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190.第190章 天可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90章 天可汗
    杨坚无法理解主播所说的后世农业税政策,他完全想象不出来。
    不仅不收取农业税,甚至还要补贴农民种地。
    这在他看来,多少有些天方夜谭。
    唯一的解释,就是后世的商业非常发达,才能用商业税负担广大农民的种地补贴。
    他为了促进大隋朝工商业的发展,全面取消了商业税。
    可后世的做法让他疑惑,难道商业税的前景真的这么好吗?
    这一刻,他不禁有些怦然心动,或许可以重视一下商业税。
    他之所以下令取消商业税,只是想着商业税也没有多少钱,完全看不上那点蚊子肉。
    所以他索性取消商业税,正好也可以促进一下商业的发展。
    但现在,有了后世的对比,他觉得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商业税。
    说不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商业税也能成为朝廷财政主要的来源之一。
    不过现在还不是机会,还需要等几年,看看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再做决定。
    “杨坚除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也做出了重大变革,那就是改革府兵制。”
    “以往的府兵制度,府兵为独立的军户,家属随军营住于军坊,不同于一般民户。”
    “杨坚改革府兵制,把军人及其家属的军户转为民户,军人及其家属需按照均田法令受田地。”
    “军人和平时期府兵耕地种田,并在将军领导下进行日常训练。”
    “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
    “兵民合一是府兵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藏兵于民既节省国家的军费开支,又可以预防府兵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很多朝代施行的就是府兵制,因此大家对于府兵制格外熟悉。
    有人对府兵制倍加推崇,但也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出了府兵制的一些缺陷。
    李世民:府兵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建立一支稳定的军队,其次就是有严格的选拔制度,确保军队的士兵都是经过严格训练和考核的精锐之师。
    在府兵制下,每个州县都设有一个府,确保每个州县的军队都是相对稳定的。
    可以在大唐需要的时候迅速调集起来,为大唐的安危和稳定做出贡献。
    王安石:府兵制优点虽好,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
    每个州县的军队都需要征召一定数量的男子入伍,这些男子往往是从本地的百姓中招募而来。
    也正因为这种招募方式,往往会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和影响。
    “杨坚在民族政策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对威胁较大的突厥采取离强合弱、恩威并用的民族政策,对西域采用以和为主的民族政策,对东北异族、长江诸族和关中以北的异族采取以德服人的怀柔政策。”
    “杨坚北击突厥,打击了游牧帝国的嚣张,同时稳定了东亚局势,为隋朝发展乃至后世安稳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
    “经过杨坚采取的挑拨离间及军事打击,突厥分裂成两部,dtz和西突厥。”
    “dtz可汗称臣归附,给杨坚上尊号‘圣人可汗’,意指圣贤的君主。”
    “杨坚即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义上的君主,是中华天子兼异族国君的首例。”
    “杨坚施行的民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民族压迫的性质,但这种消极性在封建特权的背景下是难以避免的。”
    “整体上杨坚的民族政策还是有利于隋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刘彻:居然能兼任异族的首领,这个杨坚在军事上的成就还真不容小觑,什么时候朕也能兼任匈奴的大单于就好了。
    杨坚在军事方面的功绩,看得他眼馋不已。
    他们大汉和匈奴打了几十年,从大汉建国就在打了,一直打到现在。
    要是他可以收服匈奴,也弄个大单于当当,光是想一想就扬眉吐气。
    不过他也知道难度很大,打败匈奴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彻底收服匈奴就更难了。
    杨坚的可汗称号,极大的刺激了宋朝的各个帝王,让他们心生羡慕。
    就连普通老百姓也是无比心酸,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种憋屈无以言表。
    隋文帝可以打得异族俯首称臣,甚至甘愿让隋文帝成为他们突厥的可汗首领。
    可他们大宋的皇帝……
    一想到大宋为了和平,每年屈辱的献给异族那么多岁币,他们身为大宋子民内心很憋屈。
    “杨坚在文化方面同样做出了不少贡献,比如最重要的复汉策略。”
    “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曾经一度热衷于鲜卑化与胡化。”
    “杨坚之父杨忠因辅助宇文泰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马上开始推行汉化。”
    “由于几百年来的混战,春秋、汉代的文化典籍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
    “杨坚下旨全国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可以说杨坚对汉文化的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刘彻:隋文帝在复汉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朕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大汉威名,决不能断了传承。
    他辛辛苦苦打异族,就是为了打出一片尊严,让后人不再遭受异族欺辱。
    可听到北周北齐的贵族阶层居然放弃汉人的身份,热衷学习异族的东西,他就气不打一处来。
    不过好在隋文帝及时阻止了这一切,让汉人文化得以延续,不至于断绝传承。
    各朝的读书人对隋文帝能够延续汉文化非常赞赏,可谓是由衷的钦佩。
    尤其是隋文帝全国求书,极力传承汉家文化典籍,这一点得到各朝读书人一致认可。
    文化典籍是一个民族延续的根基,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旦没有典籍,整个文化也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身为一个读书人,理应对隋文帝表达感激。
    “杨坚在文化方面的贡献还在于复兴佛教,极大的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发展。”
    “隋朝建立之初,杨坚便开始了包括度僧、建寺、造像、写经等一系列大规模复兴佛教的措施。”
    “杨坚全面复兴佛教,既出于个人信仰,又有社会历史原因。”
    “周武帝用行政手段强行压制佛教的作法,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广大信徒的不满,往往会引发信教者更为强烈的宗教感情。”
    “杨坚普诏天下,全面支持和复兴佛教,招唤流民归土耕垦,对于隋王朝赢得民心、巩固统治都是非常有利的。”
    “隋朝佛教在杨坚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使得民间佛教极为兴盛,佛教文化艺术大力发展,并将佛教文化推向周边邻国。”
    玄奘:大唐的佛教之所以这么兴盛,多亏了隋文帝打下的坚实基础,否则也不会有贫僧今日的西行。
    正在去西天路上的玄奘对此感触最深,从隋朝开始,一直到现如今的大唐。
    佛教在民间的发展势头一直高歌猛进,到了现在已经极为繁荣。
    佛教文化发展这么好,除了自身努力外,也离不开当初隋文帝的大力支持。
    也正是因为有了隋文帝不遗余力的支持,天下老百姓才会拥护佛教,让佛教文化兴盛。
    他已经打定主意,等他西行取经回来,除了推动佛教文化在大唐的发展,也要大力促进佛教文化向周边国家传播,好让佛祖的佛光照耀周边国家的天下众生。
    朱元璋:隋文帝身为一代帝王,却大力发展佛教,让佛教的影响力做大,这一点极为不智。
    他了解过杨坚的一些过往,知道杨坚年轻的时候有在寺庙当过和尚。
    可能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杨坚改朝换代之后,才会以举国之力发展佛教,使得民间佛教极为昌盛。
    他是非常不认同的,一个皇帝推动佛教大发展,在他看来,这就是把皇权分给那些和尚。
    他在起兵之前也当过和尚,可他也没想着当了皇帝之后就大力发展佛教。
    佛教影响力大了,这对王朝统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再说了,老百姓都跑去拜佛求经,都想着当和尚,那就没有人从事生产了。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都不是杨坚最大的功绩。”
    “后世很多人认为杨坚有资格成为千古一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坚开创了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
    “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是官吏选拔的标准,选拔官吏多看重门第出身。”
    “杨坚认为九品中正制积弊很深,于是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将科举考试成绩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
    “在科举制度下,选拔官吏比较重才学而不重门第。”
    “为庶民中的知识分子参与朝政提供了较为公平的途径,也同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虽然隋朝的科举制度处于草创和未完善的阶段,并没有彻底改变豪强世族把持各级政权的状况。”
    “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从隋朝开始为之一变,从隋唐至清末,科举制度维持了1300年之久,对历代封建统治的影响都很大。”
    张居正:科举制度确实称得上是隋文帝最大的功绩,甚至比他开创隋朝的功绩还要大。我能够成为如今的大明首辅,也要多亏了隋文帝开创的科举考试。
    他身为读书人,自然明白科举制度的重要性。
    不仅是他,全天下的每一个读书人都要感激隋文帝。
    正因为有了科举考试,天下的读书人才有了考取功名的机会。
    科举制度到了大明朝已有千年时间,深刻影响了历朝历代,不知道多少名臣都是因为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
    相比于隋文帝建立的隋朝,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影响力更大,历史功绩也同样如此。
    虽说隋文帝的科举制度还非常简陋,并不能和大明比较成熟的科举制度相比。
    但即便再怎么不完善,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是毋庸置疑的。
    仅仅从科举制度来说,隋文帝还是够得上千古一帝的门槛。
    隋唐之后朝代的读书人,不管对隋文帝的评价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不能否认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的功绩。
    绝大多数的读书人,家境平平,就指望着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所以不管是从隋文帝的历史功绩,还是从他们读书人自身利益出发,隋文帝值得他们的敬重。
    对于隋唐之前的朝代,无数老百姓羡慕不已,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朝代可以有科举考试。
    尤其是对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来说,他们需要科举考试来实现心中的理想抱负。
    他们所处的时代,当朝者选拔官吏是以举荐的方式进行,并不是更加公平公正的科举考试。
    举荐方式虽然在招揽人才方面不拘一格,也没有出身背景方面的限制。
    但一个人才能否被发现,完全取决于全国各地拥有举荐权的长官。
    而这些长官往往和当地的士族勾结,举荐的名额完全被官宦子弟占据,根本就没有他们普通读书人的份。
    但隋唐之后实行的科举制度是经过定期的科目考试,根据成绩的优劣来选取人才,选拔官吏,是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
    科举考试为他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开辟了一个平等竞争、向上流动的官场通道。
    他们希望皇帝陛下可以采用科举制度,为他们这些普通人提供一个报效朝廷的机会。
    在公平公正的科举考试中,他们要是还输给了那些官宦子弟。
    那他们无话可说,输得心服口服。
    但目前的现状并不能让他们甘心,那些纨绔子弟仗着家里的权势牢牢把持着官场,丝毫不给他们普通人机会,如何能让他们心悦诚服。
    不过这些读书人不知道的是,他们朝代的皇帝已经在着手准备此事了。
    相信要不了多久,属于他们朝代的科举考试就会颁布天下。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