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一千五百七十二 或许整个历史上也只能看到一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既然要离开皇权时代,当然要以身作则,一些带有皇权性质的特殊存在就不该继续保留了。
    首先把御膳房给裁撤掉,不需要这个惹眼的专门为他一家子服务的机构,不搞啥特殊化了。
    然后就是要把全部的宦官和宫女一并裁撤掉。
    现在留在皇宫里为苏咏霖一家子服务的宦官内侍和宫女基本上都是完颜亮时期留到现在的老人,十几年了,留到现在的数量不少,但也不算太多,四五百人的样子。
    完颜亮生活奢侈,当年宦官和宫女的数量还是很大的,苏咏霖攻克中都之后做了一番考虑,然后把他们留了下来继续在皇宫工作,但是从此以后不再对外招募宦官和宫女。
    当时他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不做皇帝了,就可以把这些宦官和宫女全部遣散,省时省力,还不用多花什么钱招募新人。
    当然了,这些宫女和宦官被遣散之后的去处苏咏霖也为他们考虑到了。
    一些相对年轻精干的留下来,作为日后皇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做一些养护和清洁方面的工作,这方面,他们很专业。
    剩下来需要遣散的也做好了安排。
    有家人的为他们联系家人,看看家里面愿不愿意接他们回去,愿意接回去的就接回去。
    没有家人的,五十岁以上的,不管是宦官还是女官,直接集体送到中都救济院生活,以鳏寡孤独的标准给予照料,使之安度晚年。
    五十岁以下还相对年轻的则送去技能培训班培训一些用得着的技能,然后安排中都的纺织工场接收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份工作。
    原本就有专业技能的直接送到对口工场内工作,也不算耽误了他们的专业技能。
    这些人都是等到了五十岁再送到救济院中生活,安度晚年,反正不会让他们的生活没有着落,会让他们吃饱喝足,安度晚年。
    听到风声之后,接替前任侍奉苏咏霖六年的贴身大宦官周福和侍奉赵惜芯十几年的女官蒋小柔一起来到苏咏霖和赵惜芯面前,希望看在他们服侍了夫妻俩那么久的份上把他们留下,让他们继续侍奉。
    苏咏霖和赵惜芯合计了一下,想着用惯了的老人比新人要更方便一些,省得那些磨合期了,于是两人决定以个人身份雇佣周福和蒋小柔作为苏家的佣人而留下来。
    接着苏咏霖觉得干脆从用惯的人手里面挑几个最能干的雇佣下来到新家里办事,倒也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
    他和赵惜芯的工作都比较忙,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什么的不能亲历亲为,这一点还是有必要的。
    他们精挑细选,挑了一名宦官和三名女官留下来,以个人身份雇佣他们,签订雇佣合同,让他们在新家继续服务。
    其他的也就能省则省,一家四口住的地方不需要多么奢侈华贵,能住的舒服愉快就可以,不要花太多的钱。
    因为他还有一些想要做的事情,需要花不少钱。
    苏咏霖的一系列的行动在中都朝廷和复兴会体系之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
    尤其是苏咏霖为自己选择的新家的建筑工地那边,几乎刚一开工就引来了一批一批的官员和复兴会员前来圣地巡礼。
    原因无他,大家都觉得亲眼目的一个拥有实权、地位威望堪比神明的皇帝主动放弃皇帝身份和很大一部分权力的事情估计这辈子只能看到一次。
    或许整个历史上也只能看到一次,所以他们非常开心,非常愉悦。
    这位堪比神明的皇帝为了把事情做到位,连皇宫都不住了,表示要把皇宫让出来给行政和旅游来用,一部分用于行政,一部分用于建造皇宫博物院,给天下人来观赏。
    他自己买了一块地,自己盖房子自己住,自己花自己写书挣的稿费,不花国家的钱,自己管好自己的一切,不要国家费力。
    作为一国领袖,手握大权,能做到这个地步,大家都觉得实在是无话可说了。
    原本他们就崇敬苏咏霖,现在感觉单纯的崇敬已经不能表达他们心中的情感了。
    但是到底该怎么做,他们也不知道,只能来这里搞圣地巡礼,看着苏咏霖的房子一天一天的落成,用信徒般虔诚的目光注视着这栋房子,以此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
    苏咏霖不在乎这些事情,从洪武十二年九月以后,苏咏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安顿抵达中都准备开会的民众代表身上。
    中央代表各自有各自的职位和进入京城的流程,他们自己安排就可以,简单方便。
    民众代表大部分这辈子活到现在连所属县域都没有出去过,离开家就找不到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同时他们也不可能有充足的财力支撑赶路的费用,所以这笔钱必须由朝廷来出。
    苏咏霖安排全国每个县的复兴会组织和官府安排好民众代表的出行工作,将路线规划做好,然后通知沿途每一个途径驿站,让驿站方面也有个准备,以免人来太多而没有充足的食物储备。
    还好,大明发达的官道驿站系统给大量民众代表前往中都这件事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除了一些地域偏远地区的代表,中原和江南地区的代表抵达中都都不是难事。
    两广地区的代表也不难,通过水路就能较为快捷的抵达中都,能省掉不少时间。
    偏远内陆地区的难度是比较大的,一路翻山越岭前进艰难,赶路时间普遍在两个月以上,所以需要提前出发才能赶上洪武十三年的代表大会的召开,否则就要迟到。
    所以洪武十二年九月下旬的时候,就有民众代表开始赶路前往中都了,到洪武十二年十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民众代表都已经开始赶路。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中旬,第一批来自川蜀地区的二百一十三名民众代表抵达了中都,苏咏霖亲自在中都城以南的驻军亭驿站接待了他们。
    驻军亭驿站为了这批民众代表的抵达准备了很多食材,还从中都各大饭馆紧急抽调二十名熟练厨师赶赴支援,给这一批来自川蜀之地的民众代表准备了相当丰盛的【川菜】。
    这个时代,八大菜系什么的还没有影子,但是美食的地域性质已经渐渐成为了大家所公认的事实,早在北宋时期,汴梁城内的各大饭馆就有【南食店】【北食店】【川饭店】之分别。
    当时的南食店主要指岭南和东南沿海一带的食物,主要以鱼虾蟹为主,北食店则主要以五谷杂粮食物和家禽类肉食为主。
    当年,南方人喜欢咸,而北方人则喜欢甜,之所以现代南北口味有所区别,则主要源于靖康之乱以后,北人南迁和宋朝疆土的南移,大批量的北人将爱吃甜的习俗带去了南方所致。
    至于川饭店也是有自己的特色。
    虽然川饭店同样以面食和肉食为主,但是在制作手法上,有一种独特的烹煮方式,称之为【燠】,即将肉类在油中做熟,拌以盐、酒和左料,油渍在瓮中,以备取食的腌藏方法。
    除此之外,川饭店也有“辣”味,当然不是辣椒,辣椒是明朝后期才传入中国的,没有辣椒的宋朝,姜、蒜、韭菜、胡椒是辣的主要来源,广泛存在于川菜当中。
    因为要照顾到这些来自川蜀地区的民众代表的口味,所以驻军亭驿站这边请来了整个中都最有名气的川饭店的大厨们给他们烹制川菜,让这些民众代表非常满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