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18章 镇压叛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18章 镇压叛乱
    汉朝初年。
    刘邦笑笑:“这陈平啊……”还真没有愧对善于谋身的评价,确实有智,也确实能够把智用到保全自己的事情上。
    他想起来陈平最初归汉的时候,就有人说他品行不端、贪图贿赂,不能加以信任和重用;而陈平呢,则是冷静地陈述了自己投奔乃公和收取贿赂的原因,还顺道说了乃公的好话,获得了乃公的信任。
    话说回来,当时说陈平表里不一的人,是谁来着?好像就是周勃、灌婴几人吧。
    周勃啊,刘邦冷酷地对周勃下了定论,这人不一定会招致大的祸患,毕竟他还没有那么愚蠢、刘恒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绝对,但他也必然要受上一番敲打才能结束。
    至于为什么?那不是很自然的吗。
    汉朝,惠帝年间。
    吕雉也笑了,陈平的谋身啊,她也体会过。
    不得不说,陈平当真是把局势和人心算得恰到好处,不仅能够保全自身,还能够获得封赏……这样的人,他不会在没什么希望的情况下逆时局而行的。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对于陈平,刘恒确实很满意,这位曲逆侯总能够明白他的心意、在各处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和切入点,处理事务同样高效有能为,最后给了他“献”的谥号,也算是褒奖他的一生。
    倒是周勃……
    刘恒看向刘启,道:“你明白吗?”
    刘启认真回道:“儿臣知晓,这只是无奈之举罢了。”并不是有什么敌意,只是必然的选择。
    刘恒点头,没错,就是无奈之举啊,朕又有什么办法呢?朕本身还是很感念绛侯在平定诸吕、选朕登基上的功劳的,同样也欣赏他在大汉征战和抵御外敌上的贡献。
    但是,朕也没有办法,陈平退了,但其他人可不知道要退,而论功行赏绛侯乃是第一,又确实不如陈平懂得看情况,自然只能借助绛侯来削一削那些功臣集团的气焰了。
    毕竟,上一个失败者的例子还在那里血淋淋地挂着呢。
    而且,朕已经很宽和了,也从没有搞过罗织虚假罪名的事情。
    【刘恒是怎样做的呢?他先是暗示周勃。
    有一天,周勃和陈平都在,刘恒就问周勃:“如今天下每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不能答。
    于是,刘恒又问周勃:“如今天下一年的钱粮收支大约有多少?”周勃还是不能答。
    既然这样,刘恒就问了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并没有明确回答,而是说这两件事都“有主者”,而“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刘恒就问他,既然这些都有主事之人,那么丞相的责任又是什么?陈平道:“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这件事给了周勃不小的影响,他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又有人就他担任右丞相的事情劝说他,“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
    周勃并不是一个愚蠢之人,有人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又有刘恒提问在前,于是,周勃就称病辞去右丞相之位,由陈平独相。】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周勃的事迹知之甚详,而比他还要关键的,还有他的儿子周亚夫。
    “武侯质厚敦笃,多略寡言,并不长于政事,确实不适合担任右丞相一职。”何止不长于政事,连政治到底该如何处理、如何行事都不能很好地应对,最后还被告了一发谋反之罪。
    想起周家父子,刘彻眸光深远,周勃还好,到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傲;周亚夫就是真的,傲慢自许,看不清形势,不知悔改。
    秦朝。
    同为武将,王翦就相当有政治头脑,他看着天幕中周勃的种种举措,不由暗自摇头。
    这个周勃,虽然此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和处境,并且辞去了右丞相之位,但他能够长久吗?未必。毕竟,他还需要别人提醒,才能够意识到不能担任右丞相啊。
    换做一个敏锐之人,就如那陈平,大约早在刘恒任命他为右丞相的时候就做出应对了。
    如今,虽然陈平独相,但陈平寿数几何?若年岁不远,那么周勃必然会再次被刘恒任命为丞相——他能够做出正确的应对吗?
    周勃确实并不愚蠢,但也不是足够聪敏。
    【一年多以后,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
    这个谥号很好,但是毕竟是谥号,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考虑更多的事情——比如,丞相之位,由谁来担任?
    刘恒于是又把周勃拉了出来,让他担任丞相,毕竟,你周勃既是多朝老臣、又是诛吕第一功臣,不是你,还能是谁呢?】
    清朝,康熙末年。
    殿中的大臣看到这里,都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抖,半点声音都没有发出来。
    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堪称死局的处境,这样一定要卷入的悲惨,他们完全深有体会啊!
    这些年,不管是心有谋划的、还是只想干事并不想掺和其他的,都纷纷卷入了本朝的生死大战中,根本无法脱身。
    太惨了啊!一想到这些年的情况,所有人都只能哀叹。
    【在陈平去世,周勃重新担任丞相后,中央暂时进入了一段平稳期。
    中央平静了,地方上又开始出问题了。】
    汉朝初年。
    刘邦顿时精神了,中央的事情左右也不过那些,关键就在于此次诛吕、拥立皇帝的功臣集团,刘恒入京的种种作为已经证明了他能够很好的料理这些事情。
    但是地方?
    不是匈奴,若是匈奴,天幕不会用地方这个词。
    那么,地方上有什么?诸侯王——那些他登基后为了稳固统治,分封的异姓诸侯王。
    刘邦点点头,大约就是……不对!他猛然又否定了自己的推测。因为吕雉。按他对吕雉的了解,以及对吕雉能力的认可,吕雉执掌大权后,即使不能彻底干掉那些异姓诸侯王们,起码也能削弱他们的力量,让他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对中央挥刀而向。最起码不会在现在,在刘恒登基没几年的时候突然反叛。
    那还能有谁呢?刘家的诸侯王。
    吕雉看了他一眼,冷淡道:“你们刘家的诸侯王如何不会反叛?刘恒不过你的中子,又素无名声,他能够登基为帝,为什么其他人不可以?”不然,那个她又何必对刘邦的几个儿子严防死守。
    不要忘了,当时出力最大的还是刘襄,结果他却没能够登上皇位。
    【刘恒在登基后,为了加恩有功之人,也为了安抚宗室,他封赏了原有的刘姓诸侯王,又新册立了一批刘姓诸侯王。
    这一些被加恩和册封的诸侯王,也成为了拱卫皇帝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羽翼遍布汉朝各地,有力地对抗着此时骄横自傲的功臣集团,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帮助刘恒稳定了当时的情况。
    毕竟,在宗法制的条件下,同姓宗族的力量通常而言都是族长的重要倚仗。
    但是,数量增多的同姓诸侯王带来的,并不只有好处,它的弊端同样明显——这一点在明朝朱棣的事情上体现的就很明显,唐朝李世民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是个例子。】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叹息,是啊,同姓诸侯王,给了他宗族上的支持后,同样带来源自同姓的特有问题:谋反篡位,争夺皇位。
    若说这个问题在他登基之初还并不明显、他对此也感受不深的话,在天幕降临展示了大汉之后几个朝代的皇帝故事后,就相当明确了。
    同样姓刘,凭什么你能够称帝,我不能呢?我的力量,同样不弱啊!
    汉朝初年。
    刘邦对此也很无奈,他的方案是三方制衡,以此维持大汉的平稳,这套方案相当行之有效——起码在刘盈死之前还是很好用的。
    但是刘恒,却不能沿用这一方案,毕竟,外戚的力量他是缺失的,而功臣集团的力量还因为拥立新帝有所上涨,因此,除了同姓诸侯王,他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抽了抽嘴角,讲汉文帝的故事,为什么要把他提一嘴?
    不过,这些同姓诸侯王的问题倒是没有说错,他在这一点上早早就做了准备,削藩、荣养等手段已经用上了,此时大明的藩王可对朝廷根本做不了什么。
    唐朝,武德年间。
    李渊再次一口气哽在胸口,上不去下不来,让他胸口生疼。
    为什么要再次提起来这件事?为什么还要再往他伤口上戳一刀?
    他难道不知道吗?他不知道给二郎那么多权力、地盘会产生问题吗?他难道没有读过史书、了解同姓诸王的危险吗?
    可他有什么办法!二郎那么多功劳,他还能直接无视吗?
    虽然他当时确实没有立二郎为太子,但是那不是想着老大嘛……
    【刘恒封了哪几个诸侯王呢?
    他先是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除去三个皇子外,其他都是刘氏宗室,包括刘恒的兄弟之子。
    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同姓诸侯王拱卫皇帝的力量提高,但也助长了一部分心怀不满之人的力量,代表人物就是济北王刘兴居。
    刘兴居是谁?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三子,他的长兄就是当时大有继位希望的刘襄,他的二哥就是被封为城阳王的刘章。
    刘襄起兵,就是当时宿卫长安的刘章探知到消息后秘密传信提醒的,当时在长安的还有刘兴居,他们都打算拥立刘襄为帝,但却没能成功,反而被他们眼中不起眼的刘恒“摘了桃子”,而刘襄在次年就病逝了。】
    汉朝初年。
    刘邦既然推断出了问题所在,也不再那么在意,重新懒洋洋起来。
    左右不过是刘家内斗罢了,再怎么样都是刘家的事情——更何况,刘恒看起来就不是那样没有能力和把握的人,镇压叛乱并不困难。
    当然,这也是因为刘邦看到了神迹对于心怀不满之人的介绍。
    既然当时刘兴居二人想要拥立刘襄,那么刘恒能够不知道这件事情吗?登基已经有几年,刘恒必然知晓;那既然知道这二人原先的打算,他猜不到刘兴居对他不满、甚至可能反叛作乱吗?同样不可能。
    而若是刘兴居决定作乱,其他诸侯王就会跟随他?
    因此,这件事不大。
    至于说这个刘兴居八成要死,死就死吧,谁不会死呢。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也想起来刘兴居这个人,这个在他的记忆中根本没有占多少地方的人。
    不是别的,实在是刘兴居所谓的“造反”实在太过儿戏、太过微不足道了些,虽然打算造反,居然都不去认真探查情报,也没有选择一个好的时机,最后还没有打几下,就兵败自杀了。
    一点体验感都没有。
    【此时,刘兴居的二哥刘章也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势单力薄的刘兴居开始寻找起兵的时机,毕竟如果贸然造反,他的力量必然是不可能打得过中央的。
    但是,他所谓的寻找时机,实际上和没有寻找也没什么区别。
    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带兵入侵河南地,并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汉民。
    刘恒这时到了甘泉宫,也就是秦朝林光宫,对于右贤王的入侵,他派出了丞相灌婴,没错,就是灌婴,带兵出击,此时太尉的职位已经被刘恒废除,权归丞相。
    匈奴就此撤离,刘恒并没有立刻回京,而是顺路去了太原,接见代国的旧臣们,又给当地的百姓赏赐、免除三年赋役。
    而刘兴居就是这时起兵的,他的消息中,皇帝要出击匈奴,他周边长安必然空虚。
    不得不说,这个消息落后了不止一步啊。】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