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酸儒腐儒的闲话
乾隆四十三年年底很快就来临了。
中原吹刮的寒风大雪并没有给归德的热闹带来多大影响,腊月初十,归德府城南的北沙河畔就传来了一阵阵的鞭炮响声,赵家筹建了好一阵子的纺织厂终于开业了。
本来这地方十月份就能竣工的,计划中是十一月初期就要开业的,可谁也没想到临到入秋了,黄河在仪封十六堡漫口150余丈,黄水所过豫、皖两省庐舍田禾皆被淹。
这种突发意外大大延迟了厂房等一系列工程的建设。
要不是归德府随后的大力支持,知府蒋希宗催促着赵家继续开工,因为这样能为其收纳大量的灾民流民,然后又期盼着纺织厂能早日完工,好正式的去接手大批难民。
俗话说得好,有恒产者有恒心。
纺织厂的活儿很辛苦不假,但也能赚钱不是?
那些灾民难民虽然相当一部分人都回归原土老家了,但滞留于归德境内的依旧有上万人之多,这可是一颗大大的炸弹,随时随刻都有可能爆炸的。
赵家的纺织厂能收纳了一两千人,这一两千人再连同其家属,怕是不把那上万人的难民群占个七七八八,也至少能战去六七成吧?
归德府的压力可不就年轻极多了?
所以归德府上上下下都是鼎力支持,甚至纺织厂里都第一次招募了女工,那消息传出来了后,立刻就引得不少酸儒腐儒说闲话。
什么以钱财诱骗女工进厂,上千男女同处于一室,此等污秽何谈贞洁啊。
什么以奇淫技巧夺取小民口食,乱我法度,系国蠹民贼也……,等等。
如不是蒋希宗一力压制下,那还真很难耳根清净,这工程拖延到年后一点也不稀奇。
一百多名安保人员身穿灰色的劲装,分站在纺织厂的各个角落里充当保卫,这些人身姿挺拔,让前来来道贺的一班宾客都看得啧啧称奇。
是个人,在发达了之后都会搞几个家丁护院。而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那手下家丁护院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之增高,这都是很人之常情的事情。
而且归德府的很多士绅官员都清楚陈州民团的事儿。
那些人当事情真的来临的时候能不能起到作用且不去说,可光看架势还是很唬人的。
“赵老板,恭喜,恭喜!”
“张老爷客气了,大家同喜!同喜!”
“明堂老弟? 恭喜啊!”
“赵大人再开一聚宝盆? 更为朝廷解难,两全其美? 真是可喜可贺啊!”
……
开业这天来贺喜的人特别多? 赵亮站在大门口迎客,腮帮子都笑疼了起来。
归德城内的几个大家族自不必说? 他们都是自家家主亲自带队前来祝贺的。
恍惚中短短几年时间,赵家真的是鸟枪换炮了。
还有那些参股的股东? 那也是家主亲自出面的。
这几家人在豫东地界都有着不俗的份量? 他们除了祝贺赵亮纺织厂开业,也有顺便看看自家产业的意思。谁都知道纺织厂赚钱,赵家才干几天生意啊,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每月刚出厂的布匹不等进库就被康家人通通拉走了。
那银子可真是流水一样淌进了赵家的钱库。
而除了这些有头有脸的士绅贤达之外? 不少本地的小商绅士绅也亲自到贺,毕竟知府大人隐隐站在赵家的背后呢。
加上各衙门里的来人,到贺的宾客足有数百人之多。
也亏得赵亮早有准备,在大礼堂直接摆下了六七十桌席面,让来贺的人宾至如归。
当然了? 今日能来的人都不缺这一口吃的,大家借这个场合聚集在一起? 那真是有谈不完的话题,整个大礼堂都热闹非凡。
而大家最是好奇的就是这纺织厂的耗费和收益。
飞梭机和珍妮机现在都不是什么要紧的秘密了? 很多人看了赵家大把大把的赚银子后都禁不住升起了跟风的心。
哪怕我规模小一点呢?
虽然宁愿把银子藏在银库里放黑放烂的人依旧大大存在,但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 那总是有几个想要尝鲜的。
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见到赵家赚钱后? 也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尝鲜的。
大礼堂内聚集了数百人? 大家正说得热闹的时候,门口一个大嗓门喊起来:“归德知府,蒋大人到!”
“什么,知府大人竟然亲到了?”
大礼堂中不知道多少商人惊讶的叫出声来。
知府衙门已经有人来了,他们都以为蒋希宗会避一避嫌呢。
蒋希宗才不会避嫌呢。
这时候避嫌岂不是把到手的功劳凭白扔出去么?
赵家这纺织厂一成,一两千流民男女就有了落脚之地,归德肩头上的压力骤减,甚至都极可能把整个流民难民涌潮给真正风波不起的平复下来,这是多大的功劳啊。
黄河决口,这事情满朝诸公都眼睁睁看着呢,他的表现还能被人吞吃了不成?
他才不会在此时犯糊涂呢。
而且这赵亮跟京城的和中堂大有渊源,乃是一条再好不过的向上爬的梯子了。他加深与赵亮的联系还嫌不够,避嫌?他避个鬼啊。
“知府大人竟亲临敝厂,实在是蓬壁生辉。”面对蒋希宗,赵亮是十分客气的。甭管在之前事上这人是不是存下了小心机,可只看结果,蒋希宗乃是他完全能够团结的对象。
蒋希宗身材矮胖,脸上堆满了笑容,虽然穿着官服,却并没有给人压迫感,甚至叫赵亮都生出了一种这人挺亲切的,挺人蓄无害的感觉。
也是没谁了。
官场上厮混的人谁会真的人畜无害呢?
“纺织厂关系重大,本官不请自到,实在叨扰了。”
……
纺织厂的外围还围着大批的流民难民呢。
赵亮在大礼堂摆宴席的同时,也没有忘了他们。在场外归德府专门划出的空地上,立起了一个个锅灶,一锅锅包含了咸鱼肉骨头和菜干的稠粥被熬煮的香喷喷得。
大批的流民难民眼巴巴的看着锅灶。
而当日一别后都已经一年有余的乌三娘,此时此刻也正一身邋遢的藏匿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