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大事件(1)
方腊其实早就想要造反了,但前些年忌惮朝廷的兵力,一直不敢发动。
近两年来,地方上造反的势力如火如荼,特别是在看了宋江、杨岩等人的战绩后,方腊对朝廷已是没了畏惧,觉得时机已到。
不过他还是忍耐了下来,处心积虑的暗中安排,随着摩尼教势力的愈发庞大,现在江南的地方官府其实都有些怕他,早就不敢抓捕了,故而方腊能随意的出入达官豪门,单是在杭州城内,就有许多个教众官兵,在他的帮助下渐渐取得了实权高位。
如此万事俱备后,方腊终是在五月十五这一天,在江南数州同时发动了叛乱,全都是内忧外合,几乎没费多大劲,只用了三天时间,便夺取了八州五十县的膏腴之地那八州分别是: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
杭州、苏州是此时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常州则是无锡、宜兴一带,居太湖之北,湖州则在太湖之南,在乌程、吉安一带,这两地粮食产量都极为丰富,常州号称常年皆熟,湖州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至于歙州、睦州、宣州,润州这些地方,都是江南的地理要冲之地,其中,那润州濒临长江,境内有个丹阳县,民风彪悍,自古以来便是江南地区为数不多能出产精兵的地方,其治所丹徒县,即今镇江市,控御着浩浩荡荡的大江。
此外,方腊占据的五十个县中中,嘉兴、松江、崇德、海宁,皆是县治,虽比不得苏杭,亦是富得流油的地方。
方腊在造反成功后,现在已在杭州城内起造宝殿、内苑、宫阙,睦州、歙州等地亦各有行宫,随后,方腊又擅改年号为“永乐”,自号“圣公皇帝”,建立政权,设文武职台、省院官僚、内相外将等一应大臣。
如此一来,可真是天下震动,人人惊骇万分。
天子赵佶更是一改常态,连夜诏见文武重臣,询问对策。
也不怪这向来不关心国事的天子,会如此重视方腊之事,那江南之地,不仅是朝廷的赋税重地、粮食仓库,更是天子花石纲的主要来源,对天子来说,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被贼兵攻占,唯独这江南是万万不能丢的。
况且,所谓“天无二日”,现在别的乱军再怎么闹腾,顶多也就称王称霸而已,方腊却是直接改年号称帝,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天子赵佶下令,命童贯为江浙、淮南宣抚制置使,率禁军及河东、关中的精兵,共计十五万,前去平定方腊之乱。
此外,赵佶还传令,让淮南节度使赵构为平南副总管兼料粮使,为童贯的大军处理后勤事物。
赵构领命后,上奏疏罢去那东南人人厌恶的应奉局,天子本不想答应,蔡京却劝他现在是非常之时,确实应该罢去应奉局以收民心,待平定方腊后,再另设别的衙门来管理生辰纲就是了。
天子听后,这才应允了康王赵构之请,罢去了应奉局,东南的百姓,就此都在心里感恩赵构,觉得他有仁德,或许更应该继承大统。
在童贯聚集起了十万兵马后,便在天子的催促声中发兵南下,浩浩荡荡、遮天蔽日的离开了东京。
这十万兵马,基本上就是现在朝廷最为精锐的一支军队了,以童贯自西军带来的数三万士兵为核心,的的确确是能战之兵。
自杨岩之乱后,天子赵佶到哪都要让童贯领兵跟着,现在为了收复江南,也真是下血本了。
童贯领兵离开东京二十余日后,天子赵佶每天翘首以盼,等候他的捷报。
谁知童贯的捷报没等到,又一条骇人的消息传来,惊得这位当今的九五之尊目瞪口呆,心中冒起了阵阵寒意。
这个消息,却是那位不久前才被赶出梁山的宋江,裹挟着上万流民攻占了兴仁府的乘氏县,开仓放粮,聚民为兵,随后,宋江又领兵回返,去打下了广济军的治所定陶县。
这广济军紧挨着济州,宋江于是在定陶县再次竖起了反旗,招揽了许多隐藏在山林中躲避的梁山旧部,声势复振。
若单是这样,倒还不足以让堂堂天子心里发寒。
宋江在定陶县、乘氏县等地聚集了一万多兵马后,并没有往济州或东平府方向进军,而是继续分兵攻略兴仁府,只七八天的时间,兴仁府的南华、宛亭和治所济阴县等地,全都被他攻占了下来,整个古曹州遂全为宋江所有。
从这兴仁府的宛亭县再往西去,就是开封府了,开封府的官吏早就把这情况上报了给朝廷。
但由于那时的朝廷,目光全在江南方腊身上,而宋江又暂时蛰伏了起来,故而一时顾及不上他。
谁知等到童贯统率着十万大军南下后,宋江却突然发难,聚兵两万,号称十万,从宛亭县杀如了开封府。
而天子赵佶现在得到的消息,便是宋江的“十万大军”已攻占了开封府东边的门户重镇东明县。
从东明县到东京,不过几十里地而已,轻兵疾行,不用一天便能赶到。
现在朝廷刚把唯一的一支精兵,交给了童贯带去征讨方腊了,都城正是最为空虚的时候,如何抵御这宋江的贼兵?
因此,天子赵佶得了这奏报后,才会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双手不住的发颤。
此时的赵佶,甚至想要立即离开东京,逃亡去洛阳或长安避祸。
时隔二十多天,他又再一次于深夜召集起了文武重臣,询问对策,蔡京却又卧床起不来了,由他儿子蔡攸代之前来议事,所有人听了这消息后,都是为之眉头紧皱。
若是童贯还在这东京,那肯定不怕这宋江,事情棘手就棘手在如今的东京城,正是最为空虚的时候,实在有些难以抵挡此贼兵锋。
高俅建言到:“不如传诏搬童枢密使回师开封,待剿灭了这宋江后,再去收复江南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