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数“金陵四公子”
至此,陈贞慧算是完全明白“以民为本”的真正涵义所在了。
再听到归庄对士大夫的狭隘胸怀给以“伪君子”的评语,再想到自己对于新政的误解,不禁汗颜。
“好你个归奇,都是当了总编和礼部侍郎的人了,讲话还是这么不留情面。行了,别说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算我错了,成不?”陈贞慧道。
一听陈贞慧理解了,顾炎武和归庄都是非常高兴,三人再次推杯换盏起来。
席间再次谈及妇女解放等新政,陈贞慧已经意识到,当今确实用不世出的一代帝王,其所思所想皆非常人可以度及。
慢慢地生出了敬佩之情,也慢慢地有了出仕之意。
“雪松,听你二位所言,真是惭愧。往日为兄还常常孤芳自赏,目无余子。如今看来,就是井底之蛙,当今真乃千古一帝。如此雄主,为兄也想追随左右,建功立业,万古留名。只是为兄并无功名,不知圣上肯用否?”陈贞慧迟疑地问道。
“定生兄,且放宽心,皇上求贤若渴,并不十分重视功名。如兄这等大才,皇上心会重用。”顾炎武道。
他自是清楚皇上的心思,名士来投,而且又是名满天下的陈贞慧,自然会用。
用一个陈贞慧,可以起到号召作用,江南文人荟萃之地,必然引得大批贤才之士来投。
这对于人才奇缺的朝廷来说,是大好事,焉有不用之理?
顾炎武猜的不错。
次日他就把陈贞慧的事奏与朱由榔,并把三人的谈话内容,尽数禀报。
果然,朱由榔丝毫没有犹豫,立即宣召陈贞慧上殿,当面考察。
朱由榔对于“金陵四公子”之名自是十分了解。
“金陵四公子”者,陈贞慧、冒襄、方以智、侯方域也。
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冒襄和侯方域。
冒襄有名是因为董小宛。
他人物俊美,风流成性,与“秦淮八艳”的董小宛、陈圆圆、顾眉皆有染,尤其跟董小宛的爱情故事,更是多次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之中。
同样的,侯方域之所以名气大,也是因为娶了同是“秦淮八艳”的李香君
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故事,更是被清代剧作家孔尚任写成戏曲《桃花扇》广为流传。
但侯方域明亡后,流落江南,入清后被迫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方以智是这四人当中最有才之人,曾中进士,被崇祯帝选为庶吉士。明亡后回到江南秘密反清复明,事败后出家当了和尚,在江西庐陵青原山净居寺为僧,法号弘智。
四人之中最不出名的就是陈贞慧。
他没有与名妓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做过反清复明的大事,但他反过阮大钺,坐过牢,清兵入侵江南之后,誓死不仕。
从他作为“官二代”,没有与冒襄、侯方域那样乱搞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洁身自好,品性高洁——这才是朱由榔最为看重他的地方。
也就是说,在“金陵四公子”中,最有名士风范,最得朱由榔看重的,陈贞慧居首。
……
金殿之上,朱由榔见陈贞慧谈吐不俗,且人物儒雅,动静有度,不由得龙心大悦,当即封陈贞慧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金殿待诏。
也就是说,陈贞慧一入朝,就被朱由榔提拔为私人秘书,接替顾炎武的职位。
陈贞慧深感皇恩浩荡,无以为报,立即给另外三公子写信,将自己的际遇说了一遍,力邀他们出仕。
冒襄和方以智接到他的书信,立即启程来到南京,朱由榔也痛快,当即留用。
方以智被封为太常寺卿,冒襄则被封为鸿胪寺少卿。
侯方域因在家乡归德,还属于敌占区,一时不便,但也表达了愿意出仕的意愿。
朱由榔就密派锦衣卫前去归德,助他全家搬来南京。
当然,让他全家来,朱由榔自是有心看一看名满天下的李香君到底是何等样人?
在他心中,李香君的诱惑力比侯方域大多了。若是有机会,这些名满后世的名妓,他都想见一见。
他这种龌龊的小心思,自是不会对人明言。可落在别人眼里,派人专程去敌占接侯方域,倒成就了他“求才若渴”的好名声。
于是,引得江南名士纷纷来投。
计有阎尔梅、陈子龙、杨廷枢、魏学廉、吴应箕、顾杲、夏允彝、黄淳耀、侯歧等名士。
这些人都在史上留下或反清、或不仕清美名的,朱由榔自是都给授了官。
有了这些名士来投,不仅解决了用人荒,而且,也带动了新政的施行。
永历朝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
陈贞慧跟朱由榔的时日较短,对政务也不是很熟,所以,朱由榔这次去四川御驾亲征,也带上了顾炎武。况且其他内阁大臣一律没带,顾炎武也能起到一个参赞的作用。
对于皇上御驾亲征,陈贞慧不是很理解。
像这种事,只须用一上将,提一旅之师,凭强大的火力,四川指日可平,还用着御驾亲征?更何况,早先已命艾能奇兵发汉中,凭吴三桂这个老聋子的二万残兵败将,还能挡得住?汉中一下,自金金牛道入川,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私下里,他也曾就此请教过顾炎武,顾炎武也是觉得奇怪,但并不清楚皇上的真实意图。
“定生兄,跟着皇上,不须胡思乱想,只照旨意行事即可。小弟琢磨着,皇上此行必有深意,只不过,咱们为臣子的,却是难以弄明白。”顾炎武道。
听了顾炎武的话,陈贞慧知道他是在劝自己,不要妄猜圣意。
其实他也明白,皇上的意思即使顾炎武知晓,没有旨意,他也必不敢乱说。
想明白这件事,陈贞慧也只好把疑问深深地埋在心里,心道:“时时跟在皇上身边,总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可是,直到今日,皇上除了与顾炎武谈诗论文,就是欣赏江上的风景,要不就是安坐舱中,或品茗,或听杨爱抚琴,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根本不露半点声色。
难道是自己想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