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5.第693章 老母亲的两难
第693章 老母亲的两难
石头矶公社不复存在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如同过往的每一天都将成为你的回忆样,许多东西也在转化为历史的产物。
镇上的那座带有苏式风格,但又不纯粹的小院仍旧在,只是院门旁的牌匾上的字,变更为:石头矶管理区。
上设乡政府。
往下,像清溪甸这样的大队,全部改制为村。所以“清溪甸大队”也成为了一个历史称谓。
清溪甸村,如今石头矶管理区辖区内最富裕的村庄。
在清溪甸发展基金的推动下,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现在每家每户都至少有一样除了种田捣土以外的收入来源,干得大的,像李大壮家,皮鞋厂办得如火如荼,只是那糟糕的皮鞋质量,迟早会引发问题。
干得小的,或豢养一群鸭、几头猪、一圈鸡。
多半村民处在中间,不大不小,或待在老家干更大规模的养殖,清溪甸以往的那些荒地上,挖掘出了不少水塘,养殖的水产五八门,有淡水鱼,有河蟹,有小龙虾等。
或背上行囊离开家乡,常年在外走南闯北,本地和附近改开之后,手工作坊、挂靠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是各类商品,这些没什么文化的农民,凭借胆色,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第一拨销售代理员。
人呐,只要肯折腾,总会有所收获,尤其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去年李建昆家成为清溪甸唯一拥有新大三件的人家——彩电、洗衣机和电冰箱。而今年,清溪甸的各类电视机的数量,竟达到骇人听闻的八十多台,洗衣机十多台,电冰箱二十多台。大三件凑齐的人家,有十三户。
要知道,清溪甸拢共才九百多号人,近一百户人家。
且不提洗衣机和电冰箱,这样的电视机普及率,放眼全国都是相当炸裂的,兴许是全国第一村。
村民们兜里有钱后,除了在生活水平和物质基础上有显著提高外,还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适龄青年们再也不愁婚姻大事。
附近十里八乡的人家格外愿意把闺女嫁到清溪甸,同样的,清溪甸的闺女们在十里八乡也成为香饽饽,乃至于城关。
回来两天,李建昆连喝三场喜酒,有两户人家还撞上同一天的日子。其他村民可以权衡着关系亲近程度,有选择性地去哪一家喝喜酒,或是家人分班行动,他不行,事实上两家办喜事的人,早饭过后一起派人登门来请,因为李建昆先去哪家后去哪家的问题,险些没打一架。
最后是抓阄搞定的。
今天,终于可以消停了,墙上的老黄历被撕扯到最后一页。
在本地习俗中,大年三十这天不串门不请客,是独属于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老李家仿四合院式的宅子里,气氛一样欢喜而热烈。
橘黄色的阳光洒在墙边坛里种满蔬菜的内院中,厨房内不时传出笃笃笃的切菜声,和食物下油锅发出的剧烈刺啦声,阵阵香气不断飘出,主厨胡秀英领着副厨符巧娥和李云裳,忙得不亦乐乎。
“平安,看,这是什么?”
贵飞懒汉和李建勋坐在院里喝茶晒太阳,李建昆变戏法似的又摸出一个小汽车玩具,逗弄李平安。
“二锅,吃不?”已是亭亭玉立的美少女,身高超过一米六五的李云梦,蹦跳着在厨房和内院间来回蹿,手上每回都会多出不同的小吃食,这次是炸得金黄酥脆的带鱼段。
李建昆还未搭话,小平安眼神大亮,小汽车也不要了,捣腾着小短腿扑向他小姑。
“哎呀呀,这你不能吃,有刺的。”
“呜呜……”不给吃,我就哭。
李云梦拿他没辙,只能蹲下身,用葱白般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从带鱼段上抠下一些不带刺的鱼肉,塞进他的小嘴里。
小平安仍挂着泪珠的小脸上,霎时雨过天晴,炸鱼绝妙的酥香在味蕾中绽放,边吃边咯咯笑,小手扒拉着他小姑的膝盖,极尽讨好,生怕她不喂下一口。
李建昆望着这和谐有爱的画面,不禁会心一笑。
今年回家,这两个家伙是变化最大的。
犹记得去年过年时,小平安话都说不利索,些微能在地上捣腾两步,很快就敢给你拜个年。今年像个话痨样,说急了还能整出一句国骂,小腿仍然短,但来上一场百米跨栏问题不大,只要栏杆高度合适。
小猴子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漂亮了。
而且她是家里唯一一个,从“硬件”上讲,与前世发生巨大变化的人。
她的基因更多随李贵飞,打小身材娇小,前世一辈子也就止步于一米六出头,而现在才十六岁,身高已超过一米六五,看长势,往后穿鞋达到一米七不是梦。
她今天头上的造型,是缠着她姐给她梳的一个时髦发型,及肩的乌黑长发中分梳开,露出一道雪白的头皮,用紫色橡皮筋左右各扎一个半朝天的马尾,没有编辫子,两捧青丝自然垂落于两侧肩头。
她和二姐样是典型的鹅蛋脸,只是不如二姐丰腴,乍一看像张瓜子脸,白皙粉嫩的小脸上,两道长长的眉毛眉梢快到太阳穴,下面是对不大不小的双眼皮眼睛,鼻梁不算很挺,却也分明,小巧的鼻头下是张红润的樱桃小嘴。
眼下气温不低,有十七八度,她四处蹦跶脱了外套,只穿一件带黑色菱形纹的白色毛线衣,胸前鼓囊囊的,腰间空荡荡的。
坦率讲,在李建昆的记忆里,前世她没有这么漂亮,身材也没这么好。虽说她曾在报纸上看到某大型剧组招演员,生性胆大的她,寄去过一张照片,差一点被选中。
只能说这辈子更上一层楼了。
就这副模样,是个青春期的小伙子看见都挪不开眼。
这无疑和她这辈子在青春期发育的阶段,家庭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及家庭氛围变得轻松而欢乐不少,脱不开关系。
李贵飞对她的爱近乎宠溺,家里日子好过了,老母亲肯定也不会让唯一在身边的小女儿缺营养,家里最好的吃食多半都进了她的肚皮,她每个礼拜的零钱是一张大团结,用的和穿的,也全是在李贵飞的活动轨迹内能买到的最好东西,再说每年春节还会给她带一些首都的甚至是国外的时髦物品。
老话不是常说女儿要富养么?
这使得她的气质与前世迥然不同,性格也有很大变化。
走出去没人能看出她是个农村姑娘。
“二锅,我昨天跟伱说的事,你还记得不?”李云梦喂完炸鱼,摊开白净的巴掌,把一手鱼刺呈给小平安看过后,后者舔舔唇角,总算作罢。
“啥事啊?”
“你!”
行吧,看在他喝醉的份上。李云梦回厨房洗净小手后,奔回自己的房间,取来两张纸:一张大白纸上订着一张小红纸。
李建昆接过来打量,是一张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
李贵飞看见这东西就来气,骂骂咧咧道:“以小梦的成绩,凭什么不录到一中?脑子有病吧!”
“二锅,我考了全校第九。”李云裳摇晃着李建昆的手臂,眨巴眨巴眼睛说。
她根本不在乎被哪所高中录取,因为她完全没打算去。
二哥说过,只要她把成绩提上来,会送她去首都上高中。
李建昆揉揉她的脑瓜,心想:连脑子都变好使了?示意她稍安勿躁,李建昆仔细打量着成绩单,微微蹙起眉头。
“哥,这样录合理吗?”
李建勋回道:“是有点不对劲,我还特地寻人问过,可是又说有什么规划,大概的意思是:二中也要分配一些成绩拔尖的学生,好给其他学生做榜样。”
冥冥中李建昆有种感觉,有人在他妹妹升学的事情上故意使绊子。
是谁自不用提。以她所表露出的本性,完全做得出这种事。
念头至此,李建昆寻思还真不能让小妹在县里念高中,鬼知道后面还会整出什么幺蛾子?这关乎小妹的前途。
“行吧。”李建昆望向李云梦含笑说,“二哥带你去首都念书。”
“喔!”李云梦弹跳而起,一蹦老高。小平安不知小姑为什么这么高兴,但觉得好玩,也跟着乱蹦。
“你你……”贵飞懒汉手指小儿子,睁大眼睛说,“这么大的事,你不跟你妈商量下?”
不待李建昆回话,李云梦急忙道:“我去和妈说!”
她生怕煮熟的鸭子飞了,嗖嗖奔进厨房,去找老妈做工作。首都啊,在首都念书呢,只要一想想,少女心头便洋溢起无限欢愉和激动。
胡秀英得知情况后,手中抄着的炸吃食的竹漏子,明显顿了顿,因一家人团圆而喜悦不已的心头,滋生出一股很复杂的情绪:
小女儿要上高中,很重要,一所好的高中可能直接决定家里会不会多出一名大学生。
可是她舍不得。
小女儿再一走,身边真的一个儿女都没了。
这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到了这年纪,像这个国家的绝大多数女人一样,只为两个东西而活:丈夫和孩子。
当最后一个孩子要离开身边,那种感觉仿佛会丢掉半条命。
“妈,多简单的事,”坐在灶门洞后面烧火的李云裳说,“你去首都住不就好了?辛苦大半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
“对对对!”李云梦小脑瓜点的好似小鸡啄米,其实她也有些舍不得父母。
胡秀英越过灶台看看大女儿,“那你爸呢?”
“一起。”
“那、平安呢?”
李云裳:“……”
都说隔代亲,胡秀英对宝贝大孙子的喜爱,不输任何一个儿女。虽说小平安她并不能经常见到,但是身在老家,什么时候想念得紧,搭个车去城关,想见也是能随时见的,一旦去了山高水远的首都,显然就没那么容易。
李云裳很想说“让大哥大嫂带着小平安也去首都生活”,毕竟各方面肯定要比老家更好,但又知道不可能。
大嫂有她的家人。
大哥刚被提拔,调到县里最好最大的望海电器厂,做生产主任。
所以小妹如果去首都念书,老妈无论如何都要远离一个。
李云裳突然挺替老妈纠结的,她是那么在乎孩子的人,真的是个很难的选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