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恐怖的大炮主义
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火炮的在射程和威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以拿破仑为首的欧洲新一代杰出将领的一系列新的战术运用,将火炮推上了历史至高点。
拿破仑在土伦战役中,第一次运用了他那杰出的战争天赋。将火炮集中使用。火炮集中使用对于火炮的杀死效果其实作用不大,因为火炮的威力就不是那么可怕。但是集中使用的火炮对某一块区域进行覆盖式炮火打击,它的威力却是让人震惊。
最早的火炮的火炮军事运用,就是作为步兵的辅助性武器。受限于火炮的威力,行动力,造价等等原因,火炮也无法大规模的装备部队。
但是在土伦战役,拿破仑得到了这样一个让他有机会指挥足够规模的火炮的机会。因此这项火炮的新战术也就顺利地从他那天才般的头脑里诞生了。
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火炮覆盖战术也是这样。原本火炮分散使用的战术,它的战术目标只是干扰敌军阵列,它的威慑性远大于它本身的杀死性。但是随着火炮的逐渐完善,它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火炮的射程足以支持它可以被指挥官放在步兵阵列后方,在步兵的保护性从容的发射炮弹开始,它作为战争之神的力量就已经开始初露狰狞了。也就是说,火炮覆盖战术的火炮本身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达到要求,剩下的只是军事家和将军们把它发明出来。
所谓的火炮覆盖战术,也就是将足够规模的火炮集中起来,对某一区域的敌军进行全方位的打击。不同于火炮分散的战术,火炮覆盖战术的战术目标更加明确。它的战术目标乃是击溃乃至消灭某一区域的成建制的部队。
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击溃乃至消灭一支成建制的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有编制的部队,远远要比轻创或是重创几支同等级的部队来的效果更好。
因为不管多么经受严格的训练的部队,绝大多数的军队,它所能够承受的死亡率是有底线的。无论多么优秀的部队,一旦伤亡达到一定比例,总会崩溃。而这个比例的大小也就是区别部队优劣的最有效的标准之一。
因此在战场上,一支成建制部队被消灭或是崩溃,不仅使得战场上的优劣态势发生巨大改变。同时对于双方士兵乃至士官的心理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俄军的火炮分成三轮,三个炮兵团三百六十门大炮,加上各步兵师附属的炮兵部队一百五十余门大炮,总计五百余门大炮,分成三轮,对征召军所在的中心区域进行全方面的不间断炮击。
人过一千,人山人海;人过一万,无边无沿。因此十万征召军再怎么挤压,它所占据的地域也是很大很广的。因此俄军只对它最中心的区域进行炮击。好在第一步兵师攻势极其猛烈,把战线推进到较为靠前的位置,使得征召军的中心暴露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连绵不断的炮击,不断攒射的弹丸,炽热的红光,炮管发出的浓烈的硝烟。这些,对于被压着打的土军来说,无疑是死神的狞笑。一轮一轮的炮弹不断射入土军的腹心,仿佛击打在人的心口,一锤一锤,不断挫伤土军的力量和士气。
土军的征召军,事先从未上过战场的他们,在此之前根本难以想象这样的情景。密密麻麻的弹丸,在你的头顶划过,撕扯空气的凄厉的嘶叫,仿佛要把你的头皮掀起。连绵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四周的被炸死炸伤的同袍的哭喊,将你紧紧包围,仿佛连逃跑也不知道该逃往何处。
一个土军吞咽了一口,双腿不自觉的打颤,他是一名士官,是退役的老兵被重新征召,带领这支小队的士官。他所带领的小队不幸地处在战场中央,这还是他以前的老长官特意为他安排的好位置。毕竟在这里是土军的中心,乃是土军这十万征召军的心脏所在,也就是指挥部的驻地。而他因为曾经在与奥地利人的战争中,救过老长官一次,因此特意被安排在这里,作为保卫指挥部的警戒部队之一。
可是很不幸地,他所带领的小队,因为处在土军的中心,反而被俄军的炮火优先照顾了。他的小队,五十个土耳其的好小伙,就这样人间蒸发了。碎裂的肉块和满地的鲜血,剩下的几个幸存者,也在那里发疯地哭喊,他们难以承受这样恐怖的场景。即便是撒旦的地狱,恐怕可不过如此吧。
承受了猛烈炮击的土军,瞬间数支成建制的部队被击溃。短时间内他们恐怕难以被组织起来,而这也就意味着土军力量开始大幅度地下降。
看到火炮覆盖战术的成功,彼得微微而笑,他决定加砝码了。
“命令。命令胸甲骑兵旅立刻集结,十五分钟后立刻从第一第二步兵师的结合部突入土军,协助第一步兵师将战线推进。六十分钟后,我要看到土军征召军的指挥部后移。”
一旁的书记官立刻沾了沾旁边的助手手里端着的墨水,唰唰得记录下命令。他的手指在颤抖着,就连眼眶也湿润了。当然,他并不是害怕眼前的充满死亡和士兵的哭喊的战场,也不是那淌满了鲜血和破碎的尸体的战场。他是内心之中难以抑制的激动。很明显,在战场双方兵力对比悬殊的战役之中,俄军此时正是占据上风。
拿着命令文件,交给彼得签好字,在盖上彼得的戒指印章。这份决定数万人生死的文件就具备了效力,他将会被严格执行。
单膝跪在那里的伊戈尔拿过文件,右手握拳,重重地击打自己的心口,向彼得敬了一个标准的捶胸礼。便拿着文件离开了。他要去集结自己的部队了。
战争的进行中,双方指挥官不断投入部队的过程,其实就和拍卖会上或者说赌场上,进行角逐的两人不断增加砝码的过程有些类似。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叫做胜利。
因此,战争进行到这样的地步,无论是彼得还是卡夫巴兹。除了他们所指挥的前军和左右两翼之外,他们的本阵以及直属军队仍然没有调动。
但是,彼得看到了土军前军,也就是征召军的疲软胆怯,因此他加了一个砝码。此时就看卡夫巴兹跟不跟进了。
ps:新人新书,求支持。昨天晚上熬夜,今天早上睡过头了。没有及时更新,向大家道歉。今天晚上还是会更一章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手里有票票的朋友记得砸我一点,另外没有收藏的朋友也记得收藏啊!就算是去书评区说两句话也是好的,书评区好冷清啊!我会努力完成这本书的。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