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18 破局之战
节18
枪声、炮声,尸体、鲜血。
无数英勇的枪骑兵没有死在东欧平原,没有死在中亚高原,没有留在北方的冻土……却在春暖花开之前倒在了软弱的南人的土地上。
他们死不瞑目。
为什么会这样?
秦军明明抽走了那么多力量,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在这里?
那当然是因为一切都是假象。
在经历了波波沙以及开花弹的洗礼之后,蒙军的散兵线已经玩得非常好了,在没有大规模普及tnt之前,秦军此时的火力密度已经不足以对蒙军形成绝对的压制了。
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自从枪械逐渐成熟以来,战场上的局势变化是异常激烈的,人类成千上万年的传统战争形式因为火药武器的出现而被彻底的改变了。
最开始,人类在面对强大的枪械时,选择使用了密集队形增加发射频率和火力密度。在这个时期,几发子弹就能消灭一个敌人。
而时间越是向后推移,人类对于火药武器的适应性就越强,越知道如何躲避这种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消灭敌人的代价也就在不断的提高。
虽说中间有过“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种美好的愿望,但那也只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事实上每消灭一个敌人的成本是在不断攀升的。
到了肖恒所处的那个时代,平均超过25万发子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若是搬到现在,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秦府也无法用钱来砸死敌人。
蒙军其实很不好对付。
首先他们是骑兵,来无影去无踪的同时本身又能携带不少补给品,自持力非常强。别说是步兵了,就算同为骑兵想要尾随追击、消灭其他的骑兵也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
秦府目前的交通工具中,没有任何一种工具能超越马匹的越野能力,所以就算肖恒掏出了所有先进武器并且不计代价的主动进攻,最大的可能也只是惊走蒙军而已。
这样的结果是秦府不可接受的。
而现在,秦府示敌以弱的策略完全奏效了,蒙军丢掉了自己目前仅存的机动性优势,而高密度的投入有生力量……这对掌握了更强大火力密度的秦府而言是求之不得的。
秦府一不怕蒙军刚正面,二不怕蒙军人多,怕的就是蒙军小规模的骚扰和长时间的封锁,大决战这种事情秦府简直再喜欢不过了。
也不能说蒙军出昏招,实在是因为秦府这边科技攀得太快,火力投送能力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蒙军将领的想象能力。
如是没有发明多管机枪,现在的蜀山要塞群可就危险了。
然而现实没有如果。
在多管机枪现身的一刹那,蒙军有如被镰刀割过的韭菜一样成片成片的倒下,十几分钟就损失了近千人!!
攻上山顶那蜂拥而至的蒙军短时间内被直接清空了!
所有人都被打傻了,甚至就连机枪手自己都有些不可置信——以前用波波沙的时候根本无法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6毫米全威力弹的性能当然不是使用手枪弹的波波沙所能比的!
五百多米的有效射程再加上多管机枪的恐怖射速完全称得上是人命收割机。
一时间,战场上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被多管机枪那恐怖的威力吓了一跳,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然而战争还在继续,秦府的全面反攻终于开始了。
除了加特林之外,秦府拿出了几乎所有隐藏起来的实力。
无数身穿全甲的士兵端着波波沙冲了下来,而在他们身后的掷弹兵则拉响了纸筒榴弹,最上方的多管机枪继续开火,转轮步枪则各自瞄准了自己的猎物,开始精准的点杀。
相较于秦府这边的火力密度,蒙军的反击手段极为有限。
蒙军引以为傲的枪骑兵所使用的鸟铳根本无法在30米以上的交战距离上击穿秦军的护甲——
——事实上根据实验室自己的实验,目前蒙军所大规模装备的鸟铳想要击穿秦府的复合护甲,必须拉近到15米左右的距离上!
而在这个距离上别说是波波沙了,就连双管猎枪都能糊他们一脸了。
至于弓箭……
根据秦府内部的测试,只有特殊的破甲箭能在50步约60米的距离上有效击穿,超过了50步或者使用其他箭头则很难对复合护甲造成威胁。
而问题是,蒙军的破甲箭已经淘汰很久了——虽然百年前在欧洲战场上使用过,但在条顿骑士团覆灭之后,欧洲就再也没有又傻又笨的铁罐头了……
而在东亚这边,破甲箭更是没有用武之地了,因为这边的主流护甲是龙鳞甲和步人甲,根本挡不住鸟铳的抵近射击……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大规模的普及了鸟铳之后,弓箭这种武器已经渐渐的开始退出蒙军的一线装备了,只有牧民征召兵还会使用这种武器,所以也就不会专门为他们开发一种昂贵且适用面狭窄的破甲箭了。
而当神着全甲、手持波波沙的突击兵出现之后,蒙军悲哀的发现除了用人命去填之外居然拿这种重装突击兵一点办法都没有!
也许五六个人的贴身围攻能够干掉重装突击兵,但问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近身的机会!
在武器性能没有代差的情况下才能叫做战争,而目前秦府的武器可是领先不止一代!在这种情绪,一般会把战争称之为屠杀,而且还是一边倒的屠杀。
“突突突……”
“轰——”
“杀啊————”
枪炮声声、硝烟滚滚。
原本就被多管机枪打蒙了的蒙军,在秦府的冲锋号响起来的刹那崩溃了。
手持波波沙的重装突击兵仿佛一个从天而降的死神,柔软的铅弹根本无法穿透厚重的复合装甲,只有偶偶有运气特别好的箭矢才能钉进敌人的身体。
然而由于重点部位都有护甲的关系,弓箭只能射入无法致命的部位,甚至有的根本就是被卡在了厚重的盔甲上,甚至连皮肉都没伤到!
不少重装突击兵身中数箭却也像毫无所觉一样继续战斗着,而这进一步打击了蒙军的士气——强大的敌人不可怕,但打不死的敌人可就太吓人了。
再加上蒙军地形不熟,慌不择路之下不少人直接掉下了山崖……幸运点的直接摔死,不幸的则摔断了腿脚,在不停的哀嚎中缓慢的死去。
蒙军涨潮般的拍上来,然后又落潮般的退去。
一涨一退之间,两万人的军队十不存一,只有寥寥千多人全须全尾的逃了回去。
然而这还没完。
收复了重要关卡之后,秦府的装甲部队终于开了出来!
这一次的装甲车明显接受了改装,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头顶多了个半圆形的机枪塔,在厚厚的装甲保护下,披挂重型装甲的机枪手可以从容的瞄准人多的地方扣下扳机……
如果说固定火力点上的多管机枪是索命无常的话,那么有了机动性的多管机枪就会化身地狱阎罗,用热情的子弹发命中者一张去往地狱的船票。
装甲车很快就在山脚下清空出了一片阵地,紧接着背负着75真理的坦克在清理好的射击阵地上放下支架,瞄准了蒙军的固定炮台开始一一点名。
在蒙军试探秦军,并且掌握了秦军火力特点并作出针对性的战法的同时,秦军也在收集蒙军的资料。
所有这些固定炮位都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与试探,再加上俘虏的口供一一试探出来的。
而在此时,这些情报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有人都被打傻了,甚至就连机枪手自己都有些不可置信——以前用波波沙的时候根本无法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6毫米全威力弹的性能当然不是使用手枪弹的波波沙所能比的!
五百多米的有效射程再加上多管机枪的恐怖射速完全称得上是人命收割机。
一时间,战场上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被多管机枪那恐怖的威力吓了一跳,出现了短暂的停顿。
然而战争还在继续,秦府的全面反攻终于开始了。
除了加特林之外,秦府拿出了几乎所有隐藏起来的实力。
无数身穿全甲的士兵端着波波沙冲了下来,而在他们身后的掷弹兵则拉响了纸筒榴弹,最上方的多管机枪继续开火,转轮步枪则各自瞄准了自己的猎物,开始精准的点杀。
相较于秦府这边的火力密度,蒙军的反击手段极为有限。
蒙军引以为傲的枪骑兵所使用的鸟铳根本无法在30米以上的交战距离上击穿秦军的护甲——
——事实上根据实验室自己的实验,目前蒙军所大规模装备的鸟铳想要击穿秦府的复合护甲,必须拉近到15米左右的距离上!
而在这个距离上别说是波波沙了,就连双管猎枪都能糊他们一脸了。
至于弓箭……
根据秦府内部的测试,只有特殊的破甲箭能在50步约60米的距离上有效击穿,超过了50步或者使用其他箭头则很难对复合护甲造成威胁。
而问题是,蒙军的破甲箭已经淘汰很久了——虽然百年前在欧洲战场上使用过,但在条顿骑士团覆灭之后,欧洲就再也没有又傻又笨的铁罐头了……
而在东亚这边,破甲箭更是没有用武之地了,因为这边的主流护甲是龙鳞甲和步人甲,根本挡不住鸟铳的抵近射击……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大规模的普及了鸟铳之后,弓箭这种武器已经渐渐的开始退出蒙军的一线装备了,只有牧民征召兵还会使用这种武器,所以也就不会专门为他们开发一种昂贵且适用面狭窄的破甲箭了。
而当神着全甲、手持波波沙的突击兵出现之后,蒙军悲哀的发现除了用人命去填之外居然拿这种重装突击兵一点办法都没有!
也许五六个人的贴身围攻能够干掉重装突击兵,但问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近身的机会!
在武器性能没有代差的情况下才能叫做战争,而目前秦府的武器可是领先不止一代!在这种情绪,一般会把战争称之为屠杀,而且还是一边倒的屠杀。
“突突突……”
“轰——”
“杀啊————”
枪炮声声、硝烟滚滚。
原本就被多管机枪打蒙了的蒙军,在秦府的冲锋号响起来的刹那崩溃了。
手持波波沙的重装突击兵仿佛一个从天而降的死神,柔软的铅弹根本无法穿透厚重的复合装甲,只有偶偶有运气特别好的箭矢才能钉进敌人的身体。
然而由于重点部位都有护甲的关系,弓箭只能射入无法致命的部位,甚至有的根本就是被卡在了厚重的盔甲上,甚至连皮肉都没伤到!
不少重装突击兵身中数箭却也像毫无所觉一样继续战斗着,而这进一步打击了蒙军的士气——强大的敌人不可怕,但打不死的敌人可就太吓人了。
再加上蒙军地形不熟,慌不择路之下不少人直接掉下了山崖……幸运点的直接摔死,不幸的则摔断了腿脚,在不停的哀嚎中缓慢的死去。
蒙军涨潮般的拍上来,然后又落潮般的退去。
一涨一退之间,两万人的军队十不存一,只有寥寥千多人全须全尾的逃了回去。
然而这还没完。
收复了重要关卡之后,秦府的装甲部队终于开了出来!
这一次的装甲车明显接受了改装,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头顶多了个半圆形的机枪塔,在厚厚的装甲保护下,披挂重型装甲的机枪手可以从容的瞄准人多的地方扣下扳机……
如果说固定火力点上的多管机枪是索命无常的话,那么有了机动性的多管机枪就会化身地狱阎罗,用热情的子弹发命中者一张去往地狱的船票。
装甲车很快就在山脚下清空出了一片阵地,紧接着背负着75真理的坦克在清理好的射击阵地上放下支架,瞄准了蒙军的固定炮台开始一一点名。
在蒙军试探秦军,并且掌握了秦军火力特点并作出针对性的战法的同时,秦军也在收集蒙军的资料。
所有这些固定炮位都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与试探,再加上俘虏的口供一一试探出来的。
而在此时,这些情报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重装突击兵的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