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第320章 合成,承载黄土高原的小说
第320章 合成,承载黄土高原的小说
“陈老师!”
路遥喊了一声,和陈忠实打了招呼。
外界常有陕西文学的“三驾马车”之说,说的就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
这三人不仅是陕西作家群的主将,私底下的关系也非常地好。
路遥是非常尊敬陈忠实的。
陈忠实年纪稍微大一点,今年差不多四十,和路遥之间亦友亦师。
“忠实同志。”江弦也笑着喊了一声。
江弦和陈忠实之前就见过面,两个人都认识对方。
那是第二届的全国优秀小说评选,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获奖。
就在人民的大礼堂,在路遥的介绍下,江弦和他互相道贺握手,算是匆匆一面。
陈忠实轻笑道:“我说是谁呢,让路遥同志这样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今天说的话这么多。”
路遥这个人性格内向,心气很重,平时话也不多,有一点不顺的事心里总憋着。
江弦和陈忠实热情的握手。
江弦手上茧子就不少了,却能感觉到陈忠实手上茧子更多。
“《红高粱》我也读过了,瑰丽而奇幻。”
陈忠实直言阅读《红高粱》的感受。
当着路遥的面,他一脸真挚的评价说:
“如果把《红高粱》比作一幅意蕴深厚的油画,我截止到目前的所有作品,顶多只算是不大高明的连环画。”
“您过奖了。”江弦不大好意思的自谦一句。
虽然陈忠实那本为他“垫棺作枕”的《白鹿原》还未问世,但他已取得的文学成就绝对不算低。
“抽烟、抽烟。”
路遥从兜里抽出一包“恭贺新禧”,这烟可不便宜,一包8块,档次非常的高。
“今天可沾江弦同志的福了。”陈忠实笑着说,“路遥同志抽的烟可都是好烟,他这一天三包昂贵的香烟,6年我估计能抽掉三五套房子。”
“抽吧抽吧。”路遥一脸的无所谓。
江弦知道他是在装逼,在打肿脸充胖子。
这会的烟民中总是有一种隐性的竞争氛围,路遥就是竞争者之一。
别人抽金丝猴的时候,路遥抽黄果树。
别人抽黄果树了,他改抽中华。
总之就总是要比别人高出一个档次。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出身于我这样背景的人,最大的挑战在于自卑感,所以需要更加突出地展现自己来抵消内心的不安。”
路遥身上有两样东西时刻必备,一个就是价格昂贵的香烟,另一个是咖啡。
没错,咖啡。
路遥在80年代初期就开始喝咖啡了,喝的是刚进入中国的“三合一”袋装的麦斯威尔咖啡。
这个时候,咖啡店很少,而且价格价格昂贵,定位是高消费人群,没有多少人喝得起。
但路遥经常喝。
像这会已经进入中国的雀巢咖啡,这称得上是最稀罕最昂贵也最时髦的饮料。
路遥一买就是好几罐。
此外,路遥参加会议等从来不吃组织方安排的伙食,都是去咖啡店吃西式早餐,一顿饭的费要抵得上一般人好几天的销。
三人说着话,进到《延河》编辑王观胜宿办合一的屋子。
王观胜对江弦的到来感到一阵惊喜。
“我才看的报纸,恭喜江弦同志你获得金鸡奖。”
“哟,谢谢、谢谢。”
“很喜欢你那篇《高山下的环》!军人群像写的真好!”
王观胜以前当过兵,对《环》这本军旅文学作品有着别样的情感。
这会儿每人手上都夹着烟,路遥便又掏出一支烟递给王观胜。
“抽烟。”
“你怎么总抽这么好的烟?”
王观胜从他手里接过香烟,看了一眼牌子,“路遥同志,把烟的档次往下降降,稿子都是你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别把稿费全给这么糟蹋了。”
他劝解也是好心,哪料到路遥不光不听,还振振有词:
“我抽这种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而是心理上的需要。”
“怎么说?”
“你们不明白,我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保持庄严的心情,为的是进行庄严的工作。”
“而且观胜同志,我举一个例子。
我抽的烟五块钱一包,你抽的烟六毛钱一包,我敬你的烟,你抽着舒服,你递给我的烟,我纯粹就不接。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自卑和我的自信哪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呢?
不论你此时的心情是惭愧也好,无奈也好,不平也好,甚至眼红也好,但在总体上,你已经被这件‘烟事’给压住了,已经没有观察我们交谈的兴趣了,更谈不上评判。
而我却不一样。
我会有滋有味地边抽烟边看你的表情,揣摩你的心情。”
王观胜无奈的看向江弦和陈忠实,倒也不觉得生气,他们之间相当熟络,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路遥这样的说辞。
江弦笑笑没说话。
每个作家性格都是很怪异的,路遥这样的个性,即便是他,也没办法轻易改变。
“聊聊《红高粱》吧。”陈忠实挑起个话头,“这篇小说现在这么火,好不容易逮到你这个作者,一定得好好的和你聊聊。”
“是啊。”
王观胜激动的看向江弦,“我第一次看完这篇小说的时候,真是被震撼到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子写,老实讲,看完以后我还有点不甘心。”
“怎么个不甘心?”江弦问。
王观胜轻笑一声,“你这篇小说,写的是胶东地区的抗战故事,我当时看完就想,如今已经有小说写出胶东平原上的传奇和史诗了。
可我们陕西这片土地,我们这么厚重的黄土高原,有多么深层次的文化,有多么挖掘不尽的故事,怎么还从来没有人去写过。”
听了王观胜的话,几人都陷入沉思。
陈忠实想了想,“我看《人生》应该算得上是一部。”
路遥摆了摆手,又散了几根烟出去,“如果要说厚重,我觉得《人生》是不够的,高加林跌宕起伏的命运只局限在某个时期,没有《红高粱》当中浓烈的历史氛围。”
“要选的话,柳青的《创业史》应该能算的上。”江弦开口道。
对他的话,三个人都没有反对,只是都觉得还是不够完全。陕西这片土地太厚重了,底蕴太深,所以不论说《人生》还是《创业史》,来写这篇土地都不够完全,远远没有《红高粱》之于胶东平原那样有代表性、那样浓烈。
“我觉得路遥同志将来是有希望再创造出这样一篇作品的。”陈忠实说。
“路遥是从一个自然环境最恶劣也最贫穷的县的山村走出来的,他熟悉这片土地,熟悉每一个破旧的窑洞。”
路遥抽着烟,没有说话,心中明显有什么构想。
江弦插话道:“忠实同志,不要总说路遥,我倒是觉得,你也不缺乏这样的能力。”
“我毕竟年纪大了,写作也到了一个瓶颈.”陈忠实客气的说着,眼底却藏着精芒。
这也是个有心气的作家,没心气也写不了《白鹿原》。
说起陈忠实,还记得一特有意思的事儿
——陈忠实给《故事会》递过稿子你敢信?
大概90年代初,《故事会》搞了个名人栏目,向席慕蓉、冯骥才、苏童、莫言、陈忠实、陆文夫这些个文学名家约稿。
不过也不是光看作者不挑稿子。
人家《故事会》宁缺毋滥,退了很多不适合的稿子。
陈忠实的稿子退没退已经不知道了。
但是冯骥才的稿子全都过了,这货算是《故事会》的过稿王者。
“先不说《红高粱》这小说,你这个‘寻根’的口号是振聋发聩。”陈忠实说,“我读了你的那篇理论文章,回嚼了很久,对于一些地方没有想通,又怕误入误区,我记得你在其中说了一部小说叫《百年孤独》,说这篇小说是拉美文化的‘寻根’,可惜我外语不行,不然一定要读读。”
“我这‘寻根’的口号,确切的说,的确是受到了这部《百年孤独》的启发。
国内对于国外的文化发展了解比较迟钝,据我所知,拉丁美洲很多和我们同处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已经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引发了一场文学爆炸,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拉丁美洲小说,其中就包括我说的这部《百年孤独》。”
三人都没出过国,更不了解国外的事情。
陕西的作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不论是路遥还是陈忠实,都是长期生活在陕西的农村,见到的听到的都有局限,所以写作只好是自己最熟悉的农村。
贾平凹写《废都》虽然说的是城市,但实际上还是说人离开了农村以后,精神会多么多么颓废,所以还是在说农村。
这会听江弦讲国外的事情,感到非常的新鲜,都是一阵心驰神往。
“这部小说写的很好?”
“在我看来是完全能拿诺贝尔奖的作品。”江弦说。
不论怎么讲,不管怎么样贬低,瑞典人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顶尖的文学奖项,这是一个事实,没必要为此争得面红耳热抡胳膊。
并且也要有一个观念,诺贝尔奖不是奥林匹克比赛,不是谁得了,就是世界最好的作家。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只能说,这是文学界最重要的奖,最好的作家一定值得被颁发这个奖项。
陈忠实问:“这是什么时候发表的小说,现在能读的到么?”
“大概是60年代发表的,国内还没有翻译的版本,我是在外籍上阅读的,《百年孤独》这个名字,也是我擅自所作的翻译。”江弦说。
“你翻译的很好,虽然我没看过这篇小说,但我觉得这个小说名相当的震撼,相当的有气势。”王观胜说。
又在屋里聊了一会儿,江弦被带着去和《延河》的编辑们打招呼。
又有很多陕西作协和文联的同志闻讯过来见他,不少人都希望要他的签名,江弦也不吝啬,一一给他们签过。
“你着急回京城去吗?”路遥开口问他。
“既然来了陕西,不如再多住一段时间,我带你四处逛一逛,看一看。”
“是啊。”
陈忠实说,“就当多采采风,这对你以后的创作也有好处,你现在刚完成了一部《红高粱》的创作,对下一部小说应该还没有什么想法,或许会在陕西受到什么启发。”
“启发.”陈忠实这么一说,江弦不由得心中一动。
之前他专注于《红高粱》的创作,加上没有确切的合成方向,目前还有4个月的自主合成机会他还没有用掉,也就是4次尝试合成的机会。
如果试着合成一部陕西的作品呢?
陕西这边的好作品很多。
在90年代初期,爆发过浩浩荡荡的“陕军东征”这一文学现象。
1992年,陕西文坛“损兵折将”,路遥等文坛巨匠相继离世,陕西作协满眼都是白,充耳都是哀乐,被低沉、阴郁的氛围所笼罩。
虽然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氛围,但陕西的作家并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
也就是在这一年,陈忠实完成了《白鹿原》,贾平凹创作了《废都》.
大量的陕西长篇小说竟然都在这一年完成,并发行出版。
有人戏称,“你们陕西人要来个挥马东征啊。”
一个省在不长的时间里,竟然如此集中地推出了一批水平如此整齐的优秀艺术品。
“陕军”一下子打响了文坛,也带来了长篇小说阅读热潮。
“合成哪篇呢?”
江弦心中一下子浮现出很多篇的小说。
要说经典,最经典莫过于《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
不过这都是江弦不忍心去写的小说。
不过抛开这两部经典,留给他考虑的选择仍旧非常的多。
但要江弦一下子想出一个,他还真是不太能想出来。
除了路遥、陈忠实,印象最深的就是贾平凹?
贾平凹实力肯定是有的,不过江弦也不想把他列在考虑对象之中。
理由很简单,怕被封。
他又想到王观胜今天说的那一番话。
有没有哪部小说能像《红高粱》一样,写一段承载着陕西厚重历史的史诗。
写历史、民国、写抗日、写知青、写陕北的变迁.
好像还真有。
在江弦的记忆里,是有那么一部的,而且要说史诗,也绝对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其顺利合成。
一共四次自主合成机会,江弦不知道能否顺利将其搞出来。
他直接开始尝试。
第一次,“黄土高原”+“家族”。
失败。
第二次,“西北民族”+“时间的足迹”。
失败。
第三次,“风流罪人”+“陕北”。
成功。
(还挺巧的,这几天写金鸡百,恰好碰上厦门颁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