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重要证人狄光昭
“姚卿,且不说这件事是否合乎律法,蓄妓乃是延秀的私事,你又是从何处得知的?”
这事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姚逵早有准备,他立刻呈上了一封证言,那可是经过了当事人签字画押的,绝对不掺假。
李显没有注意证词的内容,只瞄了一眼落款:狄光昭。
脸色微变,二指拈起一撮胡须,从这一刻开始,他要重视这份证词以及姚逵的说辞的真实性了。
狄光昭,这可是闻名两京的传奇人物。
他现任雍州府功曹参军,乃是前朝宰辅狄仁杰之第三子,人本风流,奈何人品下流。
看到他的各种做派,只觉得此子是有辱门风,把狄阁老的面子都丢到爪哇岛了。
其人贪婪无比,欺男霸女,在西京众多的纨绔子弟之中,也是有姓名的。
前朝则天时期,他就因为在地方不行善政,横行贪墨,被百姓唾骂,他的丑恶事迹传到京城,狄仁杰得知,大怒不已,亲自上书,请则天将此子革职查办。
则天看在狄仁杰的面子上,并没有严厉的处罚他,只是革职而已,处罚是不存在的。
到了李显一朝,新皇登基之时,又把他给征召出来,辟为雍州府功曹参军。
原以为,把他搁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他就能消停老实一点,当年他给他老爹下跪求饶的时候,各种承诺也是说的相当好听。
谁知,再次起复,他的行为没有任何收敛,照样是留恋烟花柳巷,不时参与悠游子弟的殴斗。
现今,李显手里拿着的正是此人的证词,据狄光昭所言,当天,他和武延秀等逍遥子弟在平康坊莲翠楼内宴饮,光昭携一舞姬陪侍,乃莲翠楼内小娘子。
此女名叫晦月,延秀于宴会一见倾心,一再向光昭请求,将此女让与自己。光昭不从,于是两边的人大打出手,延秀趁人不备,竟然把晦月抢走,圈养在府里,不允许出来见人。
光昭不忿,多方打探,才知,无耻延秀竟已将晦月纳为小妾。
姚逵的禀报和奏疏上写的几无差异,话音一落,朝臣之中,议论又起。
“原来,前些日子平康坊内发生的乱事,就是这个。”
“是啊,听说还打伤了人。”
“两雄相争必有一伤,看来是狄老虎落败了。”
“居然还能有人治得了他。怪哉。”
听到这些窃窃私语,姚逵和李俊都表示非常欣慰,世间万物,从来都是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事情确实是发生了的,武延秀和狄光昭都是平康坊的常客。
一个是以武力制胜,一个是以俊脸吸引人。
也不知道那一日,怎的就鬼迷心窍,这样水火不容的两个人居然跑到一张桌子上吃饭。
结果,果不其然,祸事就被招来了。
两人为了抢夺一个舞姬大打出手,在莲翠楼里滚了起来,打的整座楼阁满地狼藉,妈妈玄青脑袋一阵阵的疼。
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不论是武延秀还是狄光昭都无法否认。
晦月的事情,自然是李俊他们后来附会上的。
而被打造为受害者的狄光昭,早就被他们买通,跟着他们一起撒谎。
此人全没有德行可言,只要能让他得便宜的事情,他都不会拒绝,此前,他也经常懊恼,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可到了他这里,却完全反了过来,虎父犬子,时刻笼罩在狄仁杰光环之下的他,根本没人看得起。
一经抛出橄榄枝,狄光昭就笑呵呵的接受了,他正愁没人替他报仇,太子竟然送上了这样一份大礼,怎能不让他欣喜若狂。
“延秀,姚卿说的这些事,都是真的?”
“不,陛下,这不是真的!这是他们对臣的诬陷!”他面露惊恐,矢口否认。
然而,早就有所准备的姚逵,根本不会放过他,座上的李显眼眸半闭,正在用沉默鼓励双方积极发言。
“桓国公,你是平康坊内的常客,这朝野上下谁人不知,平日里你沾花惹草也就罢了,传出去,不过是贵公子的风流韵事。然而,蓄妓为妾,乃是朝廷大忌,按律当革职查办。”
“臣身为朝廷命官,不可对这样有伤风化的事情,视而不见。”
“你,你这是血口喷人!”
“我什么时候做过这样的事情,我府里歌姬舞女确实有不少,但绝对没有被收妾的,还请陛下明察。”
武延秀忽然意识到,此事的关键还在皇帝李显的态度,故而端起笏板,开始游说他。
然而,目前朝廷上的风向,已经远远不是他能操控的了。
蓄妓和蓄妓为妾是两码事,蓄妓是朝廷默许的,如今长安城富庶繁华,不蓄妓的达官贵人,才是京城里的异类。
但蓄妓为妾,确实是朝廷律法不能容忍的。大唐婚娶讲究门当户对,就连纳妾最起码的也是要出自良家。
平康坊里的小娘子是绝对不允许成为有文书的正经的妾氏的,也许,在富商之家,还没人追究,可在职的官员就要接受朝廷的惩处。
当然,很多时候,这件事也是官不举,官不究。就怕有挑事的故意提起,那不给点处罚也是说不过去的。
座上的李显,并没有马上表态,他还在等着朝堂上的争论继续进行,一定要到这场争论差不多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他才站出来说话。
纳妓为妾这件事,可大可小,可以处置,也可以不处置,但令他感到嫌恶的是武延秀的贪财好色。
前有裹儿之事,后有平康坊的小娘子,这个小子究竟要在女人的身上,搞出多少事情来。
李显对他失望极了,当年,把他从突厥接回来的时候,他并不是现在这副德性啊。
这才过了几年,经世济民的本事一点也没学会,竟是在女人堆里打转。
座下的武延秀一直在喊冤,武三思也站了出来,维护他,姚逵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一定要对武延秀予以惩处。
实则,惩处的方案早就是想好了的,就等着李显一声令下。
朝臣之中,议论也是一直没有停止过,舆论渐渐向姚逵这边倾斜过来,就在这时,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人,站了出来。
鸿胪寺少卿卢向之,执起笏板,走到大殿中央,一开始他的行为并不引人注意,可当他开始发言,众臣的目光瞬间就凝聚到了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