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十九章 懵逼树上懵逼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有些同志可能不知道酒肆和群郗是干什么的,今天我就跟你们说一说。

    酒肆很简单,看名字就能够看出来,喝酒的嘛,说白了就是酒馆、酒吧。

    酒肆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真的说不清,大抵在商代,酒已作为商品出现在集市上了。

    那位曾在渭水边钓鱼的姜太公吕尚,商代末年即在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市上卖过酒。

    其中《诗经?小雅?伐木》中有“有酒渭我,无酒酤我”的句子。

    “酤”(gu),就是买酒或卖酒,《论语?乡党》中说,孔子不喝从市上买来的酒。

    《墨子》、《韩非子》中都讲到“酤酒”,可见在周代买酒和卖酒已经是极普通的事,当然酒肆也不会太少。

    只能说是东西二周有苗头,春秋战国有雏形,隋唐开始完善,受到五代十国压制,知道宋朝才彻底成型。

    啧啧啧,自己有系统,永远是走在前面啊。

    酒楼居所,首先职能是客栈,客栈,其实也是指以住宿为主的地方。

    据记载,最早出现的酒楼便是在当今汉朝了,虽然叫做酒楼,但是实际上除了吃饭以外还提供住宿,性质和系统的酒楼居所差不多,但是汉朝时的酒楼规模一般很小,而酒楼居所规模很大。

    到了宋朝时酒楼中饮酒与用餐却分开了,用餐出称之为饭庄或者食肆,直到清朝再次合二为一。

    “也就是说,把喝酒分离出来,吃饭、睡觉赚一份钱,喝酒又是一分钱?卧槽!奸商啊!”

    喝完酒肯定想睡觉,有钱的睡觉就得去酒楼居所,睡醒了饿了就吃饭…………

    卧槽!!!

    李荨昆只想说,这个系统不会是姓“马”吧?

    总之,一整套还算健全的经济体系在所谓的“民间手工业”和“个人私有经济”在要塞内部产生了。

    这种关系,就意味着只要不搞贸易,那么李荨昆手里的钱永远不会多,也永远不会少。

    打个比方,麦芽酒厂从李荨昆这里购买小麦,加工成麦芽酒,卖到酒肆,其中李荨昆赚取一半,剩下的一半会在麦芽酒厂的厂长和工人生活必需品消费上回来,酒肆卖出的钱也同样如此,这是一个如同死水,却又保持活力的奇怪现象。

    “我估计除了我有生长周期逆天的稻田和培育周期喜人的牧场以外,没人敢这么玩了吧?”

    李荨昆看着凭空扩大的要塞,心里激情澎湃,快步来到南门,蹭蹭蹭几步窜上城楼,看着外面坐落有致的南城,万亩良田美景,差点就兴奋的喊出声来。

    但是李荨昆克制住了自己,自己这么说也是六万来人的头啊,得有城府……

    “哈哈哈!大耳贼!曹老板!都是弟弟!”

    要塞子系统:…………

    一众未解锁系统:…………

    合着您老人家刚才说的话都是放屁吗?!

    南城外的居民和要塞内的居民听见这一声巨响,全都齐唰唰的看向了李荨昆。

    李荨昆一旁的一队要塞护卫走过,强忍着笑意,从李荨昆身旁经过。

    李荨昆也是老脸一红,感觉自己简直是中二上身了,但是没办法,太激动了,根本抑制不住。

    李荨昆干咳两声,平整心情,若无其事花了足足十来分钟的时间走到了北城墙上。

    6500人啊,这都是自己的部队啊!

    “李选延,我的军队,这算是成型了吧?”

    “主公,有此军伍,可保城池之安危!”

    李荨昆眉头一皱,失落之色一闪而过。

    是啊,如今虽然看似军队数量庞大,两部零三曲,但是哪又如何?那两部5000人马可都是应招兵和猎弓手,上不了台面的队伍,注定只能够守护领地。

    唯一能够让李荨昆用得上的,只有那500长枪兵、500弓箭手和500刀盾兵了。

    至于那50弩手,则是被李荨昆划为了自己的亲卫军,李选延、李元裕、李文铸、李煜晨、李孝彬五人也同样是隶属于李荨昆的亲卫军。

    让五名可以上马率领一部的三流武将,可以当上校尉的高手当亲卫,足以见得李荨昆是多么的怕死。

    “唉,这不行啊,1500人,这啥也干不了啊,连浪花都翻不起来啊。”

    十八路诸侯,有的三万,有的一两万,公孙瓒亲率一万五精兵强将,怎么着不得三十来万人啊?(后勤辅兵)。

    自己这前来人,连最基本的规模的没有达到,这要是去了不得丢人显眼啊!

    咦,不对,老刘好像就三个人,嗯……人不要脸就对了!

    等等!老子刚刚好像落了什么,是什么呢……

    “嗯?!对了!老子有马场了,居然忘记招募骑兵了!真是脑子有坑了!”

    此行前去,打的可是董卓啊,那西凉军就骑兵名号最大,而且自己可是还心心念念的惦记着赵云呢,怎么能没有骑兵呢?

    三国时期,西凉兵马作战勇猛,根究于其地理所处位置,世代局于西凉,生就异于常人,力大健壮,地理和气候磨练了坚韧骁勇的意志力和身体素质。

    训练也非常的严格,所以在作战时,骁勇异常,战斗素质好,战斗力也高于常军。

    西凉的战马也非一般战马所媲美,和士兵一样,天然的环境,创造出的战马健壮、驰骋千里。

    驰娉战场毫无畏惧、因而西凉军整体战斗能力强悍,让人闻风而畏。

    凉州骁骑,多善战,西凉诸民多游牧,天生善骑,民风彪悍,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可以说西凉骑兵当年无强于天下,哪怕所谓的公孙白马也要自惭形愧。

    同时,这也看出了董卓和公孙瓒的财大气粗,什么军队最耗钱?古代骑兵,近代空军!

    自从骑兵出现之后,战争的规模也空前扩大,在春秋战国时代,“战车千乘”的规模就已经算是很庞大了。

    可每辆战车不过四匹马,一千乘顶多也就四千匹,而骑兵动辄就有几万甚至十几万,何况每个骑兵也不止拥有一匹战马,都有自己的副马。

    战马在战场上也经常死伤,必须及时得到补充,这样对战马的需求量就大大增加。

    同样的,为了不让马掉膘,那吃的也是要好,李荨昆吧唧吧唧嘴,感觉自己这个稻田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早在殷周时期,养马业就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专职官员专司养马,更有“牧师”,负责养马场的看护,还有“马质”,负责挑选良马与建立马的档案,“瘦人”负责马的教练,“兽医”负责马的医务。

    这么看来,李荨昆一个马场能够培育五百匹马,已经是惊为天人了。

    战国时期,诸侯们为了适应骑兵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从北方游牧民族引进了大批良马。

    另一方面,北方的燕、赵、西北地区的秦,还开辟了大片的牧场,大规模养马。

    在这种养马事业发展之下,加以殷周以来养马技术的积累,战国时期的养马技术有了一个突出的进展。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高超的养马、相马专家,还有专门的养马书籍。

    譬如家喻户晓的善识千里马的伯乐,就是春秋时期的秦国相马专家。

    秦汉之后,多从西域的波斯、大宛、突厥等高寒之地引进良种马,对中原马的培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优良品种杂交,培育出来的马体力好、速度快、易于调教又少生病。

    为了适应骑兵发展的需要,华夏历代都建立了“太仆”之类的专门机构管理大规模的国家养马场。

    如在西汉时期,太仆之下就建立了众多的养马官,每人饲养定量的马匹。

    也就说,李荨昆的这些马场工作者,进了当今朝廷,一个个的都能混个小官当当。

    战马的多少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军力强弱,“秦汉以来,唐马最盛”,所以唐代前期军力十分强盛,国伟远扬。

    而宋朝却马政顽弊,养的马不仅少,质量也差,养一千匹马,仅仅有五分之一能用作骑战。

    虽然通过边境贸易能换得优良品种的战马,但远远不能满足军用。

    反观辽、西夏、女真、蒙古的骑兵,马源充足,不光战马优良,甚至每个骑兵都有两到三匹战马。

    然而,有了马并不相当于有了战马,供战场奔袭冲杀的战马必须进行调教和训练。

    朝廷还有专门的兽医著作,其中都总结了医马的宝贵经验,还有治疗外伤和各种疾病的方法,供骑兵队伍参考使用。

    由此可见,身怀系统的李荨昆,占有着多么便利的优势!

    无论是战马绝对的健康,体质的优秀,和专业人才的看管,啧啧啧,李荨昆差点就又喊出声来了。

    “民兵将军李汉亮!副将军李贤云!”

    “主公!臣在!”

    “你二人率领一部应招兵和一部猎弓手,负责保护城池外部的农田、牧场和民居,警戒线……就划到那一片村落吧。”

    “臣,定不负主公之令!”

    李荨昆自认自己不是啥好人,但是肯定也不是什么坏人,自己目前这方面有能力,保护一点点人应该算不上自己最讨厌的圣母吧?

    “李元裕、李孝彬、李文铸!”

    “臣在!”

    “你三人分别负责统帅一曲长枪兵、刀盾兵、弓箭手。”

    “臣,领命!”

    ………………………………

    王朗:???

    这特么一晚上发生了什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