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九十一章 直运之弊,三教论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徐齐霖也不掩饰,点了点头,说道:“王给事可有建议?”
    王巽苦笑了一下,说道:“下官以为欲降低漕运花费,非开山铺路、凿石浚河不可,这财力、人力耗费,恐怕十分巨大。”
    徐齐霖轻轻拍了拍桌上的材料,问道:“这上面可都写了?”
    王巽摇头道:“下官未写,若徐丞想看,下官明日便能呈上。”
    “先就明日呈给某看吧!”徐齐霖笑了笑,说道:“王给事熟悉漕政,某还要经常征询请教呢!嗯,你且下去把建议写出来。”
    “是,下官告退。”王巽施礼已毕,转身离去。
    徐齐霖看着王巽的背影,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方才打开文件,仔细阅看。
    按照现在的漕政,输入关中的租庸调以江淮为主。因为江南地方大、气候适宜,人口也已与中原相差仿佛,又没有什么征战,物资较为丰富。
    每年二月,漕运船只从扬州入斗门,开始漕运之旅。四月,漕船渡淮入汴,常常因为水浅,到六七月才到达河口;这时河水上涨,又要等到八九月水落才上河入洛……
    漕运很苦啊,看着这时间线,徐齐霖不由得发出感叹。大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才能得以往返,那些漕船和水手真是辛苦,难怪书上说漕运加重了人民负担呢?
    而且,时间拖得这么长,在路上耽搁也要吃喝,这耗费也是相当巨大呀!
    徐齐霖感慨之余,提笔一算,这路上停留等待水涨水落的时间,竟要比行船的时间长。
    这是什么鬼呀?又不是后世节假日的高速路拥堵,至于这样吗?就没人考虑到这是个问题嘛?
    想了一会儿,徐齐霖再往下看,又发现了问题。原来江南船工不熟悉水情,行船于黄河汴河等河流时,常常要转雇河师水手。
    这不是重复花费吗?徐齐霖又皱起了眉头。
    这个材料虽然不错,但还不够详细,若是能列出漕船所经各段路程的详细花费,就能更直观地看出哪里需要改进了。
    当然,徐齐霖现在也能从中看出,为了避开三门峡岻柱山,从洛阳走三百里陆路运粮入陕州的花费是个大头。
    如果船只强行从砥柱而过,则船毁人亡的概率太高,损耗巨大。
    徐齐霖找来地图,认真在漕路上的几个关键地点做着标记,又在纸上写着自己找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想法。
    其实,即便不懂什么水情,不知道如何行船,不去实地考察,通过王巽所整理的资料,作为一个具有后世思维的人,就象徐齐霖,也能看出很多问题。
    首先是直运法弊端甚多,江南漕船一路到洛阳,先是二月在扬州集合,雨季正常,便能直接出发,雨季来迟,漕船有时需在扬州盘桓一两个月。
    然后渡淮入汴要看水深水浅,到达河口还要看水涨水落,进入黄河又常常需要另雇河工……
    这样一算,在路上耽搁的时间有时竟达到五六个月之久,相当于正常运粮到洛阳的时间。
    如果把盘桓和耽搁的时间都能排除掉,也就省下了漕船人员数个月的吃喝,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徐齐霖把整个漕运过程逐步分解开来,形成几个环节,对于漕运改革就更一目了然了。
    哪怕不涉及到工程技术上的革命,而只是在程序上进行改良,使每一个环节的成本削减到最低,也意味着漕运改革的成功。
    数字啊,还要有更加具体的数字,才能进行成本的精细核算,才能把成本削减到骨子里。
    徐齐霖放下纸笔,长出了一口气,对改革漕运更有了信心。
    但纸上谈兵,即便计算精确,数据详实,也未必会取信于人,还是要亲身考察一番,方能上呈谏议,以求实施。
    时不我待呀,想到明年二月漕运便要开始,徐齐霖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和任务的艰巨。
    虽然在理论上不用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开山凿石,但要实现分段运输,转运仓库是必须要建的,且不是一个两个那个简单,建的小了也是不行。
    难道要把大盈库的赢利全投进去?徐齐霖刚产生了这个念头,便觉得不妥。
    或许,还有更好的办法,类似于房屋预售,是不是能先拿钱后干活呢?
    徐齐霖有了个模糊的想法,可还没等他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便有人敲门而入。
    李淳风看来是满心欢喜,还有那么点小激动,手里拿着刚刚印刷出来、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初等数学下》。
    “徐丞——”李淳风向徐齐霖扬了扬手中的书,笑着说道:“终于是印出来了,你所说的数字符号系统也算是基本完全啦!贫道这些日子以来,也掌握熟悉了数字符号的运用,用之演算,极为方便快捷,且过程一目了然。”
    徐齐霖也是心中高兴,骗来这免费劳力还真好用,省了自己多少精力和时间。
    “李博士辛苦,某是万分感谢呀!”徐齐霖拱手致谢,诚挚地说道:“李博士既觉得这数字符号好用,于推广使用上,也要多多出力才是。”
    “那是自然。”李淳风想都没想便一口应承,说道:“能促进数学研究和发展,某责无旁贷。”
    “那徐某便先行谢过了。嗯,某还有一物要送给李博士,计算起来准确、快速、灵便。”徐齐霖拱了拱手,又请李淳风坐下,亲手给他斟茶倒水。
    李淳风端起茶杯又放下,颇有些急切地问道:“此物在哪里,快拿来我看。”
    徐齐霖呵呵一笑,起身去打开旁边的柜子,但见里面一堆的算盘,都是木制上漆。其中一具却是檀木所制,形制也小巧精致,显得档次很高,与众不同。
    把铜制算盘和一本口诀书递给李淳风,徐齐霖解释道:“此为算盘,附有口诀,加减乘除皆可珠算,熟练掌握后,堪称神速。”
    李淳风拿起算盘摆弄了几下,上一下四的规制,他立刻就明白了所表涵义,说道:“嗯,类似于算筹,功用如何,待某回去再试。”
    说着,他指了指柜子,猜测道:“那里的算盘是徐丞要发给算学馆学生,教授珠算所用?”
    徐齐霖点了点头,说道:“再过段时日,市面上亦会有算盘附带口诀出售。但某觉得,要推广普及,却需很长时间。”
    “只要用得便利,名声传出去,又何愁无人使用?”李淳风对此倒并不太关心,把口诀小书和算盘收好。
    将要起身告辞时,他又突然想起一事,开口说道:“徐丞要某打听的事情已经知晓,那潘道心乃是茅山宗宗师潘师正之孙,刘正和乃是名道刘道合之子……”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而潘师正应该算是茅山宗的第三代宗师,其师则是被人们称为“王法主”的王远知。
    据载:王远知是一位神奇的预言家,他对当时的各种政治变故都作出了准确的预测。包括李渊会得天下,李二将是太平天子等等。
    李二即位后,敕于茅山为王远知造太平观一所。高宗和武则天时,又都给他追加了荣誉称号。
    而潘师正则是奉师之命,来到中岳嵩山观,要在北方大力发展茅山宗,开拓茅山宗阵地,坚决与佛教相抗衡。
    但潘师正真正名躁天下时,却还要等到李治继位,得封“天师”之后。
    “刘爱道携子刘正和,还有潘道心,是来长安观摩‘三教论衡’的。”李淳风最后作了说明,看着徐齐霖道:“太子殿下不日将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论道,徐丞亦知道此大事吧?”
    我知道个屁。徐齐霖嘿嘿一笑,显是对什么论衡知之甚少,也不是很感兴趣。
    李淳风看徐齐霖的模样,也知道他对此一无所知,不由得笑道:“徒逞口舌之利,某对此也不甚关心。”
    儒释道的三教之争主要就是佛教和道教之争,自三国时代曹植作《辩道论》,驳斥道教不老不死之说等,揭开三教论衡之始。
    而道佛之争历经南朝、萧齐、北朝、隋唐、宋代、南宋、明代、清代、民国,可谓是历史悠久。
    自唐高祖武德七年始,每逢重大节日或皇帝生日,朝廷都会举行“三教论衡”,道儒佛三家都要派出代表与他人辩论本家经义。
    说白了,三者在教义及礼仪上的论诤,通常就是为了争夺帝王的信仰,以及更多的信众而发生冲突。
    因此,所谓“论道”,不过是团体、组织之间的权力之争,赢则既得利益,输则交出权力。但相比基督教和***教的千年纷争,儒释道之争还算是温和的。
    徐齐霖对此虽不感兴趣,只是随口问道:“依李博士看来,三教论衡以何者领先?”
    李淳风沉吟了一下,说道:“道家蔡晃,讲道论好,独秀时英;纪国寺慧净法师佛法精湛,兼涉道法。某实是不好揣测。”
    能参加这三教论衡都不是泛泛之辈,不仅自家的经义要滚瓜烂熟,还要通晓别家的教义,才能攻其薄弱,难其谬误。
    嘿嘿,不关己事呀!只不过,李承乾现在看来还算正常,至少在表面上还没完全暴露、恶名远扬。否则,李二陛下也不会让他来主持这三教论衡。
    李淳风拿着算盘走了,徐齐霖也把什么三教论衡抛到了脑后。自己这边还有一大堆事情,谁管他和尚道士斗嘴掐架呢?
    …………….
    九成宫。
    晋阳和新城这姐妹俩儿正在说着悄悄话,却是关于小昭来了之后的称呼问题。
    新城没想到,兕子年岁稍长,却考虑得比较周全。
    “哦,当着小昭姐的面儿,不能称呼小舅,只能叫徐小郎。”新城听着姐姐的交代,有些迷惑地揪了揪垂下耳边的头发。
    兕子用力点了点头,耐心地解释道:“你想啊,徐小郎和小昭是兄妹,要是管徐小郎叫小舅,那小昭岂不也得改称呼?”
    “改什么称呼?”新城显然还有点论不清这辈份怎么排,傻傻地望着阿姐。
    兕子摇了摇头,说道:“那就要管她叫小姑啦,你怎么听不懂呢?”
    新城眨巴着大眼睛,觉得叫小姑也没什么呀,她和阿姐不也有好几个年纪不大的小姑吗?
    她们的小姑自然就是李渊生的女儿了,不关是女儿,还有儿子,李渊可是给李二留下了三十多个兄弟姐妹呢!
    就是退位当太上皇后,李渊也没闲着,老当益壮地专心在后宫耕耘,努力造小人儿。
    估计老头子也是想给李二陛下添堵,你不是杀了我两个儿子好几个孙子嘛,我再造一堆出来,看你怎么办?
    在李二登基为帝时,一些弟弟妹妹都还是小不点,他一下子就成了长兄了。古人云:“长兄如父”,为了面子,他也装出兄友弟恭、兄妹有情的样子。
    新城想的便是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小姑小叔,觉得管小昭叫小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兕子翻了翻眼睛,也懒得再剖析解释,很强硬地命令道:“不许叫就是不许叫,提到的时候就是徐小郎,你记住了没?”
    哦,新城见阿姐好象有点生气,赶忙应了一声,小脑袋点得欢实,“徐小郎,徐小郎嘛,我记住了。”
    兕子这才稍微放心,语气也转缓和,说道:“还有小昭带来的干姐姐阿珂,虽然她是民女,又是盲人,可也是咱们的客人,要好好对人家。”
    “眼睛看不见嘛?”新城想了想,微皱眉头说道:“那可真可怜哪,吃饭都不好挟菜。”
    就知道吃!兕子忍住翻眼睛的冲动,说道:“是呀,所以咱们要好好待她才是。”
    新城点了点小脑袋,咧开小嘴笑道:“徐小郎,小昭姐,阿珂姐,这么叫没错吧?”
    兕子点了点头,觉得就这样吧,讲得太多这妹子也记不住,兴许会搞得更乱呢!
    “走吧,咱们一起去宫门等小昭。”兕子起身说道:“小舅肯定让她捎来很多好东西,我还真急着想看到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