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没TT太惨了!
第361章 没tt太惨了!
承辉帝觉得贾琏也确实挺不容易的,原因是他的个人喜好太特别了,谁中了进士还会一头扎进这种地方呢?
当官做老爷,白天上班,晚上喝酒作乐,倚红偎翠的不爽么?
要说贾琏没喜好也不对,他不是包了两个昆曲的角么?还是孪生的,这喜好也挺大众的,两张一样的脸,啧啧啧!
觉得私下腹诽臣子不好,承辉帝悄悄的离开,没去惊动贾琏等人,选择站在外面等着,让内侍去叫贾琏出来。
上一次贾琏对李老二的评价非常客观,承辉帝很满意。李元的事情臣子们也没少上奏弹劾,说好话的一个没有。即便是想说好话的,在那么多人的口水面前,也会选择明哲保身的。贾琏属于那种【与我何干】的类型,当面问他也能说【实话】,这就很好嘛,知道端谁的饭碗。
二子争储的格局,如今基本形成了。从声势上看,老二的优势不小,相比之下,老三更习惯埋头做事。
尽管如此,宗人府一些年轻人主动的向李亨靠拢,通政司、兵部的一些官员,也开始有倾向了。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事情,说他不想那是屁话,很多时候当一群人的利益在某个人的身上集中具现时,你最好随波逐流,不然肯定第一个被淹死。
至于之后能不能把这股力量掌控好为己所用,那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陛下,微臣来迟,有罪!”贾琏丢下工匠们匆匆而来,承辉帝无所谓的摆摆手:“朕一时兴起,卿何罪之有?”
说着承辉帝往外走,贾琏赶紧跟上,一行人进了一家酒楼,裘世安先到一步,领路在前。
承辉帝有心坐在窗子前,却被裘世安以安全为名义劝阻,去了事先安排好的包厢。
皇帝先落座,贾琏坐对面,裘世安一旁伺候,其他人连进来的资格都没有。
“这茶不错,宫里喝的也不过如此了。”放下茶杯的承辉帝一句话给裘世安说的满头是汗。
贾琏不动声色的接过话,为裘世安缓颊:“州县官员自然想把最好的茶叶上贡,当地茶商肯定不能答应。最好的茶拿来卖钱,还冠以贡茶的美名,少次一点的进贡。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即便州县官员有心盯着不放,下面的人也有的是办法做手脚。”
承辉帝听了稍稍沉默后,吐出一口浊气道:“乡愿乃国贼也!”
贾琏笑道:“您不必动怒,以官话为例,前明太祖要求官员一定要会官话,结果呢?不了了之,是个人还是以家乡方言为荣,看似这叫不忘本。实则依旧是门户之计,未脱六朝桎梏吗,此人之性也!”
官话,可以理解为普通话,人与人之间鸡同鸭讲,只能用纸笔交流,太耽误效率了。所以才要推广普通话。
(ps:有几年时间待在温州,四十以下的年轻人还好,稍微年龄大一点的人,好多不会普通话,还特么的有不识字的。)
说起官话,承辉帝也有话说:“本朝太祖也强调推广官话,每年吏部还有针对新官员的官话考核,如今也流于形式。”
“凡事一旦有利可图,总有为了利益走形式的一天。”贾琏知道这个事情,不就是吏部组织考试,多交一点杂费可以安排人代考么。
贾琏还开个普法学习班收钱呢!
“然也,有利可图,贾卿研发新火铳,所图何也?”承辉帝的问题来的很突然,好在贾琏没啥可坏心思,应对的很自然。
“事关军队战斗力,不敢怠慢。其次是个人喜欢,做好了颇有成就感,算是微臣一点私心。”
个人喜欢这理由很强大,承辉帝真挑不出大毛病。史书里的皇帝,有喜欢民间卖艺的人妇,弄回宫里当皇后的;还有的皇帝男的女的长的好看都喜欢,身边弄不少俊男,后宫有不少美女的;还有喜欢做木匠的,不一而足。
人呢,有点爱好很正常,做皇帝的怎么会在意臣子的一点个人喜好呢?只要不是喜好九五之尊的位子就行。
“说说提高战斗力!”承辉帝还是能听出重点的,从川西的战报看,前装的线膛火铳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是那个地形很适合,藏起来等敌人出现,一百步一枪撂倒的成功率极高。官军有二百火铳手击退数千反贼的案例,尤其是坚守硬寨的时候,贼军【火铳之下,弃尸无数】的字眼经常在战报中出现,说的就是新式火铳。
广泛装备的火绳枪不是不能用,战报里也提到了对比效果,杀敌效率要低很多。
大周军队的火器装备不算火炮,很多军队装备人数过半了。火器在对付地方性的叛军时,太好用了,官军怎么会不用呢?
(ps:李翰祥的《火烧圆明园》,里头的八里桥之战,看着挺悲壮的。其实是表现手法,真实战场相去甚远。僧格林沁的骑兵其实是被英法联军火炮和康格列夫火箭大量杀伤,清军打仗也不是那么无脑冲锋。)
贾琏深知当下承辉帝最在意的就是川西叛乱,中原王朝在一些边缘地区实行羁縻统制,在朝廷看来是开恩的事情。毕竟你那破地方能有啥好东西值得惦记的?只要上表称臣了,给你一个贸易的机会,土司往往是主要的受益人。改土归流更是给你一个脱离蛮夷身份的机会。
大小金川的起因是改土归流,即便下面官员执行的不好,做土司的也应该利用手里的上奏权利,找皇帝告状,而不是起兵造反。大小金川当地是没啥值得惦记的东西,但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乃是西南连接高原的重要交通枢纽。
对于历朝历代而言,高原的重要性如何,古人翻一翻新旧两个版本的《唐书》就知道了,现代人对于高原重要性的理解更简单,问问三哥就行。
就这还是国家安全战略层面的,就地方经济而言,那是一条商道,土司作乱给商道中间截断了。打不过就算了,比如奥斯曼土耳其,欧洲人有几百年实在是打不过,只好大航海另外找一条路。放在眼下嘛,商路两头都不答应,都得弄死你。
贾琏从袖口里摸出一张草图,摊开道:“陛下请看,此微臣构想也。”
承辉帝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自然是一眼就看懂了后装枪的巨大优势。
“嗯,真能做到,射速能提升很多,士卒的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
“陛下圣明,洞见万里!”贾琏真心实意的拍马屁,别的皇帝不知道,眼前这个皇帝真不错,难怪贾家那帮虫豸干不过人家。
“贾卿过了,一眼可见的东西!”承辉帝有点不好意思的摇摇头。
“陛下有从戎的经历,故一眼可见。”贾琏说了一句看似没啥意思的话,好像说明白了,又好像没说明白。
承辉帝沉吟片刻,眼见裘世安等着上菜呢,示意先上菜吃饭,吃完再论。
这一桌子的菜,从做菜到上菜都是内侍眼皮下完成的,即便是原材料也是裘世安提前买好的。这已经是裘世安能做到的最大程度的安保了。
有没有人敢于行刺皇帝不知道,但皇帝肯定不愿意冒险的,能避免的一定要避免。被枪手在二百米范围内开枪的事情,放哪个国家都是特别荒唐的事情。明明靠堆人就能解决的问题,世界霸主却不断涌现类似的案例,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能吃上刚出锅的热菜,承辉帝心情很不错,招呼贾琏赶紧吃,也不提喝酒的话。
速战速决,撤掉菜碟,端上茶杯后,承辉帝才开口:“贾卿要养活近万人,可不容易啊,还能撑下去么?”
贾琏呵呵一笑:“多谢陛下关爱,算上家属也不过八千出头,没有过万之说。再者微臣也是无利不起早的性子,亏本的买卖自然是不会做的。微臣斗胆狂言,工匠在工部的手里,朝廷的钱养着,多半还是给人做私活。在微臣手里,个人把钱挣了,工匠也能过好一点,朝廷还能收税,有富余微臣还能给内帑做点贡献。”
知道内情的承辉帝笑着点了点贾琏:“工匠在贾卿的手里岂止过的好一点,是好很多,有的还做官了。”
贾琏笑了笑没接话,承辉帝坦诚道:“宫里的暖炕种菜,年底也要弄几亩地出来。其他的放开去做,朕来撑腰。”
贾琏赶紧表态:“陛下放心,只要不是太过分的事情,微臣也愿意分润利益。”
承辉帝笑了笑没说话,涉及到巨大的利益时,言不由衷的话听听就好,贾琏要没点私心,做皇帝的能放心?
正在此时,裘世安突然开门进来,急匆匆的上前低语:“西山那边有紧急消息,圣人尽快回宫。”
承辉帝腾的站起来,冲贾琏点头后,大步流星的出去了,看着真的着急。
西山何事?只能是太上皇那边的事情了。贾琏心里判断应该如此。
下午贾琏回研发司继续开会,工匠们纷纷表示有各种困难,但一定尽力。
贾琏也没强求,毕竟这年月的科技水平摆在那的。只要不是九漏鱼就知道,炼铁和炼钢不是一回事,不然就没轧钢厂啥事情了。
这年月的炼钢水平如何,没有亲眼目睹的贾琏也没抱太大的希望。只能给与资金上的帮助,其他的文科僧太难了。
嗯,相信人民智慧吧!
刚开完会,工匠们散去没一会,一个报童急匆匆的进来,通报了发现的一个现象,皇帝带着不少人出西直门了。
得,贾琏赶紧去找相关资料,看看国丧的相关规定,免得被人抓了生活上的小辫子。
晚上下班前,贾琏看完了找到的资料,顿时轻松不少。
大周太祖还是很仁慈的,对于丧礼方面没太苛刻,反而有明确的旨意,人在的时候不好好孝顺,人死了过分折腾活人给谁看呢?
大周关于国丧的规定很简单,民间三个月内不得嫁娶、大办寿诞,其他照旧。朝廷官员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规定。
三个月内,不得宴请,不得纳妾,居家不得行房、衣帽鞋子上都要绣一块黑布以示哀悼等等。
具体的落实,还要看当时的皇帝。
回到家里之前,贾琏收到了最新的消息,太上皇已经陷入昏迷,处在弥留状态,估计就是这几天的事情了。
贾琏想到了春游时在心里一闪而过的念头,觉得应该跟自己没太大的关系。
国丧还有许多繁琐的注意事项,但被太上皇的政策限制在一个月内。
按照太上皇的定下的制度,丧礼主打一个死了尽快埋,不要耽误活人的生活。
太祖年间的类似案例贾琏看到了一些,其中前朝丁忧三年的规定,被太上皇削减为三个月,即便是个人意愿,官员也被强制最多一年。超过这个期限,永不录用。按照太上皇的话来讲,父母不会希望因为丁忧影响儿子的前程,忠孝不能两全,光宗耀祖本身就是最大的尽孝。
这些规定中有三个月不得行房一条,在贾琏看来这就比较反人类了。也许是太祖的恶趣味也未可知,就是想折腾一下臣子们。
做官的不比做百姓的,很多同僚的眼睛盯着你,三个月不得行房,明年的官员孩子生育率肯定是要受影响的。
时间不对,肯定要被同僚抓小辫子的,更别说出去嫖宿之类的事情,那真是被人抓住了往死里整都不冤枉。
没tt的时代,赶上国丧,做官的太惨了!
贾琏掩卷长叹!
当然了,也不排除有一些中年官员暗暗窃喜,有国丧规定背书嘛,母老虎也只能先忍着一点。
三日之后,朝廷正式发丧,太上皇薨于西山皇庄。
事先早有准备的承辉帝,开始有条不紊的办理丧事,同时也不能耽误国家政务的处理。
贾琏哀叹之余,也只能遵守规定,参加了一系列的葬礼活动。说不耽误公事是不肯能的,但也只能每天早出晚归的,硬撑着。国丧期间,休沐日也取消了。承辉帝心里怎么想的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次国丧,朝廷抓的特别严格,承辉帝三令五申,必须严格遵守太祖关于国丧的一切规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四月初一,快马急报进京,烽火自东边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