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三百九十四章 对辽战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耶律贤当了皇帝,大宋的大臣们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
    可郭浩知道历史又能如何,他现在也杀不死耶律贤,除非有狙击枪或者定时炸弹,否则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这两样东西,格物院也有记录,也在研究的项目中,其中狙击枪需要的子弹,可不是普通的铅弹,必须要真正的子弹。
    而做怎么子弹,这个书本上真没教过,子弹里的火药不是一般的火药,所以还要先研究火药。
    没办法杀耶律贤,郭浩也不打算让他自由发展,历史上辽国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吸收了大量的汉文化。
    耶律贤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
    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辽景宗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
    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耶律贤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命令部队绕开农田。
    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发展农业的同时,耶律贤也继续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汉族人。
    得到十六州后,曾经选拔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务,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
    耶律贤又仿效汉族皇帝的做法,让下属举荐有才德的人任官,后来又下诏书招聘贤才,如果考核时确实很突出的,就马上可以担任很高的职务。
    对于汉族的一些礼仪他也尽量吸收,例如他废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续的旧契丹民俗。
    下令做汉官的契丹人随汉族礼俗,可以和汉族人自由通婚,从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进一步的融合,也从根本上密切了契丹与汉族的关系。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朝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
    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抗。
    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
    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
    契丹作为一个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地区,就必须汉化,辽景宗死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经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国的历史如此,郭浩有大致了解,既然辽国必然汉化,那么他就帮一帮他们!
    有人说郭浩如果这样做,不是在资敌么,殊不知如果他不这样做,就算打败了契丹,百年之后还会回到原点。
    游牧民族千百年来,之所以经常入侵中原,就是因为他们吃不饱饭,如果百姓能吃饱饭,那么就很少有叛乱。
    除了温饱问题,文化方面也很重要,中原百姓爱好和平,不愿意战争,可游牧民族不同,掠夺让他们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热衷战争。
    同样随着郭浩的观察,他还发现了一点,那就是北方南侵一般都在秋季,因为这个时候水草丰美,膘肥马壮,而且中原是秋收时节,去了就有收获。
    如果这个时候出兵,一般都打不过对方,历史上这个现象很多,很多名将都会避开这个阶段,选择在冬天或者春天攻打。
    这样一来,郭浩想要同化他们的同时,必须还要具有强大的实力,能够拦住他们的进攻,敢伸手就打你,打疼了打怕了,也就长记性了。
    这是郭浩最终的战略,也不知道他这辈子能否完成,可是一旦完成,就能消除华夏千百年来的隐患。
    天下都是汉人,统治起来要比那些羁縻州牢固的多,就算有少数民族存在,只需要保留他们的民族特色,其余习惯和汉人无异。
    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想要回去就难了。
    所以对于那些羁縻州,是一个开始,是一场实验,如果成功了,郭浩下一个对象就是辽国。
    如果辽国不配合,那就战场上见,郭浩不会鱼死网破,开始只要通商和文化交流的权利。
    而辽国需要发展,也恰好需要这些,表面上看这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殊不知郭浩是为了彻底统一做准备。
    ……
    辽国新皇登基,百业待兴,由于没有了北汉捣乱,燕云十六州又过不去,所以两国也没什么战争,一心发展。
    两国都在发展,大宋的速度明显要快一些,军事学院进入正轨,那些书院也没再吵着正名。
    其实一个正文大典,郭浩不是不能举行,只是他这么做,就是想给武将们一个尊重。
    虽然郭浩重视武将,可治理国家的大部分都是文人,而且日后选拔将军的标准是文武双全,可见郭浩对文化的重视。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有少部分学员吃不了苦离开,这也在郭浩的预料之中,如果不是第一批学员,他也不会收这么多人。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朔方发生了一件大案。
    由于朔方属于羁縻州,所以还有节度使的官职,冯继业杀了自己的兄长,取代了他的位置!
    冯继业代替父兄镇守,有十分的娇纵肆虐,导致当地的羌夷都不服他,对下属下又不好,很多将士都离心离德。
    消息传到汴梁,郭浩差点笑出声,他一直想动朔方,就是没有合适的理由。
    朝廷虽然派官员过去了,可是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如果这时候羌夷造反,那么他就有了出兵的理由!
    于是郭浩下达密旨,让北境将军杨业在暗中散布谣言,煽风点火,鼓动羌夷造反。
    只要他们一造反,朝廷立刻出面主持大局,直接改变统治制度,开始同化朔方的羌夷。
    杨业接到密旨,就暗中散布谣言,说冯继业觉得这些羌夷很麻烦,要把他们都杀光。
    而宋廷也没把他们当回事,真要是杀光了也不会说什么。
    这个谣言一出,羌夷部落的人果然很是惶恐,他们生活在这里数百年,与汉人杂居,这么长时间也算相安无事。
    如今汉人的官员说要杀光他们,他们又怎会束手待毙,之前夏州三地的战争,他们没有插手,现在看来宋廷早就对他们垂涎已久了!
    羌人部落,首领把族人召集起来,商议接下来该怎么办。
    “诸位,如今冯继业杀兄,接任灵武节度使,他的为人大家都清楚,那个传言未必是假!”
    首领说完,另一个长者道:“虽然外面有很多传言,可是朝廷毕竟还没有旨意下达,如果朝廷让冯继业继续担任留后,我们大可出面上奏。
    如果不让冯继业留后,我们如果冒然起事,恐抵挡不住朝廷的大军,如果朝廷真要把我们赶尽杀绝,我们起事反而给人口实!”
    长者的分析很有道理,李光睿叛逃契丹后,西北地区如同一盘散沙,力量根本凝聚不起来。
    如果把党项和朔方加起来,倒是能和朝廷斗一斗,可是现在没有人从中联合,光凭朔方的羌人,造反就是以卵击石。
    “可是冯继业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到了,他屡次袭扰我们,根本不知悔改。
    而且他手下的士兵也和他不是一条心,我们如果团结力量,还可能有一条生路。
    否则冯继业如果动手,我们怕是来不及反应,都要死于他的刀下!”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