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71章 真正的国士,痛苦的朱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71章 真正的国士,痛苦的朱棣
    【朱元璋最初定的天下税亩,是超过8.5亿亩。但是到了弘治年间清核天下田土,只剩下6.2亿亩。】
    【这中间虽然会有一些土地被抛荒,分封给诸王或者收归官田、学田,但是这仅仅是占天下税亩极小的一部分。】
    【国家休养生息了二百余年以来,并没有多少土地流失的理由,仅朱元璋之后,就对贵州整省的开发,国家的税田,应该大量的增加才对,怎么反而少两亿多亩呢?】
    【答案就是土地兼并!】
    【越来越多的土地,不断从中低产小民手里被侵占,掠夺,收买等各种手段归并到大地主豪强的手里。大量的土地归并以后,地主豪强为了达到逃税的目的,又通过各种手段隐瞒土地数额,致使明朝账面上的税亩大量减损。】
    【另外,不仅仅是税亩,朱元璋还定了天下军屯田四亿多亩,这些土地,不包括在当地官员征税的黄册之内,到了晚明,这些土地也被侵占的所剩无多。】
    【粗略的估计,明朝此时至少有一半的土地没有征收到应有的税。】
    【清丈土地,就是把这些隐瞒的土地清查丈量出来,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这就意味着,张居正要和封建社会的贵族阶层站在对立面。】
    【没有人会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去剥夺自身的好处。】
    【这是要跟整个天下,跟封建社会中最强大的群体作对,没有谁会因为国家的利益,肯把自己的既得利益老老实实的吐出来的。】
    【历史上,多少伟大的人这样为国家谋福祉,其结果,几乎都没有善终。以张居正的智慧,他又如何不知?】
    ……
    “至少有一半的土地没有征税!”
    看到这些字眼,无数人倒吸一口凉气,这才意识到大明朝的贪腐有多严重。
    与此同时。
    无数人对张居正升起一抹由衷的敬意。
    一介布衣吗,敢于站在贵族阶层的对立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诸葛亮轻摇羽扇,良久,微微一叹。
    天幕说的没错,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改革家因为得罪权贵而死于非命?
    战国时期的吴起,商鞅就是很好的例子。
    吴起因变法得罪了楚国守旧贵族,在楚悼王病逝后,吴起前往治丧地点,但遭到了贵族们的追杀,最终被乱箭射死。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最终死于车裂。
    此二人为国家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因为得罪了太多人,在支持他们的君主死后立刻受到清算。
    这不得不让人担心张居正的下场。
    ……
    “孤身一人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房玄龄钦佩不已。
    同时不免有些感慨,幸好自己所辅佐的,是一位开明的君主。
    正因为有李世民这样一位开明的君主在前面顶住了压力,才能让许多利国利民的改革得以施行,让大唐蓬勃发展。
    ……
    “反了天了!”
    “反了天了!”
    看到此处,老朱大怒。
    这群该死的地主豪绅,反了天了!
    一个个的变着法子钻朝廷的漏洞,全国近一半土地的税收都被他们贪了去!这群蛀虫真该死啊!
    后世儿孙也是无能!
    想他老朱对待贪官污吏是何等手段,怎么到了后世儿孙,一个个这么没用,放任贪官污吏壮大!
    要是他老朱在,非得把这些朝廷的蛀虫全都砍杀了不可!
    杀他个血流成河!
    “这群士大夫,眼里何曾有过百姓!当真可恶!”
    老朱怒火中烧。
    这些所谓读书人整天说他弑杀!殊不知正是因为遭受过那些地主豪绅的压迫,受到过那些当官的剥削,老朱杀起这些所谓的士大夫来才毫不手软。
    你不是贪吗?
    灭你九族看你还敢不敢贪?
    老朱本以为自己用重典能让这些人能有所收敛。
    可没想到,几百年过去,这群人还是狗改不了吃屎,这让他有些无能狂怒。
    恨不得穿越回去让这些贪官污吏们瞧瞧他洪武大帝的厉害。
    ……
    与此同时。
    其他朝代的人望着此景皆神情复杂。
    明朝所经历的,何尝不是他们每一个朝代所经历过的困境。
    看到几千年,几百年后的明朝依旧陷入此等困境,历朝历代的开明之主不免有些唏嘘。
    莫非贪官污吏,土地兼并的问题当真不可解?
    也不知天幕中提到的现代能否有办法杜绝这一现象。
    ……
    “张先生的变法应该在他死后被废除了。”
    永乐一朝。
    于谦忧心忡忡的想着。
    天幕不会无缘无故的提及此事,既然提到,那便证明对方后来一定受到了权贵们的清算。
    张居正死后,他所主持的变法,无非两种结局,一种是像吴起那样,支持自己的国君死后变法立刻被废除。
    还有一种,就是像商鞅那样,人虽死,变法却被保留。
    不过结合大明仅仅续命了76年,于谦觉得最大的可能是前者。
    “张居正这样的臣子,终究还是太少了。”朱棣惋惜一声。
    极少有人能像张居正那样一心为国,立志成圣。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是善于谋身,为自己争夺利益的庸人。
    这些人不是不知道懂得变法的好处,或许在他们没有成为既得利益者前,也曾一腔热血,试图改变种种不公,试图改变这满是污垢的世界。
    可当他们进入官场,成为人人羡慕的官老爷,享受到权力带来的好处,成为所谓的既得利益者后,很快便被腐蚀同化。
    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了规则坚定的拥护者。
    这就是绝大多人的短视和劣根。
    正因为这样,才更能衬托出张居正这种人的伟大。
    这才是真正的国士。
    ……
    【张居正知道这是一场几乎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但他表现的是一个超卓的政治家改革的决心,是面对天下蠹虫抬棺决战的战书。】
    【然而清丈田亩的施行,最大的敌人却不是反对的声浪,而是官员们对清丈田亩在政治意义上的认识不足。】
    【有的官员为了增加田亩数为功,多报清丈数据,以尺寸较小的丈量仪器,或者征收其它的田亩来充当虚粮,有的出于“爱民”的理由,则尽量的少报田亩数,或者降低土地的质量,以减轻百姓的负担。】
    【地方官爱不爱民,由谁书写?】
    【当然是当地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他们才有钱读书,他们才有权替百姓代言。】
    【真正底层的民,又有谁来爱,不论是为政绩多报,或为名声少报,对于官员们个人来说,政绩和名声才是最终为他们个人换来权与利的。】……
    光是从这些讲述,众人便能感受到清丈土地的困难。
    官员们既是大明的官,又是地主豪绅的代言人,想让每个官员尽职尽责,谈何容易?
    而百姓呢?
    根本就没有发声的机会。
    史书上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无视百姓的权益胡乱瞎搞的情况还少吗?
    谁知道清丈土地会不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不便?给他们的利益带来损害?
    还不是完全凭当官的良心。
    ……
    【但不管怎么说,清丈土地还算成功。】
    【从万历六年初到八年末,时经三年,核天下田亩7.2亿亩,比起弘治年间,仅增长了一亿多亩,成绩斐然。】
    【此后张居正提出了一条鞭法改革,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各种赋税合并为一种,即一条鞭,二是实行定额税,即按照土地的产量来确定赋税的数量,三是实行摊丁入亩,即将人口和土地挂钩,按照人口数量来分配土地。】
    【张居正最大的成就是在经济上,土地经过丈量以后,开始实行一条鞭法,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国家的收入增加了。】
    【一直以来都是缺钱的明朝财政,在张居正身后,国库居然有了400多万两存银,太仓的粮食可供十年之用,明朝彻底摆脱了负债的日子。】
    ……
    “越是复杂的税收方式,越容易滋生天赋,将天下赋税合为一种,简单有效,对症下药,令大明一改颓势,不错。”
    诸葛亮点了点头。
    自古以来,如何合理的收税一直是国家的一大难点,也是滋生贪腐最多的地方。
    税收政策能钻空子的地方太多了,那些贪官总能找到理由刁难百姓。
    手段低劣点的,说你粮食成色不好,不足量,让你多交一半粮上来。
    高明一点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淋尖踢斛,百姓去缴纳官粮,粮食在斛里堆成尖尖角露出斛壁一部分,官吏猛地一踢,超出的那部分粮食就落到了地上,这时官吏会以损耗的名义贪掉这部分粮食。
    至于这些损耗的部分,自然算在百姓的头上。
    众所周知,越简单的办法往往能钻空子的地方就越小。
    而张居正将这些税收合并为一种,能极大的缓解贪腐的现象。
    不过诸葛亮觉得张居正的这些政策虽然能极大缓解这些问题,但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依旧很困难。
    毕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下面人想贪,总能想到各种办法。
    政策监督治标不治本,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提高官吏和百姓的素养。
    像自己治理下的蜀地一样,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
    “妙!标儿,赶快将这些记录下来。”
    老朱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诸葛丞相治理下的蜀地,毕竟是理想状态中官吏应该有的样子。
    但幼时遭受过剥削压迫的老朱,本能的对手下这些大臣官吏不信任。
    若是信任,也就不会搞出锦衣卫这种玩意了。
    皇帝大臣互相猜忌,百官怎能尽心尽责?
    这种社会风气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不可能了。
    而且以老朱的性格,与其让他相信官僚们的自觉,还是那些看似合理合规的政策,以及锦衣卫的诏御更靠谱一些。
    这种性格下,得知有更好的政策,老朱自然视若珍宝。
    ……
    【明朝已垂垂老矣,身离各种重地,张居正以其超绝的政治眼光对症下药且疗效显著。】
    【明代276年的历史,尾巴上的76年,可以说完全是靠张居正一人之力才赖以延续,在张居正死后,明朝再没有像他这样能够医治国家的国手。】
    【但是很可惜啊,泱泱帝国向拒绝就医。】
    【或许张居正自己都没想到,在他死后,这位他最得意的学生小万历,会亲手把他最敬爱的老师辛苦积攒改革成果摧枯拉朽似的全部毁灭掉。】
    ……
    洪武年间。
    应天府中,朱标无声叹息。
    原本他还在怀疑,号称奇才张居正为何仅为大明续命了76年,如今通过天幕的解释,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朱元璋愣了愣神,一时有些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其他朝代虽然同样有些惋惜。
    大明不是没有机会中兴,可惜被皇帝亲手断送了。
    不过一想到此时的皇帝是某个长达28年不上朝的奇葩,便也就合理了。
    同时大家对明亡于万历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只能说大明气数已尽。
    虽有张居正这剂猛药,依旧无力回天。
    时也命也。
    ……
    【前面说道明代276年的历史,尾巴上的76年,是靠张居正一人之力才赖以延续。】
    【我觉得这和张居正的这个能力和才华不无关系,但我也认为这同样也和他这位最好的老师教了小万历这个最好的学生,以及这个皇帝学生背后有一位最好的家长,和最好陪读的支持不无关系。】
    【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也是这个最为理想的四队组合到了万历十年,也就是大明王朝1582年。】
    【在张居正死后,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毁灭力来,把原来的创造力变成毁灭力,迅速在万历一朝时,就把张居正所有的改革成果都吞噬掉。】
    【正是他这位最得意的学生小万历,亲手把他最敬爱的老师辛苦积攒改革成果摧枯拉朽似的全部毁灭掉。】
    【而且这还不算说,张居正一死,小万历就对他这位敬爱敬爱的老师反攻清算。】
    【把张家搞得家破人亡,甚至要把张居正从棺材里头拉出来鞭尸。】
    【一直到万历朝结束的时候,这个小万例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彻底毁灭张居正改革所积累起来的一切。】
    【而那位儿子管教向来很严,对张老师是向来很支持的,李太后就突然态度产生了180度的大反转,儿子怎么他不像话都不再管。】
    【所以到万历朝结束的时候,世间再无张居正,大明王朝算是真正走向灭亡的不归路。】
    ……
    “唉……”
    朱棣痛苦的闭上眼睛,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终究还是发生了。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