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253.第252章 信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苗顺走在众人中间,听着大家的议论,心中也是格外忐忑。
    他下意识相信谢大娘子,但这些年没少被东家打压,大家的担忧也没错,苗娘子不就被谢家利用?
    人心隔肚皮,谁也不知道日后会如何。
    他带着这群人走出谢家瓷窑,万一真的被利用,以后不知要如何面对他们。
    “顺子哥,杨家里面好似有不少人。”
    旁边的苗冬指了指不远处的马匹。
    苗顺一直陷入思量中,没有注意到这些。
    “这马可是走了一段的路。”
    马蹄上满是泥水,还有几个小厮打扮的人,被杨家人领着进门歇息。
    “还真是,还有其他人来杨家啊!”
    不知道这些与他们有没有关系。
    前面的人渐渐放慢了脚步,让苗顺先走过去。
    谢大娘子不在大名府,谢家的窑口又出了事,人心惶惶之时,都是苗顺几个稳住众人,苗顺也就成了领头的工匠。
    苗顺正想要探听一下情形,就看到有人迎过来,正是程琦和杨小山。
    谢大娘子和谢子绍不在的时候,就是程琦和杨小山私底下与苗顺见面。
    “杨管事、程管事。”
    苗顺就要行礼,却被杨小山扶了一把:“顺子哥这是做什么?怎么到了杨家,就不认识我们了?”
    苗顺讪讪一笑,从前他还在谢家做事,现在要来杨家,自然就不同了,以后都要听杨小山他们吩咐。
    程琦也道:“大家都是一样的,一会儿你就知晓了。”
    苗顺道:“七爷也在?”
    “在,大娘子,七爷都在里面,”程琦带着苗顺向里面走,“今日大家有不少事要做,咱们一点点的来。”
    苗顺不禁有些糊涂,不是直接见谢大娘子和谢七爷吗?这么一想,他心中就更没底了。不过还没等他再问出口,就听到程琦道:“大家先去账房领银钱,这段时间谢家瓷窑没发下来的工钱,今日都给大家结清。”
    苗顺怔在那里:“谢家没发的工钱?谢大娘子要给我们?”
    杨小山笑着道:“还记得大娘子当时是如何说的?雇工每日至少一百文钱,若是谢家做不到,就来寻大娘子,这话不是随便说说。”
    “当然,工匠的银钱不是一百文,谢家当时如何与你们定的,我们就如何发。”
    似苗顺这样的把桩师傅,每日工钱至少三百文,其他工匠一百五十文到二百文不等。
    苗顺看着账房地上摆着的一箱箱铜钱,不禁抿了抿嘴唇。
    苗顺道:“可这些日子我们什么都没做。”
    “但是大娘子有言在先,我们就得这样去做,”杨小山拍了拍苗顺的肩膀,“大娘子说了,做买卖要有信义。”
    杨小山努力回忆着那句话到底是咋说的,其实杨钦已经教过他很多遍,他自以为很熟了,用的时候,难免还要回想。
    “以义制利,义利兼顾……”
    后面他实在想不起来了,杨小山只好放弃:“反正你拿就是了。”
    杨小山说完,杨家人已经安排工匠们陆续进入账房。
    看着大家真正领到了银钱,苗顺提起的心才算放下一些。
    “拿了之后,我们是不是就该走了?以后陶窑都用不上我们了。”
    有人问了账房。
    苗顺立即看向杨小山。
    “自然不是,”杨小山道,“城中泥炉都不够用,明日大家还得回去烧窑,有的是事要做呢,只不过……咱们做事的规矩与谢家不同,一会儿大家就清楚了。”
    听到有活儿做,众人脸上都露出欣喜的神情,还没到春耕的时候,总不能回去闲着,闲一日就少一日的银钱。
    “领完银钱的工匠,去旁边的屋子。”程琦向前指了指。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那边要做些什么。
    苗顺匆匆拿了工钱,带着人走过去,只见里面有几个杨氏族人,桌子上摆着纸笔,看模样是要写些什么。
    苗顺先开口问道:“这是……”
    “大家将自己擅长做什么,做了多久,如实告知。”
    魏老、耿老、姚老几位老师傅走进屋,三人向大家点点头,然后魏老师傅道:“咱们都是手艺人,都会什么自己还不清楚?”
    “写好了,东家也好安排活计对不对?”
    “那谢家,为了讨巧做泥炉,到处寻工匠,那是工匠多就能做得好的?”
    “人也不是这么用的。”
    “擅长烧瓷的,不能让他去烧陶。”
    听得这话,苗顺心中一动,他看向魏老:“师傅,杨家的瓷窑还需要人手?”
    耿老师傅捋了捋胡须:“那是自然,你没听说杨家又烧出新的瓷器了吗?”
    这个苗顺等人自然听说了。
    不过……
    “那是杨家瓷窑,自然要用他们的人,我们……”
    耿老看着苗顺等人,目光中都是在嫌弃他们那没见过世面。
    “礠州两个大窑,七个小窑,还有一个偌大的瓷石矿,是杨氏一族能做完的?”
    众人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耿老十分满意,其实他刚听到的时候,也差不多是这般。他怎么也没想到谢大娘子在礠州买下了那么多瓷窑。
    “不要说七个小窑,能将两个大窑撑起来,就要多少人手?”若是有人突然弄出这么多瓷窑,必然要为人手发愁,现在谢家倒了,谢大娘子刚好接下这些人。
    苗顺的家就在礠州,他自然想要回去,于是急切地道:“怎么才能去礠州窑?”
    耿老道:“那我怎么知晓?”
    苗顺不由地有些失望。
    “那得问你们自己,”耿老看向等着书写的杨氏族人,“擅长做什么,烧制过什么?对哪些熟悉,之后想要去哪里,是学徒还是能继续做工匠,每日想要多少工钱。”
    “兴许你们不愿意去陶窑,也不想前往礠州呢。”
    这话让众人更加惊讶。
    “还有别处可去?”
    一直没说话的姚老接口道:“泥炉又不是只在大名府烧,将来还会有其他地方开陶窑,若是你们做得好,兴许会被请去新陶窑作大匠。”
    “将来在这工匠册子上有了名声,你们不愿意留在谢大娘子这里,要去别处也不一定。”
    “还,”苗顺道,“还能这样?”
    从来都是东家挑他们,若是做不好拳打脚踢,不给工钱,这种事也是寻常,怎么还能让他们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