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394章至有今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人群中,光时亨穿着普通百姓衣裳,混迹在出城的人群中,正准备悄悄溜走。
    这令高有才勃然大怒。
    南迁之事,崇祯朝廷已经谈起过多次,这厮为了捞名声,次次出来阻扰,今天更是彻底搅黄了南迁。
    若是他一以贯之,以身作则,坚守北京,那也算是个直臣,可是现在却混在人群中,准备逃跑,高有才如何能忍。
    高欢有自己的盘算,对明朝没有忠臣可言,可是高有才对明朝还是有感情的。
    毕竟,他与高拱同族,从小受到家训影响,就是要忠君爱国。
    在他被起复这段时间,崇祯对他也是非常信任,不到两年时间,就从一名罪官,成了副部级的大臣。
    这令高有才内心其实很复杂,并不想看见崇祯朝廷覆灭,也对崇祯的境遇十分同情,希望能够为君分忧,回报崇祯对他的信任。
    因此他看见在朝堂上,出言阻止南迁的光时亨,居然混在人群中,想要开溜,如何不怒?
    光时亨只听见一声大喝,还没反应过来,眼眶就中了一拳,打得他一踉跄。
    光时亨反应过来,看清来人,居然是高有才,顿时就恼羞成怒,“高有才你干什么?”
    “本官打死你这个奸臣!”高有才怒骂一声,上来又是一记直拳,一个正蹬,却被光时亨防了出去。
    明朝的言官,有武斗的传统? 光时亨又年轻? 回过神来后,高有才便不是对手了。
    这时光时亨正要反击? 却不想高镰从后一个飞踹? 直接将他踹倒在地。
    父子两人,骑在他身上? 便是一顿暴打,引得百姓围观? 而就在这时? 城门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惊叫,紧接着就是人群慌乱奔走的脚步声传来。
    城外排队进城的百姓,一哄而散,挑着担子? 准备进城售卖货物的百姓? 东西散落在地上,也没人去捡。
    高有才、高镰和光时亨,都停下动作,只听见城上敲起紧促的铜锣声,满街都是慌乱的行人? 沿街的商铺,纷纷关闭店门。
    高镰见此? 脸色一变,“鞑子来了!”
    ……
    清军以极小的代价? 便从蓟州段长城,破口而入。
    十多万清军? 进入蓟州后? 并没有立刻扑向北京? 而是于蓟州待了半天,侦查山海关方向,吴三桂的反应。
    这时李自成还在河东,也没有吴三桂借兵平贼,为崇祯报仇的借口,多尔衮便只能以明朝数次主动提议议和,却又中途变卦为借口,兴师讨伐。
    这个理由对于京畿周围的士绅百姓,没有号召力,所以多尔衮入关后,还是比较谨慎,先看各方反应,然后再进兵北京。
    当清军斥候禀报,吴三桂和关宁军得知大清军,破边而入后,并没有派兵望蓟州而来,而是收缩兵力避开清军,多尔衮才下令清军前锋扑向北京。
    北京城头,刚打了一架的高有才三人,脸色难看的注视城外。
    他们看见城外村镇,升起浓烟,数股清军骑兵,扬起尘土,呼嚎怪叫着,向北京奔来。
    虽然范文程建议多尔衮,要约束军纪,先骗取京畿周围百姓接受清军统治,多尔衮也答应约束军纪,可是满清内部,八旗贵族和各旗主的权力很大,并没有严格去执行。
    清军狗改不了吃屎,入塞后各旗骑兵,看见村镇还是会不顾军令,进行劫掠,屠杀着京畿百姓。
    这时滚滚黄尘中,清军骑兵出现在城下,这些骑兵兴奋的追逐着惊恐四散奔逃的百姓。
    清军来的突然,北京守军匆匆关闭城门,刚出城准备南迁的士绅百姓,只能四散奔逃。
    清军骑兵追逐着奔逃的男女,是男人,追上后边一矛从后戳死,是女人便一把抓住,提上马背夹着,发出阵阵兴奋的嚎叫。
    高有才站在城头,看着百姓奔逃中被清军骑兵屠杀殆尽,铁青着脸不说话,城上守军也是沉默。
    清军起兵将百姓屠戮干净,冲到城前,在城下耀武扬威,不时大声对城上指点取笑,而在他们身后,无数骑兵奔涌过来。
    十多万骑兵,三四十万匹战马,漫野而来的场景,足以让任何人胆寒。
    高有才、高镰和光时亨,都是脸色惨白。
    这时高镰不禁看向高有才,而高有才则一手扶着墙垛,有些愧疚的对高镰道:“镰儿,俺们可能走不成了!”
    一旁光时亨听了这话,不禁勃然大怒,龟孙自己也想走,有什么资格打我一顿。
    不过,此时几人已经没有心情计较这些,都被铺天盖地的清军,压的喘不过气来。
    ……
    洛阳,东郊十里长亭。
    高欢已经得知了清军入寇关内,周延儒带着孙传庭、丁启睿等人,逃出北京的消息。
    周延儒一群人,前脚出了北京,后脚清军就兵临城下。
    他们日夜兼程,马不停蹄的向南奔逃,才甩掉清军的追击,顺利逃过黄河。
    这时,高欢得到禀报后,带着一众文武,站在东郊长亭外,迎接周延儒一行人的到来。
    高欢在亭子里坐了半个时辰,杨彦忽然进来,“督军,他们到了!”
    高欢闻语,遂即站起身来,走到亭子外,果间远处官道上,一群人影迤逦而来。
    不多时,周延儒一行来到亭子外,他们从马车上下来,走到高欢面前。
    高欢打量众人一眼,丁启睿、孙传庭他都认识,中间一名四十多岁,长髯飘飘的中年男子,应该就是大明顶顶,与温体仁并列大明奸臣传的周延儒。
    “周阁老,孙督师,丁督师!”高欢抱拳行礼。
    “侯爷,不要再称什么督师了!我与老孙都是戴罪之身!”丁启睿微笑道。
    “侯爷!”孙传庭则只是拱手一礼。
    “本阁在京师,就常听人说,建武侯年轻,却英武不凡,今日一件,果然名不虚传。”周延儒赞叹一声。
    高欢道:“阁老谬赞了。”
    周延儒摆摆手,遂即一脸歉意道:“陛下留下高侍郎守卫京师,没能将高侍郎带回洛阳,还请侯爷不要责怪啊!”
    高有才被崇祯留下的消息,高欢早就收到,内心也很担心他爹、他弟,不过还是摇了摇头,沉声道:“这事不愿阁老。唉!这大明天下,怎会到今日地步?”
    周延儒叹息一声,“国朝只重御人之术,不重经世之道,至有今日。”
    高欢眉头一挑,原本以为周延儒不过一个弄臣,没想到他居然有这么深的见解。
    只重御人之术,热衷于搞权谋斗争,而不重视解决民生问题,如何治理这个天下,确实是个重要原因。
    明朝嘉靖皇帝可以说是最聪明的皇帝之一,可聪明全用在权术上了,对天下没半点好处。
    (求月票,推荐,追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