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九章 既当......又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陈暮放任王匡继续在河内为非作歹,自然是要激起民怨。
    等民怨一起,只要这个时候有人给他们刀,给他们派兵,那么一下就会沸腾起来,立马就是“刀在手,跟我走”。
    道理就跟举世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子弹飞》一样,百姓并非没有怒,只不过需要的是一个领头人。
    当怨气达到一定程度,而一个合适的领头人刚好出现的时候,那么就是王匡死路一条的时候。
    就好像黄巾之乱前,百姓生活过不下去,张角振臂一呼,就立即群起响应是一个道理。
    撤兵之后,陈暮就再也没有管过这事,耐心地等待另外一件事情。
    他在等什么?
    在等长安那边自己出现问题。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
    从初平二年三月,一直等到了初平二年十月。
    在这大半年中,洛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秋收过后,当年就收粮百万斛,一大批一大批的粮草再次开始往关中运输。
    随着粮食丰收,冀州与青州就再也不需要长途跋涉地运送粮草,可以就地解决粮食问题。
    这不管是对王芬还是沮授荀彧来说,都解决了一个重大的负担。
    只是想要依靠六十万人养二十万大军,还是非常勉强。
    大量的耕地依旧荒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洛阳盆地的粮食丰收,只能算是缓解压力,不能说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不过相比于之前,情况还是好了很多,民生渐渐恢复,洛阳都城逐渐繁华,有了十万人口。
    而且这个数字不断在上涨,因为依旧陆陆续续有人在回迁。
    像当初移居南阳的一些百姓,听说洛阳恢复治理之后,就再次迁移回来。毕竟故土难离,子子孙孙代代都居住的地方,有田有土有家乡,自然想要落叶归根。
    因此半年时间过去,洛阳的人口也慢慢涨到了七十万,虽然跟巅峰时期两百万人口没法比,但也恢复了一小半,慢慢地有了生气。
    而就在这大半年之中,河内的情况却越发不稳定,随着王匡暴政,百姓积累了大量的仇怨,经常有乡间大族不满王匡一人犯罪,株连全族的行为,发起反抗,但被王匡残酷镇压。
    虽然现在关中还没有动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暮也很清楚,收拾王匡,拿下河内郡的时机也已经到了。
    十月初,平县。
    县衙府邸之中,来的宾客俱都十分沉默,没有人说话。
    陈暮环视一圈,微笑地说道:“诸位,先贤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都是河内有名望的大族,今日忽然到访,怎么一个个都好似不开心的模样,是暮招待不周吗?”
    众人互相看看,这些人都是河内大族。并不是世家豪强那种大族,而是乡里的普通氏族,就如同陈暮在蒲阴的陈氏族人一样,汉朝大多以族群为聚落地。
    之所以没有世家豪强来访,是因为这些家族都有钱有势,早就在前些年便离开了,比如河内司马氏,河内赵氏等等,剩下来的,自然就只有这些没钱没势,无法整族迁移的普通乡野家族。
    这些家族的代表人物以乡老为主,但他们在乡里说一不二,在官僚面前,却毫无能力。一旦惹怒了高官,轻则捉拿入狱,重则身死族灭,像这一次河内形势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面对陈暮的询问,众多族老代表一个个都不敢说话,左右对视,生怕陈暮也是像王匡那样的苛政官员,或者官官相护,说错了话,被陈暮送到王匡那处置。
    一时间,场面十分安静。
    陈暮也没有催促他们,只是含笑着,静静地等待。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个年轻人站出来向陈暮拱手敬礼道:“林,见过尚书令。”
    “你是何人?”
    陈暮问道。
    那人说道:“在下常林,温县人。”
    “温县人?”
    陈暮微笑道:“听说殷王的后代,也住在温县?”
    殷王就是司马懿的祖先司马卬,跟陈暮的祖先陈平一个时代。
    常林如实答道:“司马家世居河内,为河内望族,只是前些年搬迁去了黎阳。”
    “哦?”
    陈暮故作惊讶道:“河内人杰地灵,物产富饶。前些年也没有受到董卓袭扰,司马家怎么会忽然远离故土,搬迁去了黎阳呢?”
    人杰地灵,物产富饶?
    常林嘴角微微抽搐,河内倒确实人杰地灵物产富饶,问题是董卓没有袭扰,关东军在袭扰呀。
    不说这些年来数次大征兵,单说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就有多股乱兵曾经劫掠河内,致使生民凋零,百姓死伤过半。现在王匡又施以苛政,让本就遭受多次劫难的河内雪上加霜,百姓过得极为凄惨。
    河南尹就在河内郡旁边,常林就不信陈暮不知道河内郡的情况。
    见他装傻充愣,常林咬咬牙,跪下磕头道:“林尝听闻尚书令仁义满天下,乃大仁大义大勇之士也,曾经怒斥太皇太后废帝,又呵斥董卓暴行,爱民如子,唯贤唯德。如今河内百姓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还请尚书令施以援手,以仁义救之!”
    “还请尚书令施以援手,救救我们。”
    “是啊,尚书令,救救我们吧。”
    呼呼啦啦,诸多河内大族的族老乡长有秩纷纷起身跪在了堂下,十多人磕头场景蔚为壮观。
    “什么?”
    陈暮表现得更加惊讶,张大了嘴巴道:“河内百姓生活怎么会如此困顿?莫非是遭了灾?只是今年河南尹风调雨顺,河内与河南不过是一河之隔,两地不应当有如此差别啊。”
    常林苦笑道:“还不是那太守.......”
    “太守?”
    陈暮装作纳闷道:“我素来听闻王太守轻财好施,以任侠闻,应当善待百姓才是。”
    堂下众人互相对视,面面相觑。
    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不说很多无辜百姓被他抓去处死,单说那些大族,一旦犯了些许小错,就必须交大量的钱财粮草赎罪。
    常林的叔父常固,因为和门客发生了争吵,情急之下打了门客一巴掌,结果就被抓了起来,严刑拷打,最后常氏族人花了很多钱,才勉强保住一条命。
    可即便如此,王匡还是没有放过他们,依旧将常固扣押着,言称要予以判刑,以儆效尤。
    要知道,常氏在河内虽是大族,但并不是像司马家那样有名望有产业有财富的世家族群,只是普通的乡野部族而已,就因为一个耳光,不仅花钱,还要坐牢,可见王匡在河内之严苛。
    还以任侠闻,严刑苛政,以任暴闻还差不多。
    听到陈暮的话,常林情绪顿时就激动起来,在历史上,他找的人是胡母班,胡母班是王匡的亲戚,也是常林的同乡,靠着胡母班的面子,常家才躲过一劫。
    可现在历史大为变动,胡母班作为执金吾,已经被董卓裹挟去了长安,并不在河内。
    常林走投无路,最终联合了很多大族族老才找到陈暮。
    如果陈暮不管的话,那常固就危险了。
    为了救叔父,当下常林也顾不得其它,立即一五一十,将王匡在河内的所作所为竹筒倒豆一般说出来。
    要知道,这个举动相当冒险。
    一旦陈暮和王匡沆瀣一气,官官相护,将常林扭送到王匡那里,到时候不仅是常林和常固二人必死无疑,连常氏整个宗族都会倒大霉。
    因此讲述完之后,所有人都大气不敢喘,常林心惊胆战地看着陈暮的脸色,眼中露出小心翼翼的神彩。
    就看到陈暮听完之后,沉吟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没想到河内郡的局势竟是如此严峻,其实我也曾经有过一些耳闻,只是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哪知道王太守.......”
    他话未说完,见事情似有转机,就立即有人诉苦道:“尚书令,我儿子不过是没有给予乞讨者食物,太守就将我儿子抓起来拷打,现在这世道,家家户户都没了余粮,哪还有能力接济他人?且这又不是犯罪,怎么能处以刑罚呢?”
    “那太守在郡中予以苛政,施以威严,我等小民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便是举族被夷灭,我族中已有数人仅仅只是犯了点小错就被抓走,倾家荡产也难以救会来,还请尚书令做主,救救我河内百姓吧。”
    “请尚书令做主,救救我河内百姓吧。”
    众人纷纷磕头,呼吁陈暮出手。
    陈暮心中含笑,脸上却露出为难的神色:“若我还是尚书令,则也算是有二千石权,可以对王匡处置。但如今我已卸任,添为齐国相,要想处置王匡,只能上书天子,只是现在的局势你们也该知道,天子还在董贼手中,我亦无能为力呀。”
    常林说道:“尚书令兵强马壮,何不兵进河内?”
    “这个嘛......”
    陈暮装作迟疑道:“擅自进攻同僚,可是大罪。”
    “难道尚书令就看着我们河内百姓生民凋零,艰难不绝吗?”
    众人苦苦哀求。
    陈暮面有难色,过了许久,才长叹道:“唉,见百姓受难而不助力,此非仁也。进攻同僚,此非义也。如今仁义相背,我又如何是好?”
    见他好像十分为难,常林以及诸多族老都露出失望的神色。
    就在这时,早就被安排为捧哏的赵云站出来道:“四将军,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既助了河内百姓,也能保全仁义。”
    “哦?”
    陈暮马上说道:“快快讲来。”
    赵云立即道:“既然王匡在河内已是怨声载道,激起了民怨。四将军何不派人悄悄潜入,脱下士兵的铠甲,冒充河内百姓,以百姓的名义进攻王匡。等王匡死后,四将军就可以昭告天下,王匡对待百姓以苛政,逼起民反,这是他自己取死,怨不得他人。如此仁义之名,便可保存。”
    常林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说道:“尚书令,王匡部下多有我等同乡,若尚书令愿意出兵,我愿意说服河内诸多大族,让他们勒令自家子侄阵前反正,届时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取王匡性命。”
    “这......”
    陈暮想了想,叹气道:“唉,出兵河内,非我所愿。只是为了河内百姓,也只得如此了。赵云何在?”
    赵云马上道:“末将在。”
    “令你领五千精兵,脱下甲胄,以河内百姓为名,进攻王匡。”
    “唯!”
    “诸位。”
    给赵云下达命令后,陈暮又看向常林等人,缓缓说道:“此战,既是救河内百姓,也是救你们自己。若王匡死后,我便会派人进驻河内,担任诸县主官,而诸位也应当派自家子侄担任各县副职官员,辅佐我治理河内郡,可曾明白?”
    这就有点分蛋糕的意思了。
    让人家背了造反杀太守的黑锅,自然得给点甜头。
    诸多大族的族老喜出望外,纷纷道:“明白明白,以后我等俱为尚书令马首是瞻。”
    “好,那尔等先回去做准备吧。”
    陈暮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记得暗中布置,切莫走露了风声。”
    “唯!”
    众人缓缓退下。
    看到他们离开,陈暮眼中的笑意更甚。
    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当了表子,又立了牌坊更值得高兴的事情呢?
    不过河内诸多大族也不亏,既除了王匡,又恢复了民生,以后乖乖在陈暮治下当个顺民,至少要比在王匡治下心惊胆战强得多。
    双方宾主尽欢,各自都到了想要的东西。
    当下,第二日赵云就领了五千人马偷偷摸摸潜入了河内,并不是从孟津渡口过河,而是从敖仓西面的广武城,那边在黄河南岸,紧邻着怀县,方便随时进攻。
    这个地方虽然不如孟津渡口过河方便,但陈暮手里可是有不少船的,运兵自然没有问题。
    在河内诸多部族的掩护下,赵云潜伏了起来,就等着出兵时机。
    而就在吩咐了赵云去取河内郡的时候,过了两日,从长安方向,一封军情司的密报,送到了洛阳皇宫明光殿,陈暮的桌案之上。
    他打开密信,就看到里面是一张小纸条。
    纸条内容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上面写着。
    “吕布多遭董卓呵斥,已心中怨恨,时机成熟。”
    陈暮将纸条揉碎,想了想,便同样取出一张纸来,在里面只写了两个字。
    “拱火!”
    写完之后,又装回信封,他就命令军情司的探子送回长安。
    等探子走后,陈暮站起身,缓缓走出殿外。
    已是十月初冬,天色阴沉。
    东方的天空缓缓飘来无数的乌云,像是暴风雨即将要到来了。
    陈暮仰望苍穹,立于殿外的屋檐之下。
    四年前,也是在这明光殿里,自己为尚书令,执掌天下政务,手中握有大权。
    而如今,同样是在这明光殿,虽天下政务之权不复存在。
    可是。
    自己依旧操纵着这江山。
    世事如棋,一子换来千古业。
    江山似锦,一笔刻出两瓣天。
    人生便是如此梦幻。
    上位者,一言一语,便是决定了无数人的生死。
    哪怕有些人同样也身居高位。
    可又如何敌得过人心?
    “董卓......”
    陈暮看着远方的天空喃喃念叨着那个胖子的名字。
    过了片刻,他忽然嗤笑了起来。
    你也该死了。
    阎王让人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