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向前看,开创先河
第18章 向前看,开创先河
“插队期间,我在广播报纸上听到前线将士浴血杀敌的故事,为此深受感动,激发了创作念头。”
“写作过程中,我围绕过去学习、插队和工作过程中经历过的人性美好与丑恶进行了许多思考。最终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就该是赞美阳光,不避讳阴暗的。”
“对阳光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社会希望的源泉。不避阴暗,是为消灭壅塞希望之泉的沉渣烂泥,让向往良善与美好的泉水喷薄而出。”
许跃新侃侃而谈道,没有半点怯场的意思。
听到许跃新说的话,王潮垠立即用眼神为他叫好。
这一番话不仅有理有据,且文采斐然,表达效果非常地精彩。
王朦也微微颔首,神情中浮现对许跃新的欣赏。
眼前这位年轻人,不仅作得一手好文章,整体认知水平也很高,是棵难得的好苗子。
记者李仁晨则为许跃新的一席话感到兴奋:作为记者,他们最喜欢表达能力强,金句频出的访谈对象,这会形成出色的访谈效果。
“春风同志,我很认同你刚才的理念。现在我想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目前‘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争论,你是怎么看的?”
王潮垠和王朦听到他的提问,一起将温和的目光看向许跃新。
关于“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目前文艺界正在进行的一场重大争论。
“向后看”,即为将创作聚焦于前些年社会上的风波,代表作是《伤痕》等一批作品。
“向前看”则主张把视线聚焦到去年大会以来人们焕然一新的面貌,当前社会不断进步的局面,特别是正在进行的改革上。
两者间争得不分高下火星四溅,部分讨论已经超出文学范畴,升格为重大社会命题。
王潮垠和王朦一致认为,那么多文学界旗帜人物争论不休,都得不出一致结论的问题,许跃新试着回应一下就可以,未必非得拿出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答案。
面对提问,许跃新淡淡一笑,反问回去:“李记者,请问你觉得《高山下的环》一书,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
根据许跃新之前关于阳光浴阴暗的阐述,李仁晨直接给出回答:“我想,这应该是一部‘向前看’的作品。”
“我想再问一下各位,你们看完《高山》,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许跃新不急于给出回答,继续追问道。
王潮垠、王朦和李仁晨三人想了想,先后有了答案。
“有一种被激发的感觉。文中梁三喜、靳开来等人的牺牲固然令人扼腕,可是在为英雄叹息之余,我感到胸中的英雄主义情怀在澎湃,更加坚信我们国家是战无不胜的,是充满希望和前景的。”
王潮垠一提起这,神情中就闪耀着熠熠光辉道,“英雄燃烧自己作火把,照亮了我们。”
许跃新对他的话表示认可。
“‘向前看’的文风,意义就在这里,大众的需求是什么?是向往光明,追求希望。而‘向前看’恰恰能为大家提供希望。”
“相反,‘向后看’中往往个人情绪表达过度,基调灰暗,读完使人灰心丧气。相应地,这样的文学很难获得长久生命力。”
许跃新作为曾经的码字工,多少懂一点读者心态。
大家闲着没事看书,图的是一乐呵。书让大伙看得爽,打赏、月票啥的自然就来了。
放到这个年代的实体作品,就是能叫读者们看完得到鼓舞,获得正面情绪。
做不到这一点的文学体裁,注定走不远。实际上伤痕文学在1981年后就步入式微阶段,90年代后更是无人问津。
许跃新这番话很超前,王潮垠、王朦和李仁晨在觉得他所言甚是,在肚子里消化起来。
“你讲得很正确,过度的个人表达,和阴暗的基调,组合起来只会害掉一部小说。”
沉吟良久,王朦神情中流露出高度赞许道,“这是个在后续工作中值得高度强调的问题,文学走向繁荣,离不开优秀的文风。”“嗯,春风同志的《高山》一文,就是优秀文风的代表。”
经过这一番交谈,王朦越发觉得许跃新不简单,看待问题很有高度。
李仁晨在旁边记录着谈话,为圆满完成访谈使命感到分外愉悦。
受访者春风妙语连珠,认知深刻,对话精彩直触社会热点。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极为成功的访谈,整理完发出去的效果一定非常轰动。
……
当天傍晚,许跃新离开后,王朦仍和王潮垠在讨论这次令人难忘的交流,以及《高山》这一部作品的后续安排。
“据我判断,许跃新这个小伙子是个难得的可造之材,应当予以重点培养。潮垠你怎么看?”
身为京城作协副主席,王朦仍沉浸在文学界又多出一位才俊的喜悦中,语气颇为赞赏道。
“我赞同你的意见。你所说的重点培养是?”
王潮垠好奇道。
按照传统思路,重点培养无非是送去进修,进文学研讨班,给作家一个科班经历,方便今后评选职称。
王潮垠认为老友所说的重点培养不外乎如是。
王朦轻轻地笑了,目光投向远方的夕阳,没有直接给出回答:“你我这一辈作者,青年时代是在公家的报纸、刊物上奋斗起来的。”
“小许他们不一样,未来他们很可能要面对商品经济的时代。身为作家,也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作为1957年就写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作家,王朦早在青年时代就得到了高层一些领导重视。
他的消息,要比文学界其他人灵通得多。
根据最近得到的消息,王朦认定商品经济的时代迟早要到来,以后作家们获取收入的方式,将不仅是给报刊投稿领取稿酬。
比如……出书领取版税?
王潮垠头一次没有领会到老友的意思。
他笑着用手拍了坐在对面的王朦膝盖一下:“好哇,当上领导,开始跟我打哑谜了。说呗,关于跃新你有什么打算?”
“把小许的《高山下的环》一文单独出版,领取版税。”
王朦语气坚定道,目光后透出极大的决心。
王潮垠被他吓了一跳:“什么?版税不是在1960年就被废除了吗?”
“不是,老王你想干啥。”
王朦深吸一口气,微笑着看向王潮垠:“谁规定了,已经废除的不能再恢复?”
王朦话里的信息量太大,王潮垠一时有点接受不过来。
从1960年废除版税到现在,所有作者都是领取稿酬生活,中间有一段甚至连稿酬都废除了。
听到老朋友说想在版税方面作出尝试,王潮垠第一反应不是振奋,而是替他担心。
“这么做,不会有问题吗?”
王潮垠小心翼翼地试探道。
“没有把握,我也不会这么做。实不相瞒,有领导给我透露消息,表示恢复版税已进入上级议事日程,大家都想看看实行后会是什么效果。”
王朦神情中充满信心道,“我看,从小许开始试行最合适,他的《高山》是最有可能在出版后获得成功的作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