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一百一十七八章 帝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宫门千锁,紫禁云开。
    乾清宫内,大明皇帝朱由校这几天难得地丢下了手头木工活没管,躺在一张榻子上拿着一本书在看。周围十米之内,并无半个宫女太监在身边伺候。
    全都远远地站着,谁也不许靠近。
    大殿内安静极了,就连偶尔响起的“哗哗”书页翻动声也清晰可闻。
    大明皇帝都是读书的,哪怕木匠皇帝也一样。
    所谓的天启皇帝不识字,不过一些文人士绅们为了利益,所故意地抹黑之言罢了。
    这样一句传言,既黑了天启皇帝他爷爷,也黑了天启,顺带着还黑了一下魏忠贤。
    文盲皇帝带着文盲太监治国,却不肯重用他们这些贤人。
    大明岂能不完?
    如此一番传言,可谓一石三鸟。
    但终究经不起推敲啊!
    平常富裕人家尚且会让子弟读书,何况皇家?
    就算万历再怎么混蛋,可万历皇帝难道敢拿祖宗的江山社稷开玩笑?
    何况,当时头顶上还有一位太后呢!
    那可是一直活到万历四十二来才走的。
    这么一位强势的太后,会让自己亲孙子,亲重孙子成为文盲?
    万历皇帝真不怕这位太后逼急了,然后去哭太庙么?
    一本君主论并非什么大部头著作,而且翻译得极为潦草而且粗陋。
    但至少大致思想及论述上没有错。
    到底人家也只是传教士,并不是那些所谓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些许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
    君主论通篇都是在赤裸裸讲述如何建设强大的国家,以及维护自己的统治。并且为达到此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哪怕在欧洲,也有很多卫道士对此书大家鞭鞑,何况一向以仁义为名,实则虚伪的“东方儒家”。
    若是寻常文人看到了,要么弃之不顾,要么会大吼一声“大逆不道”然后一把火烧掉。
    但天启皇帝却没有。
    因为他看懂了,不但看懂了,还看得满头大汗。
    这里面的内容,实在在有些颠覆皇帝这么多年以来的认知了。
    聪明人与蠢人的区别就在这里了。
    聪明人懂得现实,蠢人就只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朱由校无疑是个聪明人,一个不聪明的人如何能当一个好木匠。
    何况,如君主论这些与儒家之道背道而驰的理论也还是有不少的。
    比如法家的法术势之类。
    说起来,朱由校当皇帝也有好几年了,从初期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迅速被残酷现实狠狠教训,道现在也终于模模糊糊知道一点为君之道。
    儒教的那一套是本就是用来忽悠别人的,无论是做官,还是做皇帝,都是万万不能信的。
    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朱由校至少能看明白自己,也明白自己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
    大明江山到了现在已经风雨飘摇了。
    东北有女真为乱,不断地在给大明放血,西南有奢安之乱,波及数省,迁延数年,海一般银子哗啦啦地留出去,大明国库已经不堪重负了。
    而且,这么多年来,天灾此起彼伏,军队一盘散沙,官场腐败横行,民间民不聊生。
    一派末世之象,真当朱由校一点都不清楚吗?
    或许不全知道,但至少明白了一些。
    但知道又如何?
    朱由校能扭转吗?
    朱由校真的尝试过了。
    然后,现让朱由校明白了什么叫“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而非与百姓共天下”。
    再好的政策都需要人去执行,面对着满朝汹汹,朱由校无能为力。不得已之下,只能退居幕后,朱由校只能把魏忠贤推出去。
    让魏忠贤去咬人,去跟“士大夫”们打擂台。
    哪怕为此,要背负昏君的骂名一万年,朱由校也甘心情愿。
    比起所谓的明君之名,大明江山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以前的朱由校还懵懵懂懂,隐约知道如何用太监来制衡朝堂,让大明江山不至于立刻垮掉,如何让整个局面不至于马上失控。
    那么现在,这一本书简直就是让朱由校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得如拨云见日一般了,已经飞快地将他懵懵懂懂的帝王心得上升到了理论高度。
    “陛下,魏公公求见!”就在朱由校还看得正入神的时候,门外突然传来了一声通报声。
    “让他先等等!”朱由校摆了摆手道。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原来蛮夷之地,也有贤人啊!”朱由校长叹了一声,缓缓地将书本合上,正坐了起来,然后一挥手,一个太监便飞快地捧来的一个小木盒。
    朱由校接过木盒,将书本放在了木盒之中,然后轻轻一口,顿时便听到里面一声清脆的“咔嚓”一声,木盒中的机关开动,小木盒便牢牢地锁住了。
    帝王之术,不可示人,何况在朱由校看来,这本书里面的东西很重要,也很惊世骇俗。实在不宜流传太广的。
    所以,朱由校便不得不将之秘藏,哪怕面对再亲近的人,朱由校也是秘而不宣的。
    这个盒子,没有朱由校的钥匙是打不开的。
    “宣他进来吧!”朱由校收好书之后,才懒洋洋地摆了摆手道。
    “老奴叩见皇上!”魏忠贤走进大殿,立刻跪下行礼道。
    “起来吧,你我之间,不用这么多虚礼!”朱由校笑道,却总是在魏忠贤每次都行完礼之后才说。
    不得不说,驭人之术,朱由校还是有一点的。
    对于魏忠贤这样的存在,做君王的既得用,也得防啊。一套虚礼,是让对方时刻明白上下之别,省的这位“九千岁”真当自己是“九千岁”了,从而起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后面这一句便是表示亲近,让对方更加死心塌地而已。
    “什么事情,说吧!”朱由校问道。
    “启禀陛下,南阳神君来了”魏忠贤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哪有外面九千岁的半点威风?
    “哦!”朱由校惊坐而起,飞快地站了起来,然后一遍整了整衣裳,一边挥手道:“快,快请进来!”
    说实在话,朱由校已经等周易等了好多天了,心中有着太多的问题想要问了。
    只是周易已经不是凡间的权势能左右得了了。
    要是强请的话,人家一走了之,朱由校能怎么办?
    跑到南阳去砸庙?
    “你们都下去吧!”朱由校站在大殿之上,等待着周易的到来,不时还微微有些激动的东张西望一番,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好一会儿才明白过来会收到:“等会守住门口,不要让任何人靠近。”
    朱由校要问的问题很多,也很重要。但紫禁城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关得主秘密的地方。无论如何,朱由校都不想今天的事情以及谈话,被人传出去。
    “陛下万福!”周易在魏忠贤的带领下,直接来到了乾清宫,刚刚踏进宫门,便看到一个身穿着龙袍的青年真笑盈盈地望着自己,顿时微微一笑,行了一个道家礼道。
    “神君本非凡俗中人,何必客气!”朱由校竟然还了一礼道。
    这已经是朱由校跟周易第二次见面了。
    有了梦见一间,今日再见,朱由校立刻认出了周易的样子,当然不会再怀疑周易的身份了。
    “陛下召见,想问什么?”周易笑问道。
    “如果是点石成金,撒豆成兵,乃至长生不老之类的,陛下就不要提了!”周易刚问完,便立刻打断了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妄想。
    “陛下拥有四海,已是人间至贵,仙道缥缈,本就不是帝王之图!”周易倒是不欲以来便扫了皇帝的颜面,于是解释了一句道。
    “至于撒豆成兵,点石成金之类,小道尔。昔日张角也会,可曾得大汉天下?”周易紧接着有说道。
    “神君,不知我大明还有国祚几何?”朱由校刚开始,还有些尴尬,周易已解释,果然就好多了。于是思量了片刻之后,立刻问道。
    空空如也的大殿之中,唯有朱由校跟周易两人独坐。所有的宫女太监全都被赶了出去,就连魏忠贤也呆在了大殿之外守门,
    既然四下无人,朱由校自然就毫无顾忌地将一直一开的心中恐惧直接问了出来。
    国祚几何?
    这几乎是每一个皇帝都最关心地问题了。
    而如今的大明风雨飘摇,何独皇帝一个人想问?
    “陛下放心,陛下非亡国之君!”说实在的,周易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周易知道一个答案,但世事已变,如今天机一片蒙昧,以至于就连周易都不知道原来的答案还做不做得准了。
    所以,周易现在能回答的便只有这个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问题的答案了。
    朱由校的确不是亡国之君,无论后世如何胡说八道地讲“明亡于天启,还是万历”,周易坚决认为,那些都不过都是脑子里有贵恙的家伙在牵强附会,强行栽赃罢了。
    大明的灭亡不是某一任皇帝的错。
    要说大明之亡,责任谁最大。
    真论起来,太祖,英宗以及崇祯自己的责任最大。
    是太祖指定了那一系列脑残似的财政政策,导致大明死在了财政上。
    是英宗的一顿操作,团灭了勋贵集团,以至于文官集团一家独大,长成了大明王朝身上的一颗恶性肿瘤了。
    然后便是那位吊死在老歪脖子树上的崇祯了。
    大明本来就已经奄奄一息,偏偏他还一顿猛如虎,然后定眼一看零比无。
    执掌江山十七年,楞是没做对一件事情。就跟给久病之人喂砒霜一般,是唯恐死得不够快了。
    算起来,龙椅上坐着一头猪,也比崇祯强。
    至少猪不会坏事。
    然而,周易的回答并没有让朱由校高兴,反而更担心了。
    自己不是亡国之君。
    那岂不是说,亡国之君就在自己后面,而且离得很近?
    “敢问神君,可有解救之道?”朱由校一脸紧张地问道。
    “本座的那本书,陛下可曾看完?”周易问道。
    “看完了!”朱由校立刻点头道。
    “一朝兴亡,既是天灾,却更是人祸啊!”周易笑道。
    “国朝之处,地广人稀,却户有余粮。二百余年人丁繁衍,到如今已野无闲田,民犹饿死。陛下以为何解?”周易问道。
    “可是兼并之祸?”朱由校刹那间连脸色都变了。
    兼并之祸,历朝皆知。
    可哪朝哪代能抑制得下来。
    能兼并别人的,肯定都不是一般人家啊!
    朝廷一旦强压,且不说官员们会不会执行,就是执行,恐怕也得天下大乱不可。
    “兼并只是其一而已!”周易反复能猜到朱由校的心思一般,呵呵一笑道:“人口滋生犹如洪水一般,堵不如疏的”
    “敢问其详?”朱由校赶忙问道。
    “大明没有空闲之地,何不取之于大明之外?”周易笑问道。
    “可,可。。。”朱由校一时间都结巴了。
    “死道友莫死贫道,虽然无耻,却是自救之道。与其大明哭,何如别家哭?”此时的周易哪里像一个神人?
    分明就是一个恶棍啊!
    “北有草原,西有大漠,南方尽是障疫之地,哪有一出比得上我大明啊!”朱由校叹道。
    “千年前,江南也是一片障疫,几百年之前,湖广不也一样一片莽荒?”周易摇了摇头,笑道:“可如今,江南之富,甲于天下,湖广之熟,天下尤足!”
    “可战时一起,难免兵连祸结。如今东北已然成了大明心腹大患,西南也战火不断。朝廷岁入尽付其中,尚不足应付开支,开疆扩土,谈何容易?”朱由校苦笑道。
    “东北之患,不在女真,而在朝堂!”周易一语惊人道。
    “军无效死之心,将尤养寇自重,朝廷一年开支百万,平常军士见到分毫?士兵饥寒交迫,受尽欺压,如今境况,不造反已是难得,又岂会有一丝忠诚敢战之心。如此境况,再多的银两,又有何用?”周易笑问道。
    “欲平东北,先请朝堂,欲清朝堂,当手握兵权!”周易说完,都不待朱由校说话,先反问了一句道:“勋贵已朽,京营已烂,文官贪且愚,武将无廉耻。陛下可有办法?”
    周易这一句话,不亚于一耳光扇到了整个大明朝堂上,直把朱由校都说得脸色铁青了。
    要换了一个心胸狭隘点的皇帝,说不定当场就翻脸了。
    朱由校脸色虽然难看,但至少没发火。
    仔细想一想,还不能不从承认周易说的全是实话。
    一个能让皇帝如坐针毡,寝食难安的大实话。
    “那朕该怎么办?”朱由校显然被周易吓的不清,脸色相当难看地问道。
    不是针对周易,而是大明这糟糕的局势。
    “江山之重,本不该我来评叙,以陛下只能,虽不能扭转,但延续不难!”周易说道。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若是有不谐,何方分封与外!”周易说到这里,也是长叹了一口气。
    “如南越等地!”周易见得朱由校不说话,知道他误会了,如是解释了一句道。
    果然,这一句话之后,朱由校的脸色立刻好多了。
    “本座将行海外,日后若是大明流民太多,国库难支,与其让之冻饿而亡,或者干脆造反,何方任由其远行海外?”周易说道。
    “若有宗室愿意,陛下大可鼓励,不必为难!”周易又说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