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237章:金榜题名(求月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好了,好了!你们二人别吵了!”
    杨侗把一份考卷放下,笑着对魏征、刘政会说道:“正所谓‘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你二人干脆整理好思路,改天代表刑部、御部,到清华学宫开一场辩论好了!”
    “‘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有道理!”刘炫对这句话大为赞同!
    “喏!”
    魏征、刘政会应了下来,气鼓鼓的看着对方,一副约炮,呃,一副约战的模样。
    “那这个韩术呢?给谁?”魏征问道。
    “呃?”杨侗随即道:“韩术,是赢了一方的奖品。你二人有没有意见?”
    “公平!”
    “合理!”
    魏征、刘政会不约而同的说了一词。
    众人失笑。
    杨侗笑道:“如果韩术是韩子后裔,法家肯定不还有其他人,或许不如他厉害,但绝对是法学人才就是了。年轻人则录用为官,老的就去清华学宫授课,为我大隋培养大量的法学人才。”
    “喏!”
    杨侗沉吟道:“第一名有了,就是杜如晦!”
    杨恭仁点头道:“殿下英明,许敬宗专注于以德治国、韩术专注于以法治国、张宣专注于合纵连横之术、马绩专注于墨技、盖文达专注于政论。此六人,术业有专攻,皆为一域之才。而杜如晦这一篇文章才是真正的雄文,他融军、民、政、法、教、农、工、商为一体!若按此卷策略实施,只需三五年时间,我大隋便可坐拥源源不绝的精兵,还能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充盈府库、富国强民,甚至在极大的程度上消弱世家大族的力量,实乃惊天变革,杜如晦看似是在论我大隋,实际是论天下!”
    “杜如晦同时还精通兵发韬略、行兵布阵之术,此人对于殿下而言,如同汉高祖得张良,为军师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为帅可以纵横天下,治内,则如汉之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如此大才,我自愧不如。”杨恭仁一脸惊叹。
    每个人的地位不一样,看问题也不同。
    杨恭仁是大隋的大‘管家’,看问题的眼光魏征、刘政会这些尚书深远、宽广。
    杨侗点了点头,杜如晦真的很厉害,所言之事,几乎看穿了未来十几年的格局。
    不是说魏征、刘政会不如杨恭仁,而是在其位谋其职
    “不错,前些日子交流之时,克明就根据我大隋制度,提出了这些想法,但那时还远不够完善。现在看来,克明已经是智珠在握,他将自己这些年来的辛苦钻研,通通献给殿下,足见他对殿下是何等的重视。”房玄龄认真的说道:“杜如晦聪慧明达,见多识广,是辅佐帝王的王佐之才!请殿下务必重视。”
    “我明白!”杨侗这时微微一笑,“不过玄龄你也不差啊。昔日平吏部侍郎高考基说你:‘襟怀坦荡刚柔相济、为人谦恭礼让;身怀奇志、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如此气字者少见,以后一定成为一代伟器’。如今看来,高孝基确实慧眼独具。”
    “过誉了!”房玄龄连连谦虚。
    “如果不那么怕老婆就完美了!”杨师道在一旁取笑
    “……”房玄龄脸色大黑,差点吐血。
    杨侗笑道:“人无完人,别老是拿别人的缺陷说事儿!大不了,送十几二十个美女给玄龄便是了!”
    “殿下,你还是杀了我吧!”房玄龄欲哭无泪。
    众人狂笑!
    “杜如晦的策论以我大隋的制度为基,提出了独到见解,格局宏伟,诗赋也是上佳之作,尤其是他的书法写得极好,颇有大家风范,我以为状元非他莫属。”杨侗点了杜如晦为第一名。
    众人一一观看考卷,略过内容,单看书法时,才发现杜如晦果然写了一手好字,笔法温润秀劲,却又沉著飞动,虽然还欠一点火候,但假以时日,必然会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许敬宗第二、韩术第三、马绩第四、张宣第五、盖文达第六……准备张榜公布”
    “喏!”
    杨侗随即向房玄龄说道:“玄龄,我不想再等了,我要立刻见到杜如晦!但今天是张榜之日,几万名考生在宫外等着,我现在出宫的话,肯定引起骚乱。你马上到外面把杜如晦接进宫中!”
    “诺!”房玄龄立刻施了一礼,兴奋的转身冲了出去。
    房玄龄不仅是为好友取得好成绩高兴,也是为大隋多了一名王佐之才、为自己能够和知己并肩作战而高兴。
    望着激动难耐的杨侗,杨恭仁面色一凝,低声提醒道:“殿下,杜如晦的策略虽好,但切莫急功近利、妄自尊大。”
    古汉时期,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虽说王莽改制失败的缘由很多,但‘朝令夕改’绝对是一个大祸根。
    他登基一两年时间里,先行土改,继而禁止奴婢买卖,然后改币。
    这些政策本来是利于百姓之举措,可他制定之时缺乏深思熟虑、思虑不周!在执行过程中一旦推行不利,他马上变更,有的甚至改了四五次以后,最终却变回原样。
    如此朝令夕改,只会令官员百姓不知所从,而王莽还意犹未尽,继续“深化改革”,改官名、改地名、一个地方甚至改上四五次,弄得人人搞不清东南西北,最后朝廷公文提到地名时都不得不一一附上原地名,否则大家都看不明白。
    杨恭仁就是出此考虑,才如此点醒。
    杨侗一愣过后,随即明白的点头道,“仆射放心,我始终牢记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
    “殿下英明!”听到这话,杨恭仁送了一口气,杜如晦的策论中不管激进的思想,而休养生息更符合大隋的国情,若贸然开战,贸然使用杜如晦的思想,必然令之前订下的种种国策出现错乱。
    正午!
    三万多名考生从四面八方赶到神武宫前的神武门横街,将官榜张贴之处围得水泄不通。
    金榜已经张贴出来了,发布公告的官墙上,有不少精兵保护,除了考中的三百名士子外,还有书写三千个名字的红榜,这三千人将会进入清华学宫深造。
    这就给了很多人另外一条出路,虽说今年考不进前三百名,但至少能进清华学宫读书,在学习过程中食宿全免、每个月有补贴,还能接受诸多名师指点,在起点上,就比落榜者高了一大截,明年的科考,希望将大于他人!
    因为这一次还有三千人就学于清华学宫,榜上名单实在太多,而发榜官员或许是没有考虑周全。
    所以考生们,不会只看一眼就走,他们在金榜上找不到自己名字后,还会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甚至第十遍,觉得才去看红榜,看完了自己的,还帮着学友看。
    这样一来,后面人就看不到金榜、红榜上的名单了,一个个急得大喊大叫。
    场面一片混乱!
    好在,有巡城军维持秩序,并及时在不远处张贴了第二、第三个榜单点,这才起到了分流的效果。
    杜如晦比其他人晚来一步,他的前面也挤了密密麻麻的人群,连榜单的边边角角都看不见,更别说榜单颜色和名字了。
    半天不见一人离开,杜如晦心头大急,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进得去啊?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京兆杜如晦!”
    杜如晦连忙举手大喊:“我在这儿!”
    刹那之间!
    全场寂静无声,数千双眼睛,用满怀羡慕、妒忌、怨恨的神情朝着他瞄了过来。那双双怨妇是的目光,只把杜如晦心中发虚、双手冒汗、双腿发软,完全不知发生何事?
    “何事啊?”杜如晦干笑着,问向周围人群
    一名衣着朴素的考生盯着他,缓缓地、恶狠狠地,一字一句、咬牙切齿的说道:“京兆杜如晦是今科头名状元!”
    “杜如晦何在?”
    另一边,一群甲士从宫中走了出来,众考生纷纷让开。
    “草民在此。”杜如晦连忙抱拳。
    “殿下召你入宫晋见。请吧。”为首的校尉说道。
    “克明!”当杜如晦迈入巨大的皇城时,一道熟悉的喊声回荡在了杜如晦的耳边,回头望去之后,只见房玄龄面带笑容的从一旁走了出来。
    “玄龄!”杜如晦激动回应。
    “见你一面可真不容易啊!这些日子躲着我作甚?”房玄龄高兴道。
    杜如晦的脸上闪过一丝抱歉:“玄龄是吏部尚书,也是主考官之一;而我只是一个考生,理应回避。”
    “有我无我,克明都一样会取得好成绩。等殿下接见了你,晚上咱们好好喝上几杯。”房玄龄明白他是替自己着想,深为感动。
    “没问题!”杜如晦认真的点了点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