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3 打开宝藏
从“大空头”到“荒野猎人”到“聚焦”,挑选剧本项目着实是一件有趣的事。
虽然这不是蓝礼第一次如此做,但感觉却截然不同,不是因为数量,而是因为蓝礼可以暂时抛开自己的考量,仅仅只是挑选具备发展潜力的项目,这就好像视野完全打开,一个全新世界就这样展现在了眼前。
如同打开宝藏一般。
如果说挑选奥斯卡系作品还或多或少有些框架和拘谨,那么挑选学院系之外的独立艺术作品就更加有趣了。
比如说,气质和风格都与学院系无比接近,却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而惨遭学院无视的作品。
以半记录片的方式呈现出非洲战乱的“无境之兽”,宛若乌托邦一般讲述人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神奇队长”,以极简故事呈现出了人类与时间关系的“鬼魅浮生”,通篇以对话形成却探讨了人生与艺术深度的“旅行终点”,用诙谐手法来调侃华盛顿说客们利益交换真相的“斯隆女士”。
这些作品的特质都非常独特,尽管相对主流相对学院一些,却拥有各自的色彩,可以算是颁奖季系列中值得细细咀嚼的作品,往往能够带来意外惊喜;但遗憾的是,它们终究还是被无视,最终也就无人问津了。
比如说,质量出色却注定与颁奖季无缘的恐怖电影,依靠着出色的口碑往往能够以小博大,这也是小型独立电影公司的热门投资对象,作为打开市场局面的开路先锋——低成本喜剧电影也是同理。
“它在身后”、“关灯后”、“屏住呼吸”、“辣手保姆”、“安全邻域”等恐怖电影的共同特点是:投资成本非常轻盈,市场回报率却格外喜人,收益比例可以达到十倍乃至二十倍,撇开参差不齐的口碑不说,恐怖类型电影的狂热爱好者却始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受众群体。
“酷毙了”、“女间谍”、“生活残骸”、“实习生”、“坏妈妈”等喜剧电影也同样如此,虽然现在优秀喜剧电影越来越稀少,但观众群体却始终相对稳定,环球影业和派拉蒙就长期固定地批量制作小成本喜剧,没有办法大爆却也不至于亏本,小打小闹总是能够有所收获。
万一,能够像“宿醉”那样大爆特爆,这就是盆满钵盈了。
其中,“小丑回魂”算是一个意外惊喜。
这部惊悚恐怖电影无疑是近年来最受欢迎也大获成功的一部,三千五百万美元的投资却换来了北美三亿的票房;而且相关话题也彻底引爆了社交网络,后续周边以及相关项目都全面爆发,完全扭转了新世纪之后恐怖电影的劣势。
不过,在筹备阶段,“小丑回魂”却没有太多特殊待遇,新线影业只是把它当做另外一部改编自斯蒂芬金(stephenking)的普通电影,从演员卡司阵容到导演和编剧选择再到投资成本控制,各个环节都显得平淡无奇。
虽然说斯蒂芬金原著小说奉献出了无数经典,“魔女嘉莉”、“迷雾”、“闪灵”、“肖申克的救赎”等等,但专业人士普遍认为,他的小说只能算是二流,重点还是在于编剧和导演——几乎每年都有电影公司改编他的作品,但九十年代过后,经典佳作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所以,“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的名号,已经不能算是噱头了。
谁都没有想到,“小丑回魂”就这样爆了。当然,站在历史高度上,这部电影的成功有着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如果换一个时间点,可能就要惨败了;但这不是蓝礼现在需要考量的部分,最重要的是,项目来到了西西弗斯影业手中。
既然“小丑回魂”能够出现在蓝礼的桌面上,这也就意味着改编版权不在新线影业手中,而是在制片人手中;同时,新线影业显然没有给予电影项目足够的重视,谈判过程中出现了分歧,这才导致了制片人开始寻找其他合作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小丑回魂”的制片人是一位叫做丹林(danlin)的华裔,他的名字还可以在“无间行者”、“大侦探福尔摩斯”、“乐高大电影”等作品之中看到,显然与华纳兄弟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
不过,他不是一名电影制作人——至少,他不会参与到电影制作的环节之中,他是专门负责寻找投资的制作人,也就是控制预算、调节成本、管理资金的那位制作人。他之所以把“小丑回魂”送到了蓝礼手中,这也是有理由的。
在“小丑回魂”的项目扉页之上,他用中英双语撰写了一段文字:
“这是一部关于童年恐怖回忆的故事。每个人童年记忆里都隐藏着属于自己的恐惧,除了自己之外,难以启齿;而童年的那些小伙伴们也伴随着记忆的埋藏而一起消失了。这不是一部斯蒂芬金的电影,而是每一个人的电影。”
显然,丹林就是希望能够打动蓝礼的,不是为了蓝礼出演——因为电影的主角是一众未成年的孩子们,而是为了蓝礼能够担任执行制片人。
不得不说,丹林的策略十分成功。
因为这番话语让蓝礼想起了斯蒂芬金的另外一部改编电影,“伴我同行”,这始终是蓝礼最为喜欢也最为难忘的电影之一。
蓝礼也为“小丑回魂”标注了五角星符号。
再比如说,与颁奖季无关的艺术电影,也与票房无关的独立电影,但它们却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是不可取代的组成部分,却不会因为太过深奥也太过艺术而曲高和寡,以优秀的口碑成功地收获了一批忠实观众。
老实说,此类电影是最具魅力也最具特点的作品,因为没有了两个紧身衣的束缚,创作者往往能够碰撞出无限艺术火花,科恩兄弟、大卫芬奇、大卫林奇、韦斯安德森等等等等,他们都可以算是如此领域的创作者。
第一部全程以智能手机(iphone5s)完成拍摄并且在电影院公映的“橘色”,聚焦在洛杉矶一群变/性/身体服务工作者的身上,反映了他们的真实生活。此类题材在颁奖季和院线是注定不会有任何作为的,就连投资制作方面都唯恐避之不及;但在圣丹斯和独立精神奖之上,却收获了所有专业人士的掌声待遇。
以一种近乎白描方式来呈现当代北美之中女人群体的生活现状,“某种女人”有意识地回避了所有的戏剧冲突,以生活流的方式记录了一种生活状态,却通过影像和光线交织的力量,带来了强烈的观影回响。
呈现出草根生活现状不同剖面的“帕特森”和“美国甜心”,带着属于自己的诗意,以一种粗粝而原始的状态蓬勃迸发出来,因为太过真实也太过尖锐,学院派不会喜欢,但艺术创作层面却令人爱不释手。而带有喜剧自嘲自黑风格的“成长边缘”也可以算是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以一种轻盈而讨巧的方式来呈现出爱情不同侧面的作品,“爱情与友谊”、“初恋这首歌”,两部电影都沉浸在自己的生活模式里,那种远离主流的叙事手法和桥段却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智慧,带来更多思考。“龙虾”则呈现出了社会和爱情的黑暗一面,冷峻的叙事手法和画面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密室悬疑作品“罪恶之家”,以一个小巧的故事来折射人性的复杂,以层层推进、抽丝剥茧的方式来打开视角,表情的厚度和镜头的选取,将一个舞台剧式的黑暗故事诠释出了更多可能,却注定了难以在院线方面赢得更多瞩目。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则是一部无法归类的电影,以青少年的视角去审视死亡的意义,它比面对癌症的爱情电影“星运里的错”更加轻盈也更加简单,但通过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纯粹友谊的细腻描述,却迸发出了更加强大的力量。
最最有趣的是,“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还是一部迷影电影——男主角和他的小伙伴是狂热电影爱好者,在高中生活之外的最大乐趣就是制作各式各样的“大烂片”,把那些经典电影改编成为烂片的模样。
如此风格的电影和“帕特森”、“爱情与友谊”等作品有些相似,完完全全就是导演风格化的艺术演绎和诠释,无论是颁奖季还是艺术院线,都着实难以寻找到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许只有在圣丹斯电影节和欧洲的诸多电影节之上,能够小心翼翼地占据一席之地,但这也就是全部了。
这些电影,无法简单粗暴地分门别类,也无法一概而论地总结综述,因为它们都拥有自己的棱角和风格。
对于主流观众来说,大部分电影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更不要说观看欣赏了;但对于真正的电影爱好者来说,又或者是电影艺术创作者来说,这些电影的价值却远远超过了两套紧身衣束缚之下诞生的作品。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真正地打开世界大门,欣赏到色彩缤纷、丰富多样的不同内容,继而体验到艺术世界的多变和多样,它们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精髓。
如同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