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七章 原来是你,赵郡李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夜,李笠在书房看资料,这份资料可不得了,给他定了个祖宗。
    若改朝换代,他可得给自己认一个显赫的祖宗,一如刘宋的“刘”源自汉高祖刘邦之弟刘交,萧齐、萧梁的“萧”源自汉初萧何那样。
    李笠姓李,那么,如今最显赫的李氏,郡望何处?
    赵郡李氏,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的祖先,据说出自战国时赵将武安君李牧;陇西李氏,据说出自前汉李广。
    认这两家之一为祖宗,理论上可以把李笠的出身瞬间提升到接近王、谢这一级别。
    但是,自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朝廷以来,南渡士族中,罕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子弟在朝为官者。
    如果李笠自认自己是赵郡李、陇西李,那么要如何解释晋、宋、齐乃至梁前期,自家并无人在朝为官的记录?
    人所众知,李笠是彭蠡湖边白石村的渔家子,却和鄱阳大姓李氏没关系。
    李笠的“李”,并不被鄱阳李氏认为是宗亲(之前不认,现在可不一样)。
    李笠家祖辈似乎都是穷人,哪来的脸去认自己是赵郡李或陇西李?
    如果他厚着脸皮说自己是赵郡李、陇西李,那好,如何解释自己祖辈从河北、陇西南下,数百年来默默无闻的迁移轨迹?
    李笠无法解释,他其实不想认什么不得了的祖宗,不想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不介意承认“鄱阳李三郎就是彭蠡湖边渔家子,出身微寒”。
    但是,张铤和左右佐官,还是强烈主张他好歹攀一个像样的祖宗,别被人当成“野李”看待。
    这个工作,李笠当然交给张铤负责,张铤找人翻了无数典籍后,还真给他找了个祖宗。
    祖宗是谁?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莫急,先看一段往事。
    那是晋永和九年(大概是两百一十一年前)三月三日上巳节,这天,天气格外清朗,王羲之邀请亲朋好友会于会稽山阴兰亭。
    朋友有:谢安、谢万、孙绰、孙统、许询、李充、庾蕴、袁峤之、徐丰之、支遁等。
    亲属有:王献之、郗昙等人。
    这天,王羲之写下了有名的《兰亭序》。
    而在场朋友中的那位李充,为江夏李氏,此人,就是张铤给李笠这个“李”找的祖宗。
    也就是说,李笠的“李”,为江夏李氏的“李”,若在往上溯源,则为赵郡李氏。
    李笠觉得这种攀附法也太惊悚了:果然绕来绕去,绕到赵郡李氏那里去了。
    后世许多小食店,经常给自己的招牌菜编历史,和历史名人搭上关系,以此彰显历史悠久。
    而这种故事里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就是乾隆皇帝。
    反正就是乾隆皇帝在某处微服出巡,因为某种原因,吃到某种民间小食后便赞不绝口云云。
    现在,李笠感觉自己就是那开小食店的小老板,花钱请写手编一段故事,也好把自己店里的食品包装得“历史悠久”。
    那么,张铤是怎么给他找祖宗,硬是扯到赵郡李氏的呢?
    一步步来,这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简而言之,是从赵郡到颍川,再到江夏,再到浙东(会稽郡地区),最后到鄱阳。
    第一阶段,从赵郡到颍川。
    汉时,出身赵郡李氏的涿郡郡守李遐(字伯友),生岳、德、文、班。
    李岳字长卿,为谏议大夫,生秉、义。
    李秉字世范,任颍川太守,举家在颍川居住,这就是颍川李氏的祖先。
    颍川李氏最著名的人物,为后汉后期的李膺,为当时名士,“八骏”之一,死于第二次党锢之祸。
    第二阶段,从颍川到江夏。
    颍川李氏始祖——颍川太守李秉,其六世孙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高阳侯,迁居江夏平春。
    李就,便是江夏李氏的始祖,源自颍川李氏,再往上溯源,就是赵郡李氏。
    第三阶段,从江夏到浙东。
    李就之后,江夏李氏子弟在仕途上有些默默无闻,不过谱系还是大致明确的:
    李就子孙后代中,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汉末时,为曹操手下将领,任汝南太守。
    李笠看到这里,有些惊讶:后世,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流行,以及对三国演义人物及其历史原型的介绍,他知道李通这个人。
    演义里的李通,是个“群演”,正史里的李通,可是正面击败过吕布的。
    原来,李通是江夏李氏子弟呀。
    李笠感慨了一番,继续看下去。
    李通曾孙李矩,在晋国永嘉之乱期间,为江州刺史,其妻,为有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
    而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
    李矩与卫夫人有一子李充,李充年幼丧父,却得母亲教导,写得一手好字,并爱好刑名之学。
    李充起家为丞相(王导)记室参军,历任中书令(褚裒)参军,剡县令。
    其堂兄李式,也是书法名家,擅长楷书、隶书,与王羲之过往甚密,任临海县令。
    剡县、临海,都在浙东会稽郡地区,于是,避祸南下的江夏李氏,其部分子弟定居在浙东地区。
    李充正是因为居住于会稽,加上母亲是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才会和王羲之成为朋友,见证了《兰亭序》的诞生。
    李充后来任中书侍郎,整理典籍,开创了目录学以经、史、子、集为序的四部分类法。
    当李充、李式这代人去世,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子弟渐渐默默无闻。
    不过,将近两百年后,李充的后代,在鄱阳打渔的李三郎,出人头地了!
    所以,张铤为李笠找的祖宗是李充,确切来说,是李充之子李颙。
    那么,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是怎么和鄱阳扯上关系的?
    第四阶段,从浙东到鄱阳。
    晋后期,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乱军攻打会稽山阴),从会稽走陆路经由鄱阳去江州寻阳,途中去世。
    于是其子之一携家人在鄱阳定居。
    就此繁衍生息,虽然姓李,却不是鄱阳李氏一脉。
    所以,李笠家祖辈的谱系,现在清楚了:
    赵郡李氏——颍川李氏(汉时)——江夏李氏(后汉时)——寓居浙东的江夏李氏(晋)——寓居鄱阳的江夏李氏(宋、齐、梁)。
    所以,将来新朝天子的郡望,为江夏李氏,源自赵郡李氏。
    李笠看完谱系,觉得有些尴尬:编,你们就可劲的编。
    隔了将近两百年,彭蠡湖畔打渔的李家,怎么就和江夏李氏扯上关系了?
    扯来扯去,真扯上赵郡李氏了!
    还“李颙携家人躲避孙恩之乱,从会稽走陆路去江州避难,中途去世,儿子定居鄱阳,繁衍至今...”
    这不是牵强附会么?
    经得起查证么?
    晋时名臣、鱼梁吏出身的陶侃,虽然后代在官场默默无闻,但好歹有陶渊明这个出名人物,到了梁时,还有身份无疑问的后代,被官府征辟。
    结果和陶侃同时期的李矩,其子李充有名,孙辈开始就渐渐泯然众人,默默无名了将近两百年,突然跳出个打渔的“鄱阳李笠”,声称是李充的后代。
    这不是扯谈么?
    李笠看着张铤拟定的资料,总觉得不靠谱。
    李充之子李颙的经历不显,只知道作为郡孝廉入仕,似乎是个小官,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也不知这位到底有多少个儿子。
    正是因为不知道李颙有多少个儿子,其事迹不显,正好可以做手脚,毕竟那是将近两百年前的事了。
    两百年时间,许多家族都已经开枝散叶,后代分布各地,要浑水摸鱼也不难。
    不然也不会有人收买官吏,篡改户籍,把自己编做士族,或者冒称祖上有军功,享受各种特权。
    但李笠担心,万一哪个江夏李氏后代,仔细翻阅族谱,发现李颙并没有孙子,或者并无儿子在鄱阳定居,那...
    总不能让我面对满朝文武的质疑眼光,放话:“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李笠合上资料,放到一边,双手抱头躺下,陷入沉思。
    毫无疑问,禅让是政治游戏,而政治人物给自己找一个有名的祖宗,也是政治游戏。
    他可以看不起禅让这种游戏,却要遵守游戏规则,所以,认祖宗、给自己脸上贴金,也是必须做的。
    至于他的出身到底是不是这样,谁在乎?谁会戳破?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政治游戏规则,用受禅称帝,掩盖权臣篡位之实,讲的是个“体面”。
    权臣有了体面,百官也有了体面:
    不是我们不尽忠哇,是皇帝顺应天命,把江山让给了德才兼备之人,那么,我们做新朝的官,也是顺应天意。
    受禅称帝的新君,为名门之后,这不就正好印证了天命所归?
    不然大伙以一个山野村夫为一国之君,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所以,即便人人都知道禅让就是篡位,知道禅让后的逊帝“暴毙”,其实就是被杀的,知道新君自称的名门出身,多半是假的,却没人会戳破。
    这就是政治,就是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
    想着想着,李笠摸摸自己的脸,自嘲的笑起来:
    “原来是你,赵郡李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