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二十二章 和崇祯一起看电影之《八里桥之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从惊吓中恢复过来之后,崇祯迅速的恢复神情。
    看到崇祯只是稍微受到惊吓,沈浪连忙告罪。
    他真不是故意的,他看这部电影已经有好多年了,忘记有这个镜头,所以才没有事先提醒。
    崇祯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怪罪沈浪,毕竟沈浪也早就和他说了,电影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演出来的。
    里面的子弹炮弹,更不可能从这个叫电脑的东西里面跑出来杀人。
    但崇祯还是有些爱面子的,为了挽回刚才的面子,他让沈浪把刚才的镜头再放一遍。
    于是,沈浪将进度条向前拖了一点,然后再点播放。
    一个大铁球落地后,一个弹跳,飞快的直扑镜头而来,好像真的马上要砸到自己脑袋上了。
    看着真挺吓人的,哪怕是沈浪第一次看,准备不足之下也被吓了一跳。
    镜头迅速一转,铁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撞上了一个士兵的脑袋,他的脑袋直接消失。
    这次崇祯的神情平静了很多,也没有被吓一跳,但看到这般血腥的场面,他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的道:“这如何演?”
    于是,沈浪暂停播放,临时给他科普了一下拍摄这种镜头的方法。
    当然,这也只是他自己的理解,导演究竟是不是这样拍的,他自己也不知道。
    说白了,就是镜头转换,剪辑,在铁球飞过来之前,那个士兵是真人。
    但是在头掉之前的一刹那和之后,应该就是假人了。
    再把这些剪辑的镜头拼接起来,就是电影中表现出的样子了。
    不管是不是这样,沈浪觉得这种解释还算合理。
    崇祯这个几百年前的人,更无法找到什么破绽了,再加上他对沈浪的信任,自然不会怀疑。
    电影继续播放,随着红衫军的骑兵从两翼包抄攻击,已经伤亡巨大的米军彻底崩溃,士兵们转身就逃,有的连武器都扔了。
    这次战斗,红衫军再次毫不费力的取得了胜利。
    崇祯也亲眼见识到了,同样的战术,不同的人使用出来,取得的效果真的完全不同。
    电影继续播放,沈浪一直快进到两个半小时的位置,双方正准备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战。
    还是和之前一样,双方排列成整齐的队形互相靠近,米国人先一步停下,然后射击。
    随后,红衫军还击,双方都有不小的伤亡。
    但是,在士气方面,米国人与红衫军有不小的差距。
    一些士兵承受不了残酷的战争压力,心里防线崩溃,开始出现逃亡现象。
    而随着红衫军骑兵出动,米国人主动撤退。
    红衫军不再保持阵形,持枪在后追击,米国人疯狂逃蹿。
    直到,红衫军看到前方有敌军的完整阵形,而之前逃蹿的民兵迅速的趴伏在己方正规军的前面。
    红衫军指挥官当即发现不妙,下令停止追击已然不及。
    米国人迅速射击,阵形混乱的红衫军顿时伤亡惨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线式战术阵形的重要性。
    米国人重创了追击的红衫军,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红衫军第一时间投入了预备军,并且排着整齐的队形追了上来。
    看到红衫军整齐的队形,米国人的指挥官明显的有些慌乱,可以看出在他心里对阵形完整的红衫军是有些畏惧的。
    事实也证明,有准备的红衫军战力强大,米国人再次被击败,士兵开始溃退。
    这时,作为民兵主将的主角站了起来,接过旗帜又冲锋回去,正规军指挥官也响应,命令溃退的军队再杀回去。
    这一段的剧情,沈浪觉得有些不太合理。
    战场上,已经开始溃退的军队,真的这么容易就能组织起反击吗?
    脱离战斗拉开一段距离,重新整队再战还说得过去。
    可电影中双方并没有脱离战斗,红衫军还在大杀四方。
    主角摇旗呐喊两声,指挥官喊两声,米国人就像打了激血一般,反将阵形相对完整的红衫军打得措手不及。
    击破他们的阵形,并将其击溃,红衫军指挥官撤退。
    这应该是主角光环在起作用,沈浪也将自己的观点讲了出来,崇祯听罢非常赞同,真实的战场上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低。
    溃退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导致大溃败还差不多。
    大明和建虏的战斗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大明军真正在战斗中的伤亡反而不是很大,最大的伤亡是在溃败之后。
    而这种溃败也不是一开始就大溃败,而是少部分士兵和队伍带头逃亡,从而引起剩下部队的军心不稳,然后以点带面的迅速崩溃。
    鞑子抓住机会掩杀而来,从而引起明军更大的溃败,伤亡也就急剧上升。
    电影后面就没什么可看的了,随着米国人取得了这场大战的胜利,在战略上就取得了优势,开始反攻直至英国人战败投降。
    电影看完了,沈浪再度总结要点:
    线列步兵战术,非常讲究阵形和士气。
    火绳枪淘汰,燧发枪成为主要单兵火器,定装子弹成标准配置,并装配刺刀。
    近距离接战时,士兵直接手持带刺刀的火枪战斗,所以拼刺刀的技术很重要。
    骑兵装备手铳,并配备马刀。
    崇祯不时的点头,默默的将沈浪的这些总结记在心里。
    沈浪又笑着道:“陛下,这部影片中所使用的武器及战术,虽然是一百多年后的,但只要知晓其中奥妙,仿制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明完全可以借鉴过来。”
    崇祯听到不由一喜,也完全能够理解,很多事情没有挑明之前显得很高深,但一旦点拨通了,就非常简单了。
    就像火药,在发明之前,可能觉得非常的神奇,但在发明之后,也就那么回事了,仅仅几种东西混合而已。
    这就体现出了沈浪的巨大价值,他以后世人的角度,可以提前将一些技艺和知识告诉你,让你少走弯路,以更快的完成对别人的超越。
    就相当于拿着答案去参加科举一样。
    显然,沈浪想要灌输给崇祯的知识点并不只这些,他继续补充道:
    “陛下,其实这个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战术,电影上没有反应出来。就是步兵如何来对付骑兵。”
    “电影中骑兵虽然有几次短暂的亮相,但还未战斗,对方就迅速的崩溃了,没有体现步兵对付骑兵的战术。”
    “其实,这时的步兵在对付骑兵中,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堪一击,反而可以做到对骑兵的全面压制。”
    听到沈浪这般说,崇祯很是惊奇,有些迫不及待的道:“还有这种战术?那是何种战术?”
    要知道,骑兵一直是步兵的恶梦,他还从未听说过有步兵能够全面压制骑兵的战术。
    对付骑兵,最好的方法还是骑兵。
    而骑兵,恰恰是大明军队的最大短板,别说比之建虏,比之蒙古也比不上。
    步兵完胜骑兵的战例有不少,接下来的这场战斗,沈浪其实很不想说,因为直接牵扯到自己的感情。
    但是,为了让崇祯认识到后世军事在各个方面的走向,也有必要让他看一看这场战斗。
    从而能够认知到己方与敌人的差距,然后作出改变。
    这,就是悲惨的八里桥之战。
    “八里桥?”听到这个名字,崇祯有些熟悉,因为在通州外面就有一座八里桥。
    原名叫永通桥,因距离通州八里,所以也叫八里桥。
    崇祯之所以知道这座桥,是因为该桥是京师周围重要的桥梁之一,是通往京师的必经之处。
    沈浪点点头道:“正是这里。”
    看到沈浪神色凝重,崇祯心里也有种不好的预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