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应对之法
发动一场战争,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兵马、粮草、器械、军妓都应在思量范围之内。
此事,秦廷诸公,大都知晓。
可若是说到关键的地方,一针见血的指出战争利害,整个秦廷之内却不过三五人。
身为纵横家的张仪,对这些看的透彻,当年还未下山之时,他便和师傅鬼谷子空谈战争时弊。
张仪道:“王上,微臣以为,若楚国真是倾全国之力,秦国最该在意的,当是粮草问题。”
粮草?
秦国刚收服巴蜀,巴蜀天府之国尽为秦之粮仓,加上土豆丰收,秦国如今是不缺粮的。
所以张仪话音未落,便有人开始质疑。
“相国大人,此话说的就不对了,下官认为,秦国虽然遭遇蝗灾,但巴蜀之地未受波及,今年春夏若是开战,完全周转的开。”
这群没长脑子的东西!张仪倒是有些恼了:“如何周转?
巴蜀之地,地势险恶,穷山恶水,粮食虽充足,如何送到前线?”
后世李白就曾经在《蜀道难》一辞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此,也足以见蜀地之艰险!将巴蜀之粮运送到秦国函谷关、武关一代,难度颇大,数月不能到达。
后世昭襄王时期曾经修过天梯石寨,可是若是运送,仍然要耗费很大的努力。
嬴驷瞬间便是了然张仪的话中之意。
方才与张仪对峙的朝臣,也一句话之后再没了底气,不敢继续发表言论。
身为朝臣,理应不该怕说错话!但是,这要建立在有真知灼见的前提之下,要不然,便会被当成是鼠目寸光。
而嬴驷,则会认为这些人是智障。
他正色道:“若是在巴蜀和函谷关之间修建一条直达道路,此事是否可以解决?”
张仪顿时明白了嬴驷的心意,摇了摇头道:“两地之间多山脉,修路都很难。”
要想快致富,少生孩子多修路!若是两地真的连线成功,那还给秦国给予极大的方便,可这种想法显然不太现实。
嬴驷闭目沉思,后世运送粮食都用的什么工具?
独轮车、马车、牛车,拖拉机?
拖拉机就有些吓人了,在这个时代会被人当成怪物一样,而且噪音污染太大。
木牛流马?
嬴驷一下子想到了木牛流马。
在三国时代,著名军事学家诸葛亮脑洞大开,研究诸葛连弩的同时还发明了木牛流马。
根据史料记载,木牛流马为诸葛亮北伐之时所用,其载重数量在400斤左右。
每日行程‘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数十万大军提供军粮。
不过样貌在亦不明!若是日后在巴蜀和函谷关之间,先修建天梯石寨,然后再以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
双管齐下,则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对于有系统的嬴驷来说,制作木牛流马完全没有任何问题,所以粮草问题,基本可以解决。
那么接下来便是关键。
嬴驷若有所思:“若是齐楚合兵,兵力数倍于我秦军,战力也不在秦军之下,秦能敌否?”
众人默然,颔首不语。
这短短一句话,扎了多少秦国人的心,按照常理来说,秦国是没有胜算的。
倒是高长恭,面带微笑,不过他却没有做声,似乎有所顿悟的样子。
嬴驷眼睛尖,他知道身为北齐军神的高长恭,在军事和谋略之上的建树不低。
又察觉到高长恭表情镇定,便知道他心中已然有了退敌良策。
“高爱卿,你来说说。”
高爱卿,指的自然是高长恭!询问高长恭,似乎在很多朝臣的意料之外。
他的出身不过是个青楼的小厮,难不成,青楼小厮也会对战事有独到的见解。
这就好像一个算命的说自己能算出股票的涨势一样,搁你你相信吗?
能在朝中立足,要么是有真本事,要么就是人际关系好,能站稳脚跟。
如高长恭这种新人,受打压是难免的。
这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成为国之重臣,必须要经历且成长的过程。
嬴驷似乎看到了众人眼中的疑惑,旋即加重了语气,看向高长恭,笃定的问道:“长恭,说说吧。”
高长恭上前一步,道:“王上,微臣以为,既然齐楚欲结盟,那咱们便不让他结盟。”
这是一句废话。
你说不让,人家就不结盟吗?
我说让你去死,你去死不去死?
众人一听,便是一片山呼海啸的骇然。
可高长恭话还没说完。
面对众人近乎于摆到明面之上的嘲讽,高长恭依旧泰然自若,镇定道:“王上,微臣以为,齐国和楚国,都不难对付,只需略施小计,便能让两国自顾不暇。”
话说的真是轻松。
不过嬴驷却是有几分高兴,这股子年少轻狂,寡人喜欢。
“高长恭,话可不能乱说,今日你要是不说出个一二三四五,就别怪我们跟你过不去。”
有人讥讽。
高长恭拱了拱手,继续道:“诸位大人,我高长恭今日能谏言,表现已经在诸位大人之上,我若不说,诸位大人胸中可有什么好办法?”
当然没有,若是有,他们早说了。
可是,一个秦廷信任锐气太盛往往是不太好的,会得罪很多人,若是犯错,不但没有人开脱,反而还会被落井下石。
没意识到这一点,是高长恭太过年轻了。
“请高先生明言,我等洗耳恭听。”
高长恭懒得理他们,眉飞色舞的分析起来:“王上,楚国之国运邦交,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那便是王上憎恨的左徒屈原。”
“若是屈原被放逐,或者离开郢都,楚国有何人可以接替得了屈原的事务?”
嬴驷摇头,坚定道:“无一人可以,屈原是个邦交奇才,又文采飞扬,不管在哪一国,都是中流砥柱。”
“这就对了,微臣略施小计,定然让楚王和屈原二者疏远,如此,就算是不能阻止两国交战,也可为秦国拖延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