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392章 鄱阳湖边的伏击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正德十四年七月十七,王守仁率军十八万,号称三十万兵临南昌。
    自古打仗报人数都是吹牛不上税。王守仁没号称八十万大军已经算诚实了。
    当日夜,王守仁准备攻城。攻城前他将自己手下的六大悍将——六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叫到了自己面前,下了一道严令。
    “客家兵为前锋。一鼓令,附城。二鼓令,登城。三鼓未登城,杀兵。四鼓未登城,杀将。”
    一众客家兵个个赤红着双眼,准备打一场恶仗。
    要知道,南昌既是古城又是重镇。城坚墙厚。若留守南昌的叛军负嵎顽抗,客家兵作为攻城前锋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后所谓的“恶仗”开始了。
    子夜时分,三千客家兵借着夜色的掩护来到了城下。第一通军鼓响起,众人开始附城,将云梯靠在城墙上往上爬。
    按照王守仁的预测,城墙上的叛军会扔下石块、射下弓箭火铳、倒下臭烘烘的金汁。第一批附城的勇士必将伤亡惨重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城墙上根本没有抵抗!
    王守仁心中咯噔一下:不妙!莫不是叛军使的空城计?怎么可能如此顺利?
    王守仁想多了。顺利的原因是,守城的叛军跑了!
    王守仁在赣、闽两地有着多年剿匪经验。他见过战力低下的敌人,却从未见过战力低到令人发指的敌人。
    战鼓一响,守城的叛军发现无数人黑压压的附城。他们直接扔了刀枪,下了城墙跑入城中四处躲藏。
    不及两刻,客家兵打开了南昌城的大门。
    王守仁跟六位手下骑着高头大马,气宇轩昂的进了宁王的老巢。
    王守仁进城后,最担心的不是城内有叛军负隅顽抗。他最担心的是自己招募的那群盗匪。
    于是他下了严令:“杀百姓者,如杀我父母,立斩;淫女子者如淫我妻女,立斩;抢劫财货者如掠我家产,立斩。”
    军令一下,平叛军中的盗匪们开始开动脑筋。啊,老百姓家不许抢。可这军令没说不让我们抢叛军啊!
    叛军的老巢在哪儿?城中宁王府。宁王府里一定有无数奇珍异宝、美女熟妇。
    我们抢宁王府的东西,你王巡抚总没话说了吧?
    黎明时分,盗匪们冲入宁王府,将宁王府抢了个干干净净。宁王府中留守的那些妃嫔、侍女也遭了殃。
    完事儿盗匪们放了一把火,把宁王府烧了个一干二净。
    王守仁治军严明。盗匪们耍这种小聪明他怎能容忍?他一气杀了十几个领头的盗匪小头目。
    严明军纪之后,他开始了等待,等待宁王一方的消息。
    果然,宁王听闻月定眼子被王守仁捅了,立即率领主力回师。
    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此刻平叛军该加固城防,以逸待劳,等叛军来攻。
    然而王守仁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大军西行,与宁王主力决战。
    两股大军最终在鄱阳湖相遇。
    鄱阳湖见证过大明王朝的崛起。当年正是在这里,朱元璋的大军击败了陈友谅主力,一举奠定了江南霸主的地位。
    正德十四年七月二十二。两军在鄱阳湖边陷入对峙。
    王守仁和宁王都没有在鄱阳湖上进行水师决战的意图。无他,双方都没水师。
    他们不约而同的准备在岸边以陆战赢得胜利。
    七月二十三深夜。王守仁决定出击!
    他派出了吉安知府伍文定作为奇兵,夜袭宁王大营。平叛军中战力最强的三千客家兵,全部交给了伍文定。
    伍文定一旦失败,则平叛军会精锐尽损。
    伍文定趁着夜色带兵摸向宁王的大营。行至半途,却迎面撞上了宁王叛军,叛军人数足有三万。
    原来,宁王也计划今夜派主力突袭王守仁的大营。
    三千vs三万,优势不在我。
    伍文定尽显临危不乱的悍将本色。他振臂一挥,登高一呼:“弟兄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哇!还愣着干什么,逃命哇!”三千客家军开始疯狂逃窜。
    宁王傻眼了:“都说王守仁是什么书生战神,大明陈庆之。怎么他手下的军队像是一盘散沙,一触即溃?”
    片刻后,宁王大喜过望:“出击!追剿残敌!”
    伍文定是个狠人。他率客家军临阵脱逃自然是有原因的。
    并不是临阵脱逃,而是诱敌深入。
    战前,王守仁制订了周密的方案。
    二十三深夜,宁王有可能按兵不动,也有可能主动派兵夜袭明军大营。
    若是前者,就让伍文定带着客家兵干他一家伙,搅乱宁王本营。平叛军主力将会跟上,一鼓作气与之决战。
    若是后者,就让伍文定诈败,诱敌深入。王守仁已将其余各部设成了口袋阵。
    而扎口袋的人,是另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瑞州通判胡尧元。
    宁王追着追着,发现了异常。
    原本疯狂逃窜的几千明军,怎么突然结成战阵,杀了个回马枪?
    突然间,狗头军师李士实朝着宁王惊呼:“陛下,可不得了啦!夭寿啦!我们的南、北两侧出现了大批明军!”
    宁王给了李士实一马鞭:“不要大呼小叫,动摇军心!”
    既然中了埋伏,自然要撤。宁王下令:“全军后”
    撤字还没说出口,他的手下大将凌十一惊呼:“陛下!我们后方出现一支明军!人数不详!”
    那支人数不详的明军,正是胡尧元率领的五百敢死师。没错,只有五百。
    这帮人冲入叛军阵中,左突右冲。叛军乱作一团。
    南北两方,临江知府戴得儒和袁州知府徐琏率领大军如两把铁钳一般,作势要扼住宁王的咽喉。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正如王守仁之前私下对六大悍将们说的那样,他招募来的盗匪也好,民壮也罢,只能起到摇旗呐喊的作用。真遇上恶仗,没几个人冲上去拼命。
    果然如此!
    戴德孺和徐琏下了八道军令,让南、北两军夹击宁王叛军,手下将士们却无人听令。
    黑灯瞎火的,谁知道是明军优势还是叛军优势?
    俺们这些人追随王巡抚,是为了当官发财的。至于拼死亡命嘛谁爱上谁上。
    戴德孺和徐琏气得鼻子都快歪了。奈何就是指挥不动手下的盗匪、民壮。
    真正在战场上发力的,只有伍文定的三千客家兵和胡尧元的五百精兵。
    宁王手下的盗匪们也不白给!逃起命来一个顶俩!几万人撒开脚丫子狂奔。
    本来宁王还命闽二十四带兵掩护主力撤退。没想到闽二十四竟跑到了所有人前头。
    宁王声嘶力竭的高喊:“弟兄们,顶住!给孤顶住!算了不顶了,撤!撤!”
    这场蹩脚的伏击战,以宁王主力成功撤退而告终。
    但平叛军绝非没有收获。
    翌日清晨,阳光洒在鄱阳湖上,也洒在叛军们的尸体上。
    是役,明军歼灭宁王叛军两千人。己方仅损失五十人。
    王守仁其实已经料到,这场伏击战很难全歼宁王主力。他追求的不是全歼,而是首胜!一个能够激励盗匪兵、民壮们的首胜!(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