱抢过庞天寿的军械。
“三水地势紧要,连接广州、肇庆,势必要有得力勋镇,统一节制三水军务。晚生不揣冒昧,愿为国效力,坐镇三水,进则援救广州,退则威胁鞑虏侧背。”
三水位于肇庆、广东之间的中心位置。据最新的塘报,清军已经兵临广州城外。明军若要增援广州,必要经过三水。清军若要攻取广州,必须夺下三水,保护侧背。
因此,三水必将是两军交战的焦点。丹初自请到三水节制军务,挑了块硬骨头。惟其如此,他才能建立功勋,膺服诸镇。
丹初驱逐陈邦傅,已成广西最大军头,朝野颇有流言,进兵三水,正可借机止流言,收人心。文安之如释重负,说道:“三水重地,确需一员大将主持战事。琢如见识宏远,已是国公,官爵在诸镇之上,节制三水军务名正言顺。”
赤军到了粤东,就是客军,想节制其他诸镇骄兵悍将,可谓难矣。朝廷颁布的名号,只能给丹初一个节制诸镇的借口。至于能否真正节制诸镇,还得看他的威信,还得看赤军的实力,还得看赤军是否真的愿意援救广州。
“那么,就请朝廷在我官爵上加个大字?”丹初试探着问道。
宁国公征虏将军总督桂西南官义土民兵马兼理粮饷,加个大字,就是征虏大将军了。
三年前,丹初还是个童子兵。焦琏问他平生志向,丹初说愿拜为征虏大将军。当时看,征虏大将军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在,朝局日乱,官爵渐滥。国公满地走,大将军也不乏其人。譬如东勋裨将马宝,就被永历帝御赐“护驾大将军”了。
只不过,明朝边患在于北方的鞑虏。有明一代,征虏大将军更是武将尊号,非功勋素著者,绝难拜为征虏大将军。
眼下,小朝廷蜗居梧州,前线缺少节帅。尚可喜、耿继茂兵临广州,孔有德在衡州虎视眈眈。在此背景下,朝廷拜谁为征虏大将军,便有委任前任统帅的意思。
赤军有后来居上之势,但岑丹初资历太浅。若朝廷拜他为征虏大将军,着实难以服众。
文安之不敢贸然答应,小心斟酌词句,说道:“琢如,征虏大将军为将军重号,心仪者甚多。你是后起之秀,似以谦让为宜。”
丹初只是笑笑,说道:“晚生求大将军之职,也是为了军事大计。前线有无节帅,节帅威望高低,实对军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天军数倍于鞑子,却屡战屡败,原因盖出自此。”
文安之揣摩着丹初的话,沉默良久,说道:“琢如,何妨退而求其次,换个大将军名号?譬如,援剿大将军,如何?”
丹初沉吟不语。
遥望天空,夕阳西下。文安之还要赶在城门关闭前回城,内心的焦急渐渐浮在脸上。
“哎!”丹初叹了口气,说道:“朝廷恩养我辈,如今国势危急,我又岂能亟亟于官爵乎?只要援剿大将军之职能够节制前线诸镇,吾亦愿接受。
“不过,吾少年时便立志拜为征虏大将军,愿为国朝鞠躬尽瘁。征虏大将军之事,还望老先生转达天听。他日若有机会,还请朝廷酌情考虑。”
文安之长舒一口气,说道:“琢如忠勇可嘉,假以时日,征虏大将军非你莫属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