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阅兵仪式(下)
阳光照在正阳门的大街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着如同岩石般伫立在大街两侧的标兵。挺拔的身子,坚毅的目光和完全一模一样的站姿震撼着在场的所有人。
看着这些一动不动的标兵,许多百姓突然发现这好男不当兵这句话似乎也不全对,若是能当这样的兵似乎也不错呢。不过跟百姓心情不一样的是,许多文官的心情就复杂了许多,为了打压武人两百多年来文官们无所不用其极,诋毁、造谣、断饷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层出不穷,目的就是把好男不当兵这句话刻进所有百姓的心里,只是他们今天突然发现,今天这些兵们只是简单的这么往这一站就让所有百姓的观念发生了动摇。
就在所有人心怀各异的时候,骑在马上的杨峰高声喊了起来。
“江宁卫全体都有……分列式……”
“开始!”
“起步!”
“走!”
随着杨峰命令的下达,整条大街又陷入了一片沉寂,大街上又响起了一阵交头接耳的声音。
不……不是沉寂,很快一阵缓慢而沉闷的声音响了起来。
这阵声音虽然不快,但却异常的稳定,而且随着声音的响起,许多人都觉得脚下的大地隐隐有些震动。
“咔嚓……咔嚓……咔嚓……”
不少人感受到脚下大地的震动后不禁有些面面相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声音怎么如此奇怪,而有些懂行的人脸色却变了,因为这是许多人一起走路的声音,只是因为太过整齐而导致地面发生了震动。
很快,一阵倒吸凉气和惊呼的声音便开始此起彼伏起来,因为从东面开来了一支异常整齐的方阵,这支军队全都身披铁甲,头戴铁盔,头盔上的红缨迎风飘扬,所有军士的肩膀上都扛着上了刺刀的“棕贝斯”燧发枪。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支队伍即便是在行进间也是异常的整齐,无论是横看竖看还是斜看全都是一条直线,这就很了不得了。
第一支走过来的方阵是江宁卫下属的江东门千户所方阵,这个方阵采用了25*14的队形,再加上方阵前的两名护旗手和一名旗手,总共是353人。走在方阵最前面高举着日月旗的是前天刚从江东门千户所赶来的新任千户耿秉义,手持马刀护卫在耿秉义的则是百户褚茂光和苟醒马。
作为走在最前面的方阵,他们受到的关注和目光无疑是最多的,成千上万的目光几乎同时注视到了他们的身上,在这样的关注下心理素质稍微差点的人都会受不了。
这里要说的是,在明朝是没有国旗一说的,但总不能用皇帝的龙旗来代表吧,所以杨峰便临时缝制了一款专属于明朝的国旗,旗帜通体采用大红颜色,在旗帜的中间一轮黄色的太阳和一轮明月遥相呼应。
鲜艳的红旗,在初生照样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的引人瞩目。这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将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上面的日月清楚的映入了所有人的眼中,让所有人都产生了一种错觉,这面旗帜和旗帜下面的人是那么的有力量,它们是坚不可摧是战无不胜的,每有人可以打败他们,在他们的身上蕴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战无不胜的信念。这种感觉很奇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它就是给人这么一种印象,让在场的数十万百姓都感觉到了。
站在城门楼上的朱由校看着大步走来的方阵兴奋得有些发抖,他的心里突然涌起一种感觉:这是朕的军队,他们是朕最忠勇的士兵,只要朕一声令下无论是赴汤蹈火还是他们都会在所不惜。
就在朱由校脑海中浮想联翩的时候就看到走在最前面的耿秉义高喊了一声。
“向右看……齐!”
这个时候,耿秉义正好走到杨峰的面前,只看到杨峰右手一抖,“刷”的一声腰间的马刀已经出了鞘,闪动这寒光的马刀啪的一声打在自己的右肩上,和杨峰做着同一个动作的还有褚茂光和苟醒马。
而方阵手持“棕贝斯”燧发枪军士们则是齐刷刷的将肩膀上的“棕贝斯”燧发枪摘下来,改成侧面持枪。“棕贝斯”燧发枪斜指向上,横在身体的左侧。锋利的刺刀距离前面的军士不到一个拳头的距离。与此同时同时他们的步伐也改成了正步,所有人的脚也高高的抬起,每一次落下,都要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所有人的头全都看向了右边。
“哗啦……”
当队伍走到朱由校的跟前时,骑在马上的杨峰突然将手中的马刀斜指天空用尽全力高声喊道:“大明万胜!”
杨峰的话音刚落,方阵里的所有军士也同时高声喊道。
“大明万胜!”
“万胜!”
“万胜!”
所有人都被这一幕给镇住了,朱由校可以发誓这是他这辈子见过的最震撼人心场景。闪闪发光的刺刀,整齐的步伐,飒爽的英姿和坚毅的表情以及无所畏惧的目光,朱由校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这一幕他会永远记住,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在朱由校激动得身子都有些颤抖的时候,突然感到自己的手掌被一只温暖柔软的小手握住了,他不用看就知道这是来自张嫣的安慰,他深吸口气后和张嫣对视了一眼后才继续观看下去。
第一个方阵的军士一直走到距离城门楼三百多米后这才重新走回了普通的踏步走。
“预备……走……”
第一个方阵还没走完,第二个方阵就过来了,走在第二个方阵面最前面的掌旗官正是黄振业,这位来自神池堡千户所的千户经过辽东一战的磨砺后已经变成了一名合格的军官,今天的他同样全身披挂着铁甲,手持日月旗走在方阵的前面。
今天的步兵方阵一共有十二个,最前面的三个方阵分别有千户或是副千户带队,后面的步兵方阵有则是百户带队,直到十二个步兵方阵通过后,后面又开来了好几个骑兵方阵,这个骑兵方阵在虽然在队列上比不得步兵方阵那么整齐,但精钢打造的板甲、红色的披风,头顶的红缨以及那长长的马枪无不在展示着他们的力量。
炮兵方阵是最后才通过的,从数量上来看,炮兵方阵的人数是最少的,江宁卫总攻一百二十门的火炮只组成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只有四十门火炮。但是那些黑黝黝的火炮徐徐驶过城门楼时,许多世袭的武勋们都不能淡定了。
这些世袭的武勋么或许已经演变成了只会捞银子的废物,但是只要对火炮稍微了解的人就知道如今的火炮有多笨重。动辄重达数千斤的火炮只能用来守城,根本不能向面前这些火炮那样随便一匹马就能到处拖着走,有些敏感的人立刻意识到这些轻便的火炮对于军队实在是太重要了。
炮兵方阵的领队是邱迪生,这位昔日吃得肥肥胖胖的江浦千户所千户如今已经成功的瘦身成功,从一百八十斤减到了一百三十多斤,以他的减肥成都,在后世已经可以用来打励志广告了。
当最后一个方阵走过后,大街上寂静了半晌,随后突然响起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不少百姓兴奋得又跳又叫,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即便是性格最内敛的人也兴奋都满脸通红,整条大街都响彻着震天的笑声、尖叫声和各式各样的怪叫声,百姓们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激动。
相比兴奋的老百信,站在城门楼上的文官们脸上的表情很是精彩。紧跟在朱由校身后的顾秉谦、黄立即等几位阁老相视了一眼,脸上全都不动声色。
而排在队伍中间和末端的那些御史、言官就不怎么好看了,不少人脸色变得很难看,江宁军表现得越出彩他们对杨峰的攻击是那么的愚蠢和无能。从刚才江宁军的表现来看,这支军队的表现堪称是惊艳之极,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若是大明再多像这样的卫所,恐怕辽东的局势就要尽数改观了,试问向来把武官鄙视到了骨子里的文官集团如何会甘心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文官们再无知,也知道一支军队的精神面貌,往往决定了它的战斗力。一支无精打采的部队,就算装备再先进的武器,战斗力同样是令人堪忧的,就拿现在驻扎在辽东的明军来举例。大明军队的武器水平其实并不比后金军队差,但为什么双方的战斗力相差那么多呢,归其原因还是双方士卒的训练程度以及战斗意志的差距太大。
对于纪律松弛的明军来说,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当兵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若是上头能把饷银发足,他们能发挥出六成的战力,若是上头只发五成的饷银,最多能发挥出三成的战力,若是上头不发饷银的话那么不好意思,一开仗的话他们立刻扭头就跑。
兵丁们为银子而战也就罢了,但老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已经烂到了骨子里的大明朝廷和将门才是导致明军没落的最大罪魁祸首。明初的明军为什么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那是因为那时的明军上下无论是将官还是士兵都能看到希望。将官们立功可以升官可以封爵,士兵们立功了也可以当官,加之没有文官集团的掣肘,所以打起仗来大家的劲能往一处使。
最典型的是当时士兵或是军官们立功后,兵部会派出核查官员来到立功的地方进行调查寻访,弄清楚之后兵部才会对立功的军官和士兵进行封赏。可现在的明军晋升的渠道全都被文官和上层的将领们把持着,升官全靠送礼塞银子,没有背景的人即便是立下再大的功劳也很难得得到晋升。
就拿杨峰来说吧,去年他在辽东砍了那么多的首级,最后却被迫分出大半给辽东的众将,这样的事情要是换做在明初,上至孙承宗,下旨辽东的诸将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要被撤职甚至砍头。
世上的事情就是这么讽刺,在一群鸡群里若是突然出现了一只白天鹅,那么这只天鹅招来的绝不会是崇拜或是喜爱,反而很有可能为自己带来仇恨乃至嫉妒的目光。
可以这么说,今天的阅兵结束后,杨峰和他麾下的江宁军知名度正在以吹气球般的速度飞涨,京城的老百姓奔走相告着,可以说杨峰在京城的百姓人家心中的知名度在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京城里的权贵或是文武百官们也记住了杨峰的大名,不少原本只是听说过他名字的东林党人更是牢牢记住了杨峰这个人并将他视为大敌。
阅兵式刚结束,回到校场还没来得及换衣服的杨峰就接到了宫里的太监带来了朱由校的旨意,宣他第二天上朝。
对于杨峰来说上朝是个新鲜事,但也仅仅是新鲜事而已,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的那几个女人对于这种事却比他还心急。在知道第二天杨峰要上朝之后,他们吃过了晚饭后就开始准备起来。官袍、玉带、官帽、官靴、玉佩等等一应东西全都准备得妥妥当当。
最令杨峰感到痛苦的是,他正睡得正香的时候就海兰珠给叫醒了。他睁眼一看,差点没气晕,现在的时间才是寅时过半,也就是凌晨四点钟。
只是还没等杨峰发脾气,他就被海兰珠,郑妥娘以及哲哲、大玉儿四女给拽了起来,逼着他洗漱吃点东西后便让宋烨等家丁“押着”他上朝了。
骑在马上的杨峰看着依然黑漆漆的天空,只觉得生活变得了无情趣,这样的日子哪里是人干的,就算给个皇帝也不干啊。
看着没精打采摇摇晃晃的杨峰,紧跟在他后面的宋烨不得不低声吩咐旁边的几名家丁将他护在中间以防止他们的老板从马上掉下来,否则若是传出来刚从辽东得胜归来并在昨天的阅兵式里大出风头的杨总兵竟然在上朝途中从马上掉下来摔伤,这样的笑话可就闹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