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乾清宫里,朱由检正在手拿一张硬纸片细细观瞧。
    这张纸片的材质与四海商行的银票一样,都是在质量上乘的桑皮纸里添加了一些其他材料,所以使得质地既有韧性又有硬度,只要不是用水浸泡,就能在较长时间内使用。
    这是大明第一代身份证明,它将会取代使用几百年的路引凭条,成为大明最新的身份凭证。
    在这张纸片的正面第一行最上端,印有“大明公民身份证”的字样,然后下面便是持证人个人身份信息介绍,比如姓名、性别、籍贯、年龄、形貌特征等,其规格和式样与后世的身份证基本一样。
    身份证的背面则是这样的一段文字:凡持此证者皆为大明公民,自当遵从大明各项律法章程,自觉维护大明之社会稳定,不得参与任何针对危急大明社会稳定基础之事。
    大明朝廷有义务保护持证人人身及财产之安全,为持证人提供公平公正之生产生活环境。
    凡持证人自觉有遭不公之待遇,皆可往各级官府申诉,各级官府上下相关人等,皆应为申诉者提供合理之诠释,否则以渎职论处。
    凡持证人于大明境外遭遇不平之遇,造成人身及财产损失者,若其境遇实属冤屈,大明朝廷将会动用一切之措施,为其讨还公道。
    上述所谓之措施,包括使用武力。
    大明皇帝陛下钦此。
    为了更好地促成大明上下国家概念的形成,更加广泛地激发起大明所有人的爱国情怀,朱由检想到了这一举措,此举在内阁中也引发了不小地争议,但最终朱由检还是以强硬地姿态让阁臣们通过了这一提议。
    至此,大明终于不再是以朝代的形式出现在历史长河中,而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在天地之间。
    这种身份证将会先行颁发给常年往来于大明各地的行商、举子生员等人使用,之后再逐渐向民间扩散,直至符合条件的所有人都能领取到。
    第一代身份证除了激发所有人的国家概念和情怀外,还有一件更主要的功能,那就是替代路引、信票、凭条等比较繁琐的手续和证明,简化普通人的出行限制,调动起人口流动的积极性。
    太祖出身贫贱之家,要说见识,那是真没有太多,作为农户出身的他,最不喜欢的便是商人,更别提什么发展市场经济了。
    他老人家深知流民太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有多大,所以他最怕天下人舍家撇业地四处流动。
    太祖认为,老百姓跑来跑去,一是不好管理,二是容易出乱子。
    要是大明的老百姓美食都出来瞎逛游,说不定在有心人的蛊惑下,就能啸聚山林、扯旗造反,严重威胁到老朱家的大好江山。
    太祖登基之后,最先想到的便是如何将老百姓限制在自己家里,不让他们迁徙流动,一个个都老老实实在家种地纳税便好。
    于是乎,大明的路引制度很快便出台了。
    路引制度是与大明律挂钩的。
    你想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办事吗?可以,先去衙门说明理由。
    如果理由正当,官员可能会批准,让你登记备案,发给你一张用雕版印刷或者手工填写的路引,上面盖着大印,写着你的名字、年龄、籍贯、相貌,以及你要去的地方和携带的物品。
    有了这张路引,你才可以去百里以外旅游、经商、求学、探亲;没有这张路引,一经官府查出,轻则打屁股,重则砍头。
    路引的格式是这样的:“某县某都某里某人,为告给路引事,因往某处买卖(或探亲、求学、远游),恐沿途经过关津把隘去处有所阻隔,理合告给路引,庶免留难,为此给引。”
    路引一般是长方形,横窄竖长,宽约半尺,长约一尺,用白棉纸竖排印刷,四角和左侧都留有大片空白,供地方官填写文字和钤盖大印。
    商旅出行,将路引小心翼翼地折叠起来,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
    沿途穿城过关时,会有兵丁盘查;晚上住宿客店,也会有巡捕抽查。
    路引在手,万事皆休;路引若丢,那赶紧向基层官吏行贿,兴许人家会放你一马,否则按照律法严办,小命得丢掉半条。
    “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若有文引,冒名度关津者,杖八十,守把之人知情,与同罪。”
    要说在乱世刚刚结束之后,路引制度还多少能说得过去,但放在商业活动日趋频繁的现下,这种制度已经很明显地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让许多冤屈和黑幕寻找到了寄生的土壤。
    一个国家想要大步向前,人员的流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路引制度的实施,虽然的确让犯罪率大幅降低,但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因此而处于半停滞的状态,极大的阻碍了国家前行的步伐,也让各种文明之间的碰撞缺少了相应的契机。
    身份证的出现让路引制度成为了过去,自颁发之日起,大明境内将不再限制人员流动。
    从此之后,不管你是商贾行人,还是生员百姓,只要持有此证,遇到有司检查时便可以以此证明自己的合法身份,并可以在大明境内任意停留与留居。
    其实以千百年来形成的家乡概念来说,就算人人有了身份证,天下人也很难做到举家搬迁的现象。
    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根深蒂固的。
    除非迫不得已,否则的话,绝大数人宁肯吃糠咽菜,也绝不会去他乡享受锦衣玉食。
    故土难离,故乡的一切是很难割舍的。
    内阁已经行文天下将路引废除,只要有身份证,官府将不会再对个人发出,从哪来、到哪去、去干啥的灵魂三问。
    有了银票的先例,身份证的印制过程倒也不难,个人只要需要,都可以到当地免费官府办理。
    身份证上的所有内容如同后世的填空题,包括背面的那段话,都已经全部印制妥当,官府中的书吏只需要提笔填写相关内容即可。
    希望这一微小的改变,能够让大明未来的道路更加宽广吧。
    就在朱由检陷入沉思的时候,马尼拉的捷报呈送进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