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242章 次辅亲迎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242章 次辅亲迎
    朝廷派使出城十里宣慰赤军。使者是个重量级人物-东阁大学士文安之。
    文安之年近六十,资历甚老,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湖广夷陵人,清誉满天下。弘光时,起为詹事,隆武时,召拜礼部尚书,文安之转侧兵戈间,皆不赴。
    永历朝,由瞿式耜举荐,文安之与王锡兖并拜东阁大学士,亦不赴。瞿式耜为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且比文安之大两岁,故有资格举荐文安之。
    此人颇有个性,时局缓和时,他不愿到朝中争权夺利。何腾蛟、金声桓等败亡后,大局糜烂,他反而更加奋勇,于今年春赶到行在,入阁辅政。
    首辅严起恒自知并非戡乱之才,愿以首辅让之。文安之力辞不受,因科名较早,屈居次辅,在大学士朱天麟、王化澄之上。
    朝廷以次辅为使者,足见对赤军的重视。想必,永历君臣也是煞费苦心,考虑到瞿式耜是文安之的荐主,才安排文安之屈尊出使。
    次辅亲迎,丹初不便怠慢,提前下船,骑马前往梧州。不出意外,文安之将试探丹初的态度,尽可能地满足丹初的要求,好催促赤军东下援粤。
    下午申时,丹初一行抵达接官亭。虽是动乱年月,官场排场却一点不减。朝廷临时搭建了一座接官亭,虽然简陋,却也有模有样。
    见到文安之,丹初下马作揖,郑重其事地说道:“晚生岑丹初,见过老先生。”
    明朝重文轻武,官场最尊贵的称呼是“老先生”,起初只能称之为首辅。之后,官场称呼日滥,大学士皆可称为“老先生”。再往后,大九卿、小九卿,乃至于词苑前辈,皆可称“老先生”。
    至于“大人”,原是至尊至贵的称呼,到了晚明,亦已不再尊贵。有些心胸狭窄的官员,尤其是正印官,若被称为“大人”,还会很不高兴。
    文安之亦作揖回礼,说道:“大将军,久仰久仰。”
    按明朝的官场习俗,总兵以上武官即可称为大将军。以文安之的身份,称岑丹初为大将军,已是自降身份。大概,他也想放低姿态,好笼络丹初。
    进入接官亭,双方分宾主坐下。
    文安之微带笑意,神色愉快,笑道:“早就听说稼翁得了佳婿,今日亲见,果真不假。大将军气宇轩昂,潇洒倜傥,真乃人杰矣。”
    “老先生谬奖。”初来乍到,丹初言语不多,不想给人留下飞扬跋扈的印象。
    文安之又问道:“大将军可有名号?”
    这是在试探丹初,是否以名号相称呼。
    明人思想活跃,文采飞扬,君子需有姓、名、字,自不必说。一旦做了官,表字就不能轻易使用,改用名号,以示尊敬。因此,明人戏谑说,中进士做了官,无非是“取个号、纳个小”。
    瞿式耜号稼轩、耘野,又号伯略,资格较老,故称之为稼翁。
    名号之外,明人还流行起绰号。弘光帝因捕蛤蟆制作房中药,绰号“蛤蟆天子”;马士英喜斗蟋蟀,绰号“蟋蟀相公”,可谓惟妙惟肖。
    绰号之外,还有道号。盖因明朝皇帝多崇信道教,取有道号,上行下效,宫内宫外亦流行道号。字、号、绰号、道号,起先流行于缙绅阶层,后来逐渐扩散至名匠商贾伶人名妓等阶层。明朝后期,就连屠狗的、看门的也无不以字号相称,颇为有趣。
    在重文轻武的风气下,武官地位越来越低,勋镇也不例外。明朝前期,亲王向文武大臣投帖,一般称王或别号。自严蒿当政,亲王投剌无不称名。至张居正当政,亲王投剌一律称“晚生”。有些亲王赶上袭封,甚至称“门生”。
    亲王尚且如此,更遑论其他勋镇了。明朝后期,勋镇求见督抚、六部堂官,连个座位都没有,只能到别院听参。
    眼下是南明,勋镇手上有兵,地位自然抬升。丹初完全可在文安之面前摆谱,但他并未这么做。
    “晚生字琢如,号松坡。老先生是丈父至交,就称我琢如吧。”丹初笑道。他的字、号,包括绰号“小霸王”,想必文安之不会不知道。
    按规矩,文安之似乎该称丹初为松坡。但丹初太年轻,文安之是次辅,称呼名号太掉价。称松帅、琢帅、爵帅,似乎又显得见外。大将军只能刚开始讲讲,以示谦礼,若一直讲大将军,传出去足成笑料。
    “那,我就托大了。”文安之笑道,吩咐随从抬来一桌酒菜,说道:“琢如,皇上听说你风尘仆仆赶来援粤,不胜欢喜,特赐一桌酒菜,以示亲信。待明日陛见,皇上还会当面赏赐礼物。”
    亲信?梧州为陈邦傅的地盘,丹初可不敢吃梧州城的酒菜。万一中了毒,可就不妙了。明日陛见,他也不打算亲至了,免得被陈邦傅所乘。
    “晚生下船前刚吃过饭,现在实在是没胃口。就先收下御赐酒菜,留作夜宵吧。”
    明制,皇帝向大臣赐酒菜,大臣必须当着使者的面吃掉。时局乱成这样,文安之也知道丹初的顾虑,一笑置之,把酒菜交给丹初的随从。
    气氛稍显尴尬。文安之使个眼色,左右随从退下。丹初知道有要事商谈,亦屏退左右。
    文安之小心斟酌词句,说道:“琢如为稼翁郎婿,年轻有为,练兵有术。如今粤东纷乱,鞑虏入寇。琢如义不容辞,率军援粤,实乃大明之福也。”
    丹初原不喜欢官场客套话。可这话出自次辅之口,令他十分受用,便笑道:“老先生过奖。朝廷恩荣我辈,不吝官爵。国家有事,我辈自当召之即来,奋袂图报。老先生是丈父至交,便是自家人。若有事体,丹初自当效劳。”
    文安之暗自赞许,觉得岑丹初镇定自信,应答得体,令人耳目一新。
    既然有言在先,他也不必藏着掖着了,便说道:“粤东事急,琢如既以援粤为名,自当尽快入粤。明日陛见之后,若无他事,还望尽快入粤,以免贻误战机。”
    丹初呵呵一笑,说道:“援粤之事,自无问题。粮草、辎重我自负担,无需朝廷费心。不过,拔营之前,我有三件事,办成之后,方好放心东下。”
    文安之眉头一紧,生怕丹初趁机要挟,问道:“哪三件事?琢如请讲。”
    “一曰恤典堵阁老,二曰宽释‘五虎’,三曰协同庆国公。”
    还好都是公事,文安之如释重负,说道:“琢如,请详细说说。”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