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淮安保卫战(一)
就在李永吉刚刚获得了一名新代理人,同时科举改革也搞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前线却忽然爆发了一场大战。
由于规模巨大,且过于惨烈,所以后世又把这场战役称之为淮安保卫战或者说是淮安血战。
要说这场大战,的确来的有些突然,而在说这场大战之前,就得先说一说之前双方的态势。
所谓的北方前线,实际上就是指淮安防线,也是精武军目前跟清军对峙的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在那里威胁淮安城的,是清军的僧格林沁兵团,而驻守淮安城的,呃是精武军自李永吉之下的两大重臣之一,同时被民间称呼为李永吉左右护法之一的王三武。
王三武虽然手下有一个精锐整编师,但他之前因为过于托大,犯了分兵的大忌。
比如他在攻打淮安之前,就留下一个团在扬州,名义上是保证后路,并监视太平军,实际上是想保住扬州这个胜利果实;另外在攻下淮安之后,他还分兵一个团攻下了海州,为的是获得一个出海口,就近获取补给,可惜当胜保带兵一堵之后,这支兵马就等于孤悬在外。也就是说,面对僧格林沁的兵马,精武军真正在淮安城内驻扎的部队,就只有一个标准精锐步兵团三千六百人,一个一千人的骑兵团,外加三万通过收编加临时征召的,主要以大刀长矛以及抬枪土炮为主的民兵部队。
尽管兵力不算多,但王三武却很有自信能守住淮安,因为他对自己的部队信心十足,给他自信的,自然就是自家部队训练有素,火力凶猛,特别是他的炮兵,更是威力无穷。
再加上淮安城内粮草充足。城防坚固,王三武可谓是兵精粮足,城高池深,只是固守待援的话,他真不认为自己会失败,甚至他觉得对方只要不是傻子,就绝对不会来攻打淮安城这块难啃的骨头。
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王三武在之前才没有调集扬州的江云所部过来增援,也没有下令让海州的江海团率兵突围,而是就这么老老实实的分兵把守起来。
当然。就真实想法而言,王三武这么托大,实际上也是想故意的示敌以弱,吸引对方主动攻击,然后自己就可以调集其他两个团过来帮忙。一旦清军攻城,王三武凭着淮安城的城防,怎么也可以支持一段时间,而在那个时间内,他那两个团凭着自行车的机动力以及无线电的通信能力。完全可以及时的赶来增援,到时候就来个内外开,一举在淮安城下歼灭僧格林沁这个大兵团。
说白了,王三武是希望尽早跟清军打一仗。然后通过战功来减弱即将到来的内部惩罚,毕竟目前这个局面,基本上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与王三武对峙的清军总帅僧格林沁虽然看起来有些自傲,但他的确不是傻子。而且跟之前大家猜测的不同,他根本就不是个匆忙开战的莽撞之辈,反倒是一个谨慎过头的人。
僧格林沁率军来到淮安后。对外宣称围点打援,然后堂而皇之的在淮安城外安营扎寨,同时呢,他一边跟京城催要粮饷,一边不断的调集各地兵马来援,就是不主动攻击淮安城。
之所以这么谨慎,倒不是僧格林沁真的多厉害,看出王三武的示敌以弱的企图,实际上是他怕了。
要知道,僧格林沁之前可是指挥部队跟洋人对战过的,对洋人的洋枪洋炮可谓是记忆深刻。
就比如说给僧格林沁莫大威望的大沽口保卫战,看似清军赢了,但实际上清军损失远远大过洋人,无论是洋人凶猛的炮火,还是狠毒的洋枪,都给了僧格林沁很大的触动。
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僧格林沁不认为攻城战中他能占到什么便宜,他最主要的依靠与杀手锏,就是他的骑兵部队,也就是说他认为面对洋枪化的精武军,要想取胜,就必须用骑兵在野战中歼灭,而不能傻乎乎的攻打城防,跟他们硬拼。
从某种角度说,他这就属于战略藐视,战术重视的典范。
更何况,这是他对精武军的第一战,也是皇帝密切注视的一场战役,所以这场战斗他只能赢,不能输,这样的压力之下,让他只能求稳,不能求急。
在僧格林沁看来,他现在是主攻方,掌握着主动权,所以什么时候打,在哪儿打,怎么打,都是他说了算。
他就是想跟对方比耐心,就是要围点打援,就是要用骑兵为主,用大规模的骑兵冲锋,在野战中歼灭对方有生力量,所以他等得起,也必须等。
这跟另外一个时空历史上,他被动的对阵英法联军,搞的那个八里桥之战的情况完全不同。
就是怀着围点打援,野战歼敌的心思,僧格林沁来到淮安后一直安安心心的在营寨中驻扎,同时不断的催运粮草,调集兵马,摆出一副稳坐中军,我等得起的态势,跟淮安城的精武军玩对峙。
到大战爆发之前,僧格林沁手下直属的兵团已经有超过三十万兵马,其中战兵超过十万,骑兵过两万,联营二十里,是真真正正的战略级兵团,综合实力比当初的江南大营强的多。
应当说,在淮安对峙的时候,双方都有自己的企图,也都没有犯下大错,但等的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
精武军因为有无线电通信系统,哪怕是分兵各地,也可以很好的明白对方的企图,能够很方便的上情下达。而精武军是个完全集权化的纪律组织,只听李永吉一个人的,李永吉一旦完全信任王三武,那整个精武军都会安心听命。
而且精武军的部队看似分兵各处,但实际上主力部队已经实现了自行车化,后勤部队也实现了骡马化,再加上有英法美等国的洋人船队帮忙运输,机动力超强,所以一旦有事,可以很方便的进行增援。因此精武军才能够一直安心的等待战机,并依照王三武的计划行事。
反观清军,僧格林沁虽然威望比较高,但他手下的部队其实五八门,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编制,既有京营的八旗部队跟绿营部队,也有河北山东等地的绿营兵,甚至还有很多团练兵,指挥方面跟精武军完全不能相比。
当然最重要的是,僧格林沁等得起。但皇帝等不起了。
前文说过,咸丰皇帝此时还没受过太大挫折,他还对自己的实力认识不足,依然觉得我大清还很强大,还有天命护身,所以当初在处理漕银问题还有剪辫子问题的时候,就有些操之过急,匆匆忙忙的就把精武军打成叛逆,并草率的命令僧格林沁率兵围剿。
虽说按照精武军的发展趋势。咸丰皇帝统治的大清朝不管是缓还是急,早晚都要失败,但如果缓一缓,未尝没有通融的机会。或者至少能把失败的时机往后推一下。
可咸丰皇帝的急性子,把这层遮羞布过早的揭开了,既让精武军略显忙乱,但清军自己也一样措手不及。
当僧格林沁率兵打到淮安城下的时候。咸丰皇帝很是兴奋了一把,正期待这个新出的满清第一巴图鲁在淮安城下大战精武军呢,谁知道僧格林沁却只是安营扎寨。要玩什么围点打援。
好吧,你要玩围点打援就玩吧,毕竟他说的也有道理,精武军火器凶猛,攻城损失太大,而用骑兵野战,属于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可是,你这一等也等的时间太长了吧,而且你也胆子太小了,不断的催兵催粮,现在都有三十多万大军了,可还是畏缩不前,这像什么话?
要知道,三十万大军每日的消耗可不是个小数目,何况里面还有两万多骑兵,别的不算,光这人吃马嚼的,北方普通一两个省的财政都负担不起,咸丰也是拼了老命,才供应了这三十万大军的日常消耗,而这在断绝了江南漕银的情况下,就尤其显得难受。
正因为有些承受不住后勤压力,再加上咸丰觉得三十万大军完全可以一边攻城一边围点打援,不用这么小心,且天气也合适,正是秋高气爽,所以开始直接下令,让僧格林沁立刻攻城!
僧格林沁呢,本意是再等一等,不过看到皇帝急了,觉得不打一打也的确说不过去,再加上他也觉得自己兵力雄厚,攻一下城,能够让对方紧张紧张,说不定就派兵来援,到时候自己正好围点打援,来个野战歼敌。
同时呢,清军在这呆了这么长时间,却一直窝着不出战,也有些憋气,也渴望打一场战斗出出闷气,正所谓是求战心切。
就这样,在清军上下一心皆渴望一战的情况下,庞大而臃肿的清军终于动了,开始对淮安城发动了一次猛烈的攻城战。
实际上,僧格林沁虽然发动了攻城战,但他一开始并不想打的太狠,只想保持一种攻城的态势,给对方一个持久的压力,然后迫使对方求援,再调集兵马打击对方的援兵。
但僧格林沁过去从来没有过统领大军的经验,他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所以对自己部下的控制力很弱,而以清军目前这种号令不一,兵源不同的混乱情况下,不动还好,一旦动了,或者说攻击命令一旦下达,那就好放不好收,很难控制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清军的攻城行动实际上是各部自行其是,而清军各部有的勇悍,有的懦弱,有的想保存实力,有的则想用人头收获战功,这也导致整个攻击行动从发起的一开始就超出了僧格林沁的预估,把一场试探性的压迫性进攻,打成了一场大规模的惨烈攻城战!
这不但是僧格林沁没想到的事情,也是王三武没料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