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146章 盛世已至,有人未归【求推荐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陈阳有问必答,几乎是将十多年来,与老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告诉了他们。

    他们听得很认真。

    听完之后,久久没有说话。

    陈阳问道:“师叔,这些年,师傅都没有去找过你们吗?”

    今空摇头:“没有。”

    “哦。”陈阳很想问,为什么不去找?

    今空是白云观的住持,按理说,师傅身为道士,不应该不知道。

    如果知道,怎么不去呢?

    他更好奇,师傅和师叔,为什么会分开?

    如果从自己入道观那年开始算起,分开至少有十七年。

    而且他猜测,分开的时间,很可能不止十七年。

    今文问道:“师兄没和你提起过我们?”

    陈阳摇头。

    两人对视一眼,今文道:“既然他没提起,那就算了吧。”

    “师兄埋在哪里?我们去祭拜一下。”

    “就在后面的竹林,我带师叔过去。”

    从后院出来,恰好遇见满载而归的玄玉和玄真。

    玄真此刻已经没有了方才的淡然。

    生吃了一颗西红柿之后,他终于明白玄玉所谓的“好吃”,究竟是什么样的好吃了。

    陈阳看着半个菜篮子的菜,也不心痛了。

    都是自家人,敞开肚皮吃吧。

    玄玉问:“师傅,你们去哪里?”

    “去给你师伯烧炷香。”

    “哦,我们也去。”

    “你们先回去,我们和你师伯聊会儿天。”

    今文摆摆手,向着竹林走去。

    来到坟前,两人不禁被这座气派的阴坟吸引了。

    今文沿着阴坟走了一圈,又看看四周的山势,啧啧道:“师兄选的这处地方,风水极好。”

    “玄阳,你先回去吧,我们和你师父说会儿话。”

    “哦,好,那我先回去做菜。”

    老一辈的事情,他就不参合了。

    两位师叔虽然年纪大了,但腿脚灵活,有功夫在身,陈阳倒是不担心他们。

    今文望着陈阳的背影,问道:“你觉得这孩子怎么样?”

    “很好的一个孩子,不说别的,就说这墓。换一个人,能这么用心?”

    “这孩子是招人喜欢,比玄玉年纪小,却比他稳重,也没有玄真那么阴……”

    “会说话吗?玄真那是聪明,再说了,他那是对外人,对自家人可不这样。上次玄玉被观里的人欺负,不都是玄真冲上去出头的吗?”

    “我没说这样不好,我这是夸他。”

    “有你这么夸的?”

    “行了行了,不和你争。”今文皱了下眉:“师兄没和他说起我们,我们这次过来,会不会不太好?”

    “有什么不好的?你不说我不说,玄玉玄真他们也能藏得住?师兄他就是怕麻烦,怕给玄阳添麻烦。”

    “唉…”今空一声长叹:“师兄他忙碌了一辈子,都替别人着想,却从来不想着自己。”

    “数一数,已经八十一年了,闭上眼睛,我都还记得师兄临走时说的话。”

    今文也沉默,两个人跪在坟前,点燃了香,点燃了纸钱。

    回忆一点点漫上心头。

    道观里。

    陈阳走进厨房,玄真在烧柴,玄玉在做菜。

    一个锅煮饭,一个锅炒菜。

    陈阳搬个小马扎坐在边上:“玄玉…”

    “还不改口?”玄玉似笑非笑道:“师弟。”

    “…讲究这么多干什么,喊你一声师兄能长块肉?”

    “你管我,我就想听你喊,快点,喊一声听听。”

    “边儿去。”陈阳没搭理他,挪到玄真身旁:“玄真,我师傅和你师傅他们,真的是同门师兄弟吗?”

    “是。”

    “那你知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分开啊?”

    玄真问:“你师父没和你说起过?”

    “没。”

    “师伯估计是不想提起,毕竟那些事情对师伯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的回忆。”

    玄真塞了一根柴,眉头不自觉的紧皱起来。

    似是在酝酿情绪,过了半晌,说道:“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华,我国境内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这些事情,你知道的吧?”

    陈阳点头:“知道。”

    “那你知不知道,有一句话叫‘乱世下山救世,盛世闭关修行’?这句话,说的就是我们这些修道的道士。”

    “抗日的时候,师祖带着师伯下山去杀鬼子……”

    “杀鬼子?”陈阳怔怔的问:“我师傅,他杀过鬼子?”

    “很奇怪吗?”

    玄玉这时说道:“41年,棋盘陀道观的李圆通道长,率全部道人下山抗日救人,协助八路军运送情报。”

    “琅琊山五状士你知道吧?活下来的宋学义和葛振林就是被李道长发现救下来的。”

    “可惜43年的时候,日军攻上狼牙山,棋盘陀道观被焚毁,道人尽皆被杀,李道长因送情报不在山上才幸免于难。”

    陈阳问:“我师傅他……”

    “师伯只是泱泱华夏抗日救人中的其中一人,抗日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人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将每一个人都记住,但他们的付出,永远不会被忘记。”

    玄真手里捏着一根柴火棍,徐徐说道。

    “那年华夏大地狼烟四起,师祖带着年龄最大的师伯下山,要救民于水火,只留下了师傅和今文师叔看守山门。”

    “师傅那个时候只有十岁,今文师叔也才九岁。师祖离开的时候,师傅问他:师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啊?”

    玄真学着小孩子的口气,似乎把自己都说笑了。

    下一秒,却是变成了苦笑:“师祖告诉他:盛世便回。”

    陈阳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画面。

    两个年幼的小道士,站在残破的道观门前,望着门外背剑的师傅和师兄,眼中流露着不舍。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个小道士长大了,时常看着山下那条师傅和师兄走过的路。

    盛世已至,却有人未回。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