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41章 文坛群星,璀璨相聚(继续求追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41章 文坛群星,璀璨相聚(继续求追读)
    “好,我等你完成集子里的其他小说。”
    “一会我去财务处,让他们把《高山》加印的钱寄给你,你记得去邮局领取。”
    “哈,总共1800元整。”
    王潮垠用恭喜的语气对许跃新说道。
    这是人民文学复刊以来,发放过的最高单笔稿酬。王潮垠为他的作者能取得如此成就感到高兴。
    许跃新情绪也很高昂,这1800块让他的存款翻了一番都不止。
    “我最近有其他事要忙,不过我会抽出时间,尽快补完集子。”
    许跃新信心满满道,“到时候一写好,就给您投过来。”
    “嗯,静候佳作。”
    王潮垠语气爽朗道,“对了,我想再过几天和健功他们聚聚,你要不要一起吃顿饭?”
    “具体什么时候?”
    “五天后吧。你要有空,就等我下班后,在这院门口碰头。”
    “成,那咱们不见不散。”
    “好不见不散。”
    和王潮垠约好聚会时间后,许跃新坐车回到五道口,回家学习了一会。
    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案头上的书被他越看越薄。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认真备战,那些之前考上大学后逐步模糊的知识,在许跃新脑海中被不断唤醒。
    看了一段时间书后,许跃新放下课本,拿出稿纸写起了小说,用于和《牧马人》的后续搭配。
    ……
    到了约定的日子,许跃新在家里留个纸条,让母亲不用做自己的饭,接着把自行车搬下楼,骑车前往人民文学。
    这年头家家户户都是把自行车搬进屋里过夜,重要资产必须放在眼皮子底下才安心。
    许跃新体格大劲儿也大,搬个自行车无所谓。
    换作老同志,或者女同志就比较吃力了。教职工楼内经常能看到一些老人,或是身材娇小的女教师,吃力地扛着二八大杠往楼上走,上一层歇一会儿。
    碰到这种情况,许跃新一般会搭把手。因为大家都是老邻居,这些人还是许强的同事。
    傍晚,天边的火烧云映红了半座京城。
    晚霞之下,路两边的街道热闹而富有生气,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像是在宣示下班后自由时间的到来。
    “西瓜,庞各庄的西瓜,又大又甜,五分钱一斤又沙又甜!”
    “处理货!国有大工厂的处理布,六角一尺,不需要布票!”
    “广州运来的电子表,140元一块!买两块打折!”
    包产到户的风还未吹到京城农村,饶是如此,胆大的生产队已悄悄扩大自留地面积。卖瓜农民摊位上的西瓜数量,显然不是规定的三分自留地能种出来的。
    国有大厂也借着处理货、尾货等名义,在计划经济紧闭的大门上,偷偷敲开了一道小缝,出售不需要票证即可购买的商品,就是价格比正常贵一些。
    至于电子表……
    许跃新听到报价时有点哭笑不得,这是个电子表比机械表还贵的年代。
    等到90年代国内初级制造业迅猛发展时,这一局面就会迅速得到扭转。
    迎着凉爽的晚风,许跃新蹬着自行车穿过许多条大街小巷,抵达朝内166号。
    院子门口,王潮垠正扶着自行车在等他。
    看到许跃新后,王潮垠隔着老远就跟他打招呼:“走,离这两公里,有个吃饭的好地方,我带你过去。”
    “是啥好地方?”
    许跃新朝他挥挥手,骑到近前后问道。
    目前还没到下班的点,王潮垠肯定是翘班了。
    这年头当编辑就是好,只要能收上来稿子,就能享受到高度自由的工作时间。
    “一家个体户开的饭馆,味道不错。”“我们以前经常在那聚。”
    王潮垠说着骑上自行车,沿着朝内大街往前驶去。
    许跃新紧紧跟上,和他一块骑出朝内大街后,进入小巷里七拐八拐,最后在一间没有门牌的小院跟前停下。
    小院的门敞开着,两边墙根下整整齐齐码着劈柴、煤球,上边全盖着防雨的油布,旁边摆有水缸、鸡笼,养着鸡和手臂长的大鱼。
    院子中间,空着一条可供三四人并行的道路,屋顶上竖着明显改装过的大烟囱,隔着墙可以听见厨房的炒菜声。
    春风刚刚吹来,许多个体户就是在这样的民房内展开营业。因为街面上的房子都是公家的,负责人往往对个体户抱有成见,不愿租给他们。
    “就这儿了。”
    王潮垠下了自行车,推车走进院子,朝屋里吆喝,“哥们,一共四位。”
    不难看得出,他和这家饭店的经营者很熟。
    “哎,一共四位是吧?您里边请。”
    话音刚落,门口就迎出一位笑容满面的中年女服务员,态度比国营饭店热情多了。
    “老王,我们在这。”
    这时,里头传来陈健功的声音,“老许他来没有?”
    敢情他先到了。
    “我在这。”
    许跃新回应道,捷足先登走进屋子。
    从外边看,这只是一间普通的平房,进入之后才发现里头别有洞天。
    整间房子被改建成了餐厅,十来张桌子在内部整整齐齐地排开,食客们围坐在桌边吃饭、天南海北地侃大山。
    陈健功就坐在一处靠墙的桌子边,身旁坐着一位身材瘦弱的陌生男青年,看样子年龄约在20上下。
    看到许跃新和王潮垠走过来,男青年冲他们点了点头:“我和陈大哥刚到。”
    “这位是刘振云,燕京大学中文系的,目前大二。”
    王潮垠为双方介绍道,“这位是我们人民文学的知名作家,许跃新。”
    “振云同学你好。”
    “许大哥您好。”
    刘振云目前还没有发表作品,一听到许跃新是文坛前辈,立即主动起身握手。
    许跃新和他有力地握了手,实际上有些哭笑不得。
    真论起来,他其实比刘振云还小一岁。
    真是沾了进入行业早的光,得到个大哥的名头。
    这时,老板娘递上菜单,许跃新点了道葱爆羊肉,王潮垠点了道水煮鱼片,陈健功要了个西红柿鸡蛋汤。
    刘振云一开始不肯点,说自己跟着大家吃就行,经过劝说才点了道凉拌黄瓜。
    点完菜,一行人侃了起来,刘振云作为桌上唯一尚未发表过知名作品的人,话相对少一些。
    直到大家谈兴渐浓,刘振云开口的次数才逐渐增多,加入桌上的话题。
    “王组长,你们杂志社刊登的《高山下的环》最近影响力很大,我们老师上课都在用这部小说作案例。”
    刘振云兴致勃勃地说道,“请问您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吗?”
    他话刚一出口,陈健功就在旁边旁边憋起了笑。
    “哈哈,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作者就是你的许大哥。”
    王潮垠开口笑道,“你要是对《高山》感兴趣,可以向他讨教。”
    大名鼎鼎的作者春风,原来就是自己眼前的这位同龄人?
    刘振云震惊之余,眼中流露出兴奋。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