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736章 大国交战,小国站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趁着敌军势堕,以葛从周的作战风格,当然还要趁势穷追猛打。李嗣恩即便败了这一阵,毕竟他也是久经战阵的将军,与符习一并统领麾下部众且战且退,尽量力保不会被葛从周所部敌军冲垮阵列。
    然而休说是拿下扬武军治所巨鹿城,结果却打了这场败仗,李嗣恩也唯有且战且退,直至又退出了邢州地界。至于拿下了洺州的周德威,于不久后,当然也得知了葛从周已经杀回扬武军,并且挫败先主义儿李嗣恩的战报。
    将州府事宜交由太原随后派来的官员打理,周德威也遣快马与周围几处袍泽互通声息。却是与葛从周似有默契一般,各自统领军旅,而朝着扬武军治下邢、洺二州接邻的地界杀出。
    至于扬武军涌现出来的军中青壮谢彦章,因为年纪尚轻,自然也就不是威名远播的宿将。然而经此一役,他也可说是声名鹊起。李天衢自知若是按谢彦章原本的轨迹成长下去,他以后再与后唐军队交手之际,也会有让晋人往往会奔走相告,而不禁闻名色变那般的威名。
    而魏朝、后唐之间的战争,在昭义军、扬武军地界已经打响,汴京这边也同样没闲着。朝廷立刻昭告四海,斥责晋王李存勖冒天下之大不韪,僭号以前朝唐廷自居,明明是得国姓赐名的沙陀朱邪部,祖宗、血脉都不是一个,那你河东李家凭甚么改国号为唐,而宣称延续前朝宗庙?
    此后无论是声讨还是交涉,李天衢的魏朝在国书中对河东李家的称谓仍是晋。就好比汉末三国刘备于汉献帝被迫禅位之后宣称继承汉室,称帝建国号为汉,可是曹魏政权也只会称呼他那一方势力为蜀一般。而在魏朝境内,军民口述也会说及后唐,倒与后世相符,而刻意要把沙陀人河东李家与唐朝宗室区分开来。
    然而刘备即便早年以织席贩履为生,也会有人对他汉室宗室旁支,本是帝室之胄的身份有所质疑...起码他刘皇叔的名头在后世也是深入人心。可李存勖宣称继承唐室宗庙,结果无论血缘还是民族上,与唐朝李氏八竿子打不着,这事全天下人都清楚。魏朝发檄文声讨李存勖,当然也绝对不可能承认他唐朝皇帝的身份。
    既然魏朝、后唐明面上已经完全翻脸,并相互斥责对方才是僭号擅自称帝的逆臣。
    其实李天衢也很清楚,无论是自己还是李存勖,也都是在朱温弑帝灭唐之后,才建制称帝的。然而明面上彼此还要斥责对方才是乱臣贼子,说白了在这个礼崩乐坏的乱世,到底还是要看谁的拳头更大,而方今以国力而论,当然还是魏朝更强,所以目前诸国各藩大多也仍是倾向于李天衢一方。
    便如吴越王钱镠、楚王马殷、闽王王审知,以及被李天衢封为粤王的刘隐,还有如今方才十岁出头大小,而被徐温以及几方对立宿将摆在王位的傀儡君王杨隆演那一方势力,也宣称仍是支持魏朝为主,对李存勖只以国主唤之,而对外不会承认他继承唐室宗室的帝位身份。
    不过李天衢也早已发现那几方君王所发出的檄文措辞也都十分留意,也明显不愿意将后唐李存勖给得罪得狠了。即便又强邻在旁,他们也只得向魏朝称臣,却也正是因为各自治下疆土与晋人并不接邻,所以那些君主与李存勖没有领土争端,不存在任何冲突,李天衢心说也只是因为抹不开他的面子,所以才会站到魏朝一方摇旗呐喊。
    “如果是当年,只怕李存勖也要效法朱温那般,暗中遣使联系吴王杨行密,图谋我朝腹背受敌,而形成夹击之势...可是现在他若仍有此打算,想必也终究无法得逞......”
    御书房内,李天衢一边寻思着,一边喃喃说道。如果十国第一人杨行密还在世,以他的雄心壮志,也必然会联合北地雄主逐鹿中原。而且倘若其余诸国君王对外扩张的野心很强,那么魏朝要与晋国对抗,的确时刻还要留意后院失火,是否又有那一方势力会临阵反水。
    然而以如今这般形势,吴越王钱镠、闽王王审知自从身为一国君王统掌一方之后,都是自顾发展,很少对外用兵,也都是不爱惹事的主;
    至于吴国那娃娃君王杨隆演身后,徐温与同为追随杨行密打天下的三十六英雄出身的宿将争权夺势,内斗的程度也要比正史线严重了许多,自顾不暇,也根本没有余力对外扩张;
    还有楚王马殷,仍是施行上奉中原王朝,下安黎民百姓的国策,就算要打仗,也是发兵向南去和粤王刘隐对着干。挥师北望,觊觎中原?马殷没那实力,也更没那心思;
    而粤王刘隐,更没有必要去顾虑他那一方势力,他对内吞下了静海军安南之地,却也要忙于镇压到底土豪世家的抵抗势力,对外也有马殷这个对头与他有领土争端。疲于应对,也更不愿与魏朝交恶。而且粤国两广地界远离中原,刘隐与他兄弟也完全没有必要掺乎进魏朝、后唐两大势力的战事当中。
    不过李天衢也很清楚,这些君王虽然明面上支持魏朝,但一个个也都是抱着隔岸观火看戏的心思。毕竟另有一大国牵制住魏朝,那么雄踞中原的皇朝对他们的威胁也就越小。何况万一李存勖如果真能杀入中原,继朱温、李天衢之后,不还是名义上供着中原皇帝为正朔,而我们自顾自掌管治下疆土便是?
    所以其他诸国君王,也都打算与李存勖之间留有翰旋的余地。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以后也都说不住是否中原又要易主,所以李天衢自知照常让那些臣属藩国上贡交纳钱粮,用于战时军需之外,也不能指望他们会痛快答应出兵出力,而去与后唐对抗。
    至于李存勖那边,除了趁着耶律阿保机兵败北返,而发动兵变囚禁自己的义父上位,又为势所迫倒向河东的北平王王都之外。后唐倒又拉拢来一个立场鲜明的跟班,统掌夏、绥、银、宥、盐五州的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宣称所辖藩镇,与诸部牙军,治下党项、汉儿军民,便如当年受唐廷册封那般,而愿奉李存勖为唐室正统。
    换而言之,李思谏带领着麾下族人、治下子民,已经完全走到了魏朝的对立面上。
    而李思谏笃定心思投从李存勖,这倒也有些出乎李天衢的意料之外。按说他党项族人于五代十国初期没有什么存在感,正史线直到后唐灭梁,定难军也一直愿意奉朱温为主。然而现在占据中原的既然是魏朝,眼下党项拓跋部在当地也要没有经过今百年治理,而有自据一方的实权,李思谏便敢与中原王朝作对...这对他而言不也算是铤而走险?
    不过转念一想,李天衢大概也能相处个中因由。毕竟李存勖现在与原本的轨迹不同,他更为迫切的需要拉拢其它势力倒向自己的阵营。李思谏如今的处境,不似正史线那般后唐杀过黄河,奇袭汴梁,便灭了梁国那五代第一朝,也根本没有他定难军出场的机会......
    然而如今魏朝、后唐两大国已经拓张到自己家门口,李思谏的心态大有不同,而后唐更会处心积虑拉拢他投从。以李存勖的外交手腕,再加上他们同样身为转迁至中土栖息繁衍的北地族裔...也极有可能达成了某种共识,所以李思谏经过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狠下心来,把自己的基业、族人的前程堵在李存勖的霸业上。
    李天衢心中寻思着,旋即又暗忖道:
    定难军那一方藩镇,于关西地界也与我朝接壤,也就是说要准备用兵的目标,又多出了一方势力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