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封爵
击溃了张国柱,还俘虏了不少士兵,一盘问,果然是刘泽请的部众。
“刘泽清要造反。”路振飞咬牙切齿,这个军阀祸害百姓不说,现在竟然要杀太子谋反,“士可忍孰不可忍,太子我等必须尽快赶去南京揭发这个乱臣贼子的罪行。”
罗虎并不同意路振飞的建议,他说道:“巡抚大人,说不定刘泽清目前已经进了应天府,这其中必然有南京那边的安排和接应,如果说当下谁最想太子被杀死,不用想也是监国的福王,当下我们要是进了南京城,福王和刘泽清若污蔑我们拥立的是假太子,该如何呢?”
“天下大义在我,他们就不怕天下人的口诛笔伐吗?”路振飞道。
罗虎摇摇头,“刘泽清控制了南京,那些东林党和复社学子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他们只会瞎折腾,办不了实事,届时刘泽清长刀一横,说太子是假的,届时没人敢说出个“不”来。”
“那现在怎么办?”朱慈烺也皱起了眉头,他这个真太子要是被污蔑成假的,那才窝心呢。
“太子莫慌,此刻我等应该联络其余各镇兵马,一起讨伐刘泽清,只要军队在我们手中,他刘泽清就是占了南京也没辙。”
“四镇当中黄得功曾在京营见过本宫,这人是可以信任的。”朱慈烺这时开口说道。
“不错,黄得功脾气大了一点,但他出自勇卫营,可以说是皇家嫡系,此人堪用,另外……”罗虎在思考高杰和刘良佐二人。
高杰虽然一身匪气,沿途也是抢掠百姓,但历史上,他是四镇中唯一一个愿意北上抗清的,若不是最后被许定国暗害,说不定还能干出一番事业出来。
至于刘良佐,这个家伙兵强马壮,可是满清一南下他就投降了,忠诚度不可信,但这个节骨眼上还是应主动去安抚,希望他不要站在刘泽清一边。
“高杰一直在和李自成作战,虽然没有黄得功那般可靠,但现在必须大力笼络;刘良佐此人不可信,但我们也要去安抚一下,他按兵不动最好,若是他助纣为虐,形势就会恶化。此刻,我们应先去找黄得功,有了黄得功加入再去说服高杰。”
“好,罗将军果然心有韬略,这么一来事情尚有转机,路巡抚,你即刻去找黄得功,让他随本宫一起去南京平叛。”之前朱慈烺见罗虎不好驯服,以为这人不过想得到一些好处,在明、顺、清三方之间寻求自立而已,但经此一战,罗虎于危难之际主动出手相救,倒是对他生出了不少好感,而且刚才罗虎一番分析思维敏捷、鞭辟入里,与路振飞相较更有才干,若即位后能得此人辅佐,必是他中兴大明的一能臣虎将。
黄得功目前正在滁州驻防,罗虎率领本部人马先护送朱慈烺去了滁州。
待到滁州,黄得功来营前相见,见果真是太子,当下也是恭敬跪拜,言:大明复兴有望。
黄得功号虎山,军中号黄闯子,为京营名将,在对农民军的战争中战功赫赫,实力在四镇中实是最强。
罗虎安排黄得功在自己的军营中用膳,朱慈烺和路振飞都在列。
黄得功对朱慈烺道:“目前刘泽清已占据南京,福王也下了诏书,说:‘太子是假的,路巡抚也早已投降李自成。’此等欺世盗名之辈必然为天下唾弃,得功本应挥师进军,扫平奸佞,但臣有些棘手之事——占据徐、沛之地的高杰素来与臣有隙,一直挖空心思要吞并臣的军队和地盘,臣若把兵力移至南京城下,高杰从背后捅臣一刀该如何是好?”
朱慈烺觉得黄得功这些话都是托词,认为他是不想去平叛,但罗虎知道,黄得功不是在推诿而是真有难言之隐,历史上高杰的确做过谋害黄得功的事。
“殿下,黄将军这样说有他的道理,目前咱们还是应该先安抚了高杰才能出师应天府,不然高杰若也反叛,我们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
朱慈烺听罗虎这么一说才明白过来,此事的确要从长计议。
四人正在商讨对策,忽然有小兵前来禀报:营外有人求见,自称是南京兵部尚书。
“尚书大人逃出南京了吗,快让他进来。”路振飞赶紧说道。
来者果然是史可法,作为兵部尚书,他最先获知刘泽清部的调动,一打听,才知道是朱由崧以监国的名义下的命令。
史可法知道此事关系重大,但他手中并无兵将,只能先逃了出来,他当时的打算和罗虎、朱慈烺一致,所以就先来找黄得功请救兵了。
“太子殿下……”史可法见了朱慈烺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见了妈,眼泪鼻涕一起流。
朱慈烺一瞧史可法的鼻涕都流到他衣服上了,心下感叹:这才是忠臣啊——至少从感情上他把自己感动了。
路振飞把史可法搀扶到桌子上。罗虎看着这位历史上与文天祥齐名,却名气大、本事小的史尚书,忽然想起一个事情来。
高杰本是李自成的农民军将领,因和李自成的老婆邢氏生情,便逃出李自成的体系当了明军。
弘光政权建立后,高杰北上被许定国害死,死后,夫人邢氏曾希望史可法收高杰的儿子高元爵为义子,但史可法因高杰曾是农民军便看不起他,拒绝了邢夫人的要求,结果高家人心灰意冷,清军一来就投降了。
好,现在你史可法既然来了,我就拿你做筹码来拯救大明吧,谁让你是忠臣来着。
“殿下,凭在下对高杰的了解,他一直为自己曾是闯贼而自卑,若史尚书此去与他结为兄弟,他一定会……”
“什么,让本官和他结为兄弟?这成何体统?”史可法
听到罗虎的建议立即蹦了起来。
“尚书大人你看你,你从心眼里还是看不起我们这些跟从过李自成的人,不过现在高杰可是左右着时局,为了大明你就勉为其难吧。”罗虎道。
朱慈烺也跟着附和,“史卿,高杰的态度对本宫很重要,本宫也相信你是个忠臣,就按罗将军的说法办吧。”
太子发话了史可法自然不能违逆,他只是没想到自己一世英名竟然要和一个闯贼结拜,以后回到南京还不被那些东林、复社给嫌弃死。
“殿下,福王那边是监国,所以名义上是占了上风的,太子你为展现自己才是天下正位,不如就宣布登基吧。”罗虎道。
“这……是不是过于仓促。”史可法、路振飞几乎是齐声问道。
朱慈烺听两位大臣与罗虎意见相左,也不知如何是好。
“当下乱臣贼子要窃据正位,殿下不宜顾及这些,宣布即位便是天下归一,高杰和刘良佐这些观望者才有向善的希冀。”
路振飞点点头,道:“罗将军还是你思虑周全,殿下即位后便可封赏高杰、刘良佐二人,有了爵位,相信二人必然用命。”
“那咱就赶快准备吧。”黄得功是个武将,做事喜欢干净利落。
“好,臣复议。”史可法道。
……
就这样,朱慈烺于五月十四日在滁州即位,改元永宁,宣布次年为永宁元年,同时擢史可法为首席大学士,加封路振飞为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黄得功原为靖南伯,现加封为靖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良佐封广昌伯。
待到罗虎时,朱慈烺作难了,这小子还没宣布效忠大明,这叫什么事啊,想给他一个封号和官职都不行。
自从看到罗虎像切瓜砍菜一样干跑了刘泽清的部队,朱慈烺便放下对他的成见和嫉妒,想赶紧把他收入麾下,至于跟他这个皇帝抢女人的事,可以以后再说,大不了兔死狗烹。
朱慈烺在滁洲城里和史可法、路振飞商量此事,史可法发言了:“罗虎这人必须要给他封赏,能送陛下您南下已是大功,又在苏咀救陛下于危难,论功封侯也不为过。”
史可法这么说有个人考虑,因为朱慈烺已经把招抚高杰的事教给他全责办理,罗虎和高杰又同是从李自成那边来的,如果罗虎能加封侯爵,让高杰看到永宁皇帝朱慈烺善待投诚的“闯将”,更能激发起他效忠的诚心。
路振飞也点点头,道:“此人勇猛无畏,是一员虎将,而且他不慕名利,除了讨要镇守山东的军费,并不像其他人那般对王侯将相有什么执着要求,而且他在李自成那边已是伯爵,想让他投靠大明,必须爵升一等。”
朱慈烺点点头,之前罗虎对他态度傲慢,他以为罗虎是不想归顺大明,或者只是想要点钱。但是钱财到手,他还能出手相救,而且至今未提封赏,可见他的人品和志向并非一般人可比。
不过反过来讲,朱慈烺又有些担心,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好驾驭,一个志向太过高远,让他摸不透的人,以后该如何驾驭呢?
“好,两位爱卿所言甚是,朕这就下诏,封罗虎为靖北侯,总督山东军务。”
……
当史可法和路振飞带着明廷的大红蟒袍来见罗虎时,这个穿越者倒是愣住了。
“侯爵,朱慈烺还真是下血本,不过我在乎的并不是这些,”罗虎心道。
他本意打算投靠大明,只是觉得朱慈烺不顺眼,这位君王还没有能压服自己的魅力,也许永乐大帝这样的帝王在此,他会心甘情愿地受封。
见罗虎迟迟不受封,路振飞赶紧上前道:“将军,你不愿受封是可有难言之隐,是感念李自成的旧情,还是……”
罗虎淡淡地说道:“我志不在此,罗虎救下太子只是因为满清入寇,天下离乱,华夏需要一位能凝聚人心的君王而已。”
史可法和路振飞面面相觑,或许罗虎说的这些他们是真的不懂。二人从小的理念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帝王是他们效忠的根本,他罗虎不效忠李自成,就该效忠朱慈烺,总之他效忠的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华夏、国家、社稷,但他提出了先效忠华夏的概念,这个着实让他们懵。
在这个晚明这个时代,或许也只有黄宗羲,王船山这些人能体会罗虎这个穿越者的想法了吧。
路振飞想了想,说道:“罗将军,你要匡扶华夏我等佩服,但是受封侯爵,也是大大利于你以后经营山东,你可知道目前山东百姓都在驱赶李贼伪官,重新以我大明为正统,就在五月十一日,山东济宁官绅杀大顺官员,传檄各路,号召忠义,一路由沂州达登莱,一路由济南达天津,一路由临清达河朔,一路由宿州、徐州达淮安。现在若将军以大明靖北侯和山东总督的身份收复山东,山东的百姓能不拥戴您吗?”
路振飞说得这些,罗虎在前世就熟知了,自从李自成退出北京后,山东、河南等地掀起了一股重新拥立明朝的风暴,各地官绅陆续开始杀死或驱逐大顺官员,仍奉大明为正朔,如果他现在以大明朝侯爵的身份进入山东,的确可以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路振飞见罗虎已经动容,上前一步把官袍摆在罗虎面前。
这竟然是正二品的文官官服,朱慈烺算是非常够意思了。
这一刻,罗虎思索良久,他想了很多,不仅是自己现在的倾向,还有那帮出生入死的兄弟,很多人至今还痛恨大明朝廷,至今大伙还以为护送朱慈烺南下只是为了一些军费。不和他们打声招呼就答应下来,他们会不会寒心……
“这官服,罗某暂时不能接受,经略山东的事,陛下可遣一文官与我同往。另外罗某还有定王这张招牌,山东很快就会心归大明,成为朝廷的北方屏障。”
路振飞见罗虎这般言论,只是长叹一声,把官服交给手下拿下去。
“不过,罗某目前还可以帮两位个忙。”罗虎道。
“哦,将军可是愿随本官一起去招抚高杰?”史可法这时开口道。
“正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