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15章 被吓傻了的多尔衮(第三更,拜求首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路南下追击!
    步追骑?
    不可能!
    所以,朱国强选择了水路!
    既然多尔衮是沿运河南下,那走水路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从大清河入运河,然后就可以一路南下。人马坐在船上,非但可以节省体力,而且速度也快过陆上行军,可以日夜兼程行军。
    运河的流水在默无声响地奔流着,在夜色中流淌着的河水浓稠如墨。百艘漕船组成船队,在黑暗中向南行驶着。凌厉夜风中,船队里发出“嗵、嗵、嗵”,的响声,惊起河边芦苇荡的水鸟,夜空中惊起的鸟鸣汇成一片……
    突地,一道光柱从头船掠过来,照亮了漆黑一团的河道。
    那是头船的探照灯,正是凭着探照灯,船队才能在夜间快速航行,而不至于担心撞到河岸。当灯光从船上掠过时,可清楚的看到,漕船的船舷边竖着三尺高的厚木板,木板后方有士兵警惕的盯着河岸。
    当朱国强从尾舱中走出来时,恰好看到顶舱的士兵用探照灯查看河岸,那个小巧的探照灯,并不是电灯,而是电石灯,电石灯的发光原理就是利用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点燃以后乙炔燃烧发光。
    尽管电石灯用生铁铸成,不但重量大、价钱高,而且进水量不容易控制。但是它却有亮度高的特点,在抗战期间,日军的炮楼大都是用电石探照灯照明。
    不过,朱国强定制的这几十支电石探照灯,都是只能照亮百米小型灯,不过这也够用了。
    沿着船舷往船艉走去时,柴油机的轰鸣声越来越清楚,那是船用柴油机发出的轰鸣声,到了船艉,朱国强看到扶着挂桨机舵杆的船夫,便笑着问道。
    “怎么样,累了吗?”
    “回世子爷,不累,不累,这可比过去撑船轻松多了!”
    梁老大连连说道。
    望着世子爷时,船夫的目光中尽是敬畏,这种敬畏是发自骨子里的。
    世子爷是火神!
    身为船夫的梁老大,因为见多识广的关系,对这样的传闻,自然是信都不信,可当世子爷摇起摇杆,启动了这台机器后,在船自己动起来后,他就再也不怀疑了。
    除了神仙,他不知道还有什么解释。
    感受到船老大眼中的敬畏,朱国强并没有点破。其实就是一台80马力的挂桨机而已。
    为了能够追上多尔衮。他选择了水路,船倒是不愁,毕竟济南本身就是水陆码头,在大清河畔既有能出海的遮洋船,也有浅船,就是所谓漕船。山东本身也负担漕粮,有运军也有漕船。按定制漕船都是四百料浅船,不过船式早就遭到运军破坏。运军为了多运私货,无不是加大船式,私增身长二丈,首尾阔二尺余。原本只能运五六百石的漕船,现在都是千石大船。
    虽说大船夹私货亏了国家,可对这次南下运兵却极为有利,只需要不到两百艘漕船,非但装下了八千将士和四千多民壮,甚至就连战马也一一装上了船。
    船够用,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追上多尔衮,毕竟,救兵如救火。
    要快,要速度!
    造新船肯定是来不急了。
    于是乎,柴油挂浆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它也就是柴油机和螺旋桨甚至船舵组合一体,外挂在船艉,螺旋桨伸入水中,旋转推动船前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内河木帆船改装时,就是直接用几根铁钉把挂浆机钉在船尾,帆船就成了机帆船。
    除了容易安装操作的挂浆机之外,朱国强还选择了拖船队,毕竟挂浆机的使用、操作都一定的技术要求,用挂浆机当拖船拖着船队航行,虽说有一定的风险,可至少他能忙活过来——只需要来回巡视指导船夫操作几台挂浆机。
    不过,这也牺牲了速度——时速不过五六公里上下,一天,也就……不到三百里!
    日行三百里!
    在十七世纪那绝对是逆天的速度!
    朱国强就连自己都不知道,当他的船队沿着运河浩浩荡荡的驶过济宁时,刚刚刚从沿着会通河抵达与丞水河口处的多尔衮,甚至被他的这个速度吓傻了眼!
    “你说什么,朱慈颖领兵南下,已经到济宁!”
    骇然的睁大眼睛,因为时值半夜,多尔衮甚至觉得自己是在做梦。
    “范六,上次你说的他们是几日出得兵?”
    “回王爷,是十月十八,今个才……”
    不等范六说完,多尔衮就骂道。
    “这才过去几天,他朱慈颖就是长了翅膀,也不能飞这么快!”
    说罢,他又一次盯着勒木托连忙问道。
    “你确定是朱慈颖吗?”
    尽管这一路上横行无阻,可是多尔衮并没有托大,为了防止被明军追击,并且掌握他们的动身,他派出的哨骑足有数千人,都是骑术精湛的蒙古骑兵,他们在大军后方、左右查探明军动向,要是遭遇小股明军或是有机可乘时,就是以骑射袭击明军,逼得明军甚至不得不与他们保持至少百里的距离,在十七世纪,行军百里,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多尔衮自然也就用担心被明军袭击了。
    也正是大量的哨骑,让他能够及时掌握战场上的动向。不过,也正因如此,才让他失去了千五百骑兵——他那个傻侄子爱新觉罗·尼堪领着两千骑兵充当哨骑时,居然一头撞上了德世子朱慈颖。那家伙率领近两千精锐侍卫在平原县城北非但把尼堪杀的一塌糊涂,甚至就连他那傻侄子也一并成了俘虏。
    从逃回来的溃兵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多尔衮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见鬼了!
    对于明朝他自然是非常了解——明朝的王爷可不是大清的国爷,手里压根就没有兵权,即便是有千多号的府卫,也就是样子货,可现在德世子的样子货,却把大清铁骑给击败了!
    这件事未免太匪夷所思了吧!
    不过对于尼堪的失败,多尔衮压根就没有放在心上,虽然是自家的侄子,可……也就是侄子而已!
    现在每天,他们都是在和明军抢时间,必须要抢在明军反应过来之前抵达黄河岸边,然后抢船过河南下!
    所以要尽量避免节外生枝。
    可现在德世子居然领兵南下了,而且还是崇祯皇帝下的旨意。
    这个大明朝未免也太古怪了,不是说“宗室不领兵”吗?
    怎么偏生现在领了兵,而且还让自己给碰上了!
    “没错,大旗上清楚的写着“德”,济宁的明人也在到处传着,是德世子到了……”
    对于山东的百姓来说,德世子就像是一面旗帜,看到那面旗帜他们就放心了,尤其是对于运河两岸的百姓,更是如此,毕竟,在过去十个月中,通过运河船夫商人的口口相传德世子的“火神”之名,早就名扬南北了。
    听说船上是德世子,那里有不大张旗鼓宣扬的道理,说到底,还是借想德世子的“仙名”,把东虏吓跑了。
    只是现在,这个消息听在多尔衮耳中,让他感觉有些发懵。
    “怎么可能会这么快?”
    傻了眼的多尔衮喃喃道。
    “就是插了翅膀也不能一天几百里吧,难不成他真的会飞?”
    就在多尔衮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被德世子的行军速度骇的有些发懵时,远道而来的传令兵却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启禀大将军,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命小的给大将军带信,三天前,贝勒爷所部前锋已抵达黄河北岸,岸边明人完全没有丝毫防备,抢得大小船只五百余艘,目前大军已经安全过河……”
    “过河了!”
    猛然睁大眼睛,多尔衮激动的大声说道。
    “好,好!两路大军只要有一路过河,此役我大清国必可全胜!”
    欢天喜地的多尔衮,心底甚至升出了一个念头——大清国自有神助!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老天也是站在大清国这边的!
    没错!
    即便是你德世子当真是火神下凡又有何妨,老天是站在大清国这边的,老天在保佑着大清国!那怕就是你会飞又岂能挡得住有如天助的大清国!
    “命令全军,火速南下,告诉奴才们,阿巴泰已经过河了,若是我等去晚了,南直隶的明人就让阿巴泰给抢光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