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四百五十八章 集成电路产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庞学林悄么声地进入许柏青的办公室。
    许柏青戴着老花镜,正伏案写着什么东西。
    庞学林用力干咳了两声。
    许柏青这才抬起头,一看是庞学林,顿时面露笑容道:“你个小家伙,总算舍得回来了,开学后也没见你在学校多待一天,这回你总不走了吧!”
    庞学林笑呵呵道:“这回待到寒假,年内都不走!”
    许柏青知道庞学林的潜台词是明年还得走,忍不住叹了口气道:“你看我们学校多好的学风,就因为你小子一出名,现在好多学生天天讨论你的创业史,恨不得自己就成为你这样的。”
    庞学林笑了起来,说道:“老爷子,这可怨不得我,你看我一没偷二没抢,启动资金还是辛辛苦苦帮华威干活赚来的,而且cvd的研发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单一个视频解码芯片,不是我吹,目前国内除了我,还没有一个人能搞得出来。”
    许柏青当然也清楚这里面的道道,说道:“这个你别和我说,你和学校里那些同学们说去,正巧你回来了,过两天我安排一下,你在学校里做两场报告,如今你也算是兰大的学生表率了,这一点可推脱不得。”
    庞学林只好哭笑不得地答应了下来。
    沉吟片刻,庞学林又道:“老爷子,我这次回来,是有事想请学校帮忙的。”
    “什么事?”
    许柏青抬头看着庞学林道。
    庞学林道:“我想搞集成电路,不过现在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并不多,我希望您帮我介绍一下。”
    “搞集成电路?”
    许柏青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别说这个年代,即使在现实世界,同样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当然,现实世界中,庞学林已经找到了一条弯道超车的路径。
    钱塘实验室内,李长青正在领导团队搞碳纳米管芯片,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但是在这个世界,碳纳米材料的研究才刚刚兴起,有很多基础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庞学林只能从硅基芯片入手,堂堂正正地打败西方国家。
    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并不算晚。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半导体点接触晶体管,1949年研制出锗合金晶体管。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所也于1956年研制出锗合金晶体管。
    1954年美国研制出硅合金晶体管。
    中国北京电子管厂也于1958年研制出硅合金晶体管。
    就在1958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分别研制成半导体单块集成电路。1959年美国发明平面光刻技术,研制成功平面型扩散晶体管。1960年美国采用平面技术研制成集成电路,从此走上可以大量生产的道路。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也在1963年研制成平面管,同时有多家单位也在研制平面管。紧接着,中国多家研究单位于1965年分别研制出集成电路,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河北半导体研究所(简称13所)、北京市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简称沙河器件所)等,而在1965年12月份,13所首先在产品鉴定会上鉴定了一种采用介质隔离的dtl型数字电路。
    在研究单位之后,工厂在生产平面型晶体管的基础上也自行研制集成电路。北方为北京电子管厂(774厂),南方为上海元件五厂,后者在1966年底召开了产品鉴定会,鉴定了一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pn结隔离技术的ttl型数字电路。
    由此看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起步阶段,中国距美国只有4~7年时间差距,相差并不是很远。
    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之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差距开始拉大。
    整个七十年代,中国只能自力更生地生产各种小规模集成电路(包括数字电路和线性电路)供应各工业部门和科学院各研究所研制和生产各种电子整机使用,包括工业应用和国防军工需求。
    直到1978年,上海的878厂才建成中国第一条2英寸线,滞后世界12年,1980年建成中国第一条3英寸线,滞后世界8年。
    而在计算机芯片领域,中国更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并没有将计算机芯片单独列出来发展,而是将其作为整个计算机产业链中的普通一环。
    即每研制一款计算机,中国就会同步研发一款芯片与之配套。
    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了研发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那个年代计算机产量不高,对芯片需求有限,因此拖累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国开始由自力更生转向技术引进。
    然而无论是742厂,还是后来的华越公司,发展都并不成功。
    到了八十年代末,当时中国电子报辟出专栏讨论:中国集成电路何处去?
    在专家、教授和政府主管官员广泛发表文章讨论之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开始走向中外合资,于是就有了908工程和909工程。
    机械电子工业部于1990年2月从各单位抽调人员集中编写1微米集成电路项目建议材料,于当年8月份立项,命名为“908工程”。
    908工程由刚成立不久的华晶集团公司承担建设。
    但是由于项目审批和资金到位原因,直到1997年底才建成,前后历时8年之久。
    华晶公司从美国朗讯公司引进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流通0.9微米cmos工艺2个产品,到1998年1月才通过对外合同验收,比美国迟滞13年。
    909工程则是由电子工业部于1995年提出,准备投资100亿元建设一条8英寸0.5微米的芯片大生产线。
    由华虹微电子公司于日本电气公司nec合资,1999年2月23日909工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成正式投片。这是中国第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滞后世界11年。
    ……
    实质上,这些尝试之所以不成功,与集成电路产业高资本、高技术、高人才门槛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想要花小钱办大事,基本不可能。
    许柏青虽然不是搞半导体的,但身为一名凝聚态物理学家,对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当下的困境心知肚明。
    别的不说,单单当下,中国开设微电子专业的高校都没有多少所,每年的毕业生不过两三百人,这还包括选择出国的。
    如此薄弱的人才储备,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怎么可能发展得起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