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一人灭国
第六百一十六章:一人灭国
“你怎么知道,这个王玄策战略意识差的?”
李渊问。
李元霸笑而不语,没有直接回答。
李渊也都不好逼问,不过李渊却认为李元霸应该是对的,至少在国际关系方面,李元霸比起很多人都要厉害。
因为李元霸在后世还是有着一个国际关系专业的法学硕士,自然不会担心什么。
其实李元霸对于这个王玄策的评价,其实也就是犹如他所说,适合当一个副使,不适合当一个正使。
最好的办法也就是留在国内,让他负责去和外国谈判,这样获得的利益绝对很大,这个才是王玄策最好的用法。
可是让他出去进行单独做主外交,那这样他是不合格的。
也许很多人推崇他一人灭一国的行为,可是对于真正的外交家来说,只是会骂王玄策是一个傻~子,战略意识奇差的傻~子。
当年王玄策固然一人灭一国,可是王玄策这口气是出了,发泄~了这口气之后,那大唐得到了什么?
大唐出了一口气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有得到。
反而,后来整个大唐,都因为他这个王玄策的一人灭一国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大唐后来的衰落,虽然不能够全都怪罪王玄策,可是却也是王玄策有所影响了。
当年他出使印度,结果印度爆发了叛乱,权臣篡位。
最后那个权臣伏击了大唐的使节团,只剩下了王玄策和蒋仁师幸存逃跑。
可是王玄策发誓要灭了这个印度,结果他也就是这么做的。
他去吐蕃请求松赞干布借兵,然后还有你泥婆罗国也都借兵,最后一路上消灭了印度大量的敌人,最后完成了一人灭一国的壮举。
可是仔细分析,这个一人灭一国最大的受益方是谁?
不是大唐,而是吐蕃。
当年大唐和印度并不接壤,所以无法吞掉这个印度的领土。
真正获得好处的是吐蕃,吐蕃可以趁机大量吞掉印度的领土和人口,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还有各种的资源,让突破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可是大唐,却因此失去了一个牵制吐蕃的战略上的盟友。
当年吐蕃和大唐关系可没有后世教科书那么简单,文成公主入藏并非是真正的为了交流,而是为了安抚吐蕃,实现大唐的另一个战略计划。
事实上大唐和吐蕃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是盟友也是敌人,和当年战国时期秦国和晋国之间的关系很相似,非常的复杂。
双方合作时候也要避免对方捅刀子,可是这个王玄策居然做了一个蠢事,选择消灭自己的潜在盟友,为自己的潜在敌人增加实力。
虽然使节团被杀,是莫大的耻辱。
可是作为外交人员,一切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以国家战略利益为重。
他跟吐蕃借兵攻打印度,这样高兴的是吐蕃,这样大唐不可能绕过这里去统治印度,所以真正统治印度的反而是吐蕃。
这种消灭后顾之忧的事情,吐蕃当然乐意去做了。
说不定,吐蕃还正好高兴这一点,他们害怕大唐和印度合作一起牵制他。
这下终于是可以消灭印度,解决后顾之忧了。
当解决后顾之忧并且获得了快速发展之后,到了唐朝中期的吐蕃成了大唐的最大敌人之一,甚至攻克过长安。
虽然王玄策使节团被杀而灭了印度,可最后却造成了自己首都被攻克。
使节团被杀,和首都被攻克,这个孰重孰轻显然是不言而喻。
王玄策在战略意识上明显不行,他做了这种资敌的蠢事。
为了出一口恶气,也就忘记了国家的战略布局,忘记了国家的战略目的,居然把一个潜在盟友给灭了,然后帮助了一个潜在敌人。
当年吐蕃之所以愿意借兵,多半想的也是这样,趁机解决后顾之忧。
“皇上,我只是想说一句,千万不要让王玄策作为外使。
他的战略意识不太好,只能够作为辩士,却绝对不能够让他执掌符节。
而且他容易意气用事,他在战术上是无可挑剔的,不管是口才还是军事能力,都是非常不错的。
可是他却明显不是一个战略意识足够的人。
他虽然说远交近攻,可是却并没有真正的体悟到这个远交近攻的核心。
他只是能够作为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却绝对不能够作为一个决策者。”
李元霸说。
王玄策虽然说什么远交近攻,可是从他“一人灭一国”的作风来看,明显不是一个真正懂得远交近攻的人。
当时大唐应该“近攻”的是吐蕃,并非是印度。
他恰恰相反,远攻近交。
大唐吐蕃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其实好比秦国、晋国还有当年的郑国的关系。
秦国和晋国联手攻打郑国,后来眼看郑国要灭亡的时候,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让秦穆公退兵了。
烛之武的理由很简单,那也就是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秦国不可能直接统治郑国,那受益者反而是晋国。
晋国吞了郑国之后,实力必然会增加,那个时候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之后必然会对秦国开始进攻。
相反,如果留下郑国,郑国将会在背后牵制晋国,让晋国无法能去和秦国开打。
而印度也就是类似于郑国,如果留着印度那吐蕃将会后顾之忧,不敢对大唐开战。
可是王玄策却灭了印度,这样等于是给吐蕃这个敌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了。
秦国和晋国可是关系非常密切,有着“秦晋之好”的说法。
可是他们之间也都在互相暗中捅刀子,所以说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个王玄策没有看透这一点,更是没有真正体会当年烛之武退秦的精髓,所以才做出了这种虽然出了一口恶气,可是却对于国家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很大害处的事情。
“当年王玄策最好的办法不是去灭印度,而是去帮助印度君王复国。
他却把那个篡国者的行为定性为了整个印度的罪行,这样不但等于是间接承认了那个印度篡国者的合法统治,这样反而会把那些篡国者的反对派逼~迫他们站在了篡国者那边。
当面对外敌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被迫一起共抗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