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不得已的选择
第154章 不得已的选择
李隆基看着低着头的李亨,想起了王皇后。
在平定太平公主一案中,王皇后出了不少力,王皇后的胞兄王守一更是亲自参与行动。
只是后来,因为符厌之事,他贬了王皇后,赐死了王守一。
虽然贬王皇后,更多的是政治上的考量,但他扪心自问,其中也有不乏对王皇后色衰而爱驰的心思。
最近这段时日,特别是赐死李瑛后,他总会不经意的想起以前的事,那些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人,一个个都离他远去,他的内心越来越孤寂。
因此他总想从其他方面弥补什么。
对这个孝顺的李亨好一点,也算是对王皇后的一种弥补。
李隆基在情感里沉浸了会儿,又从理智的方面思考。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太子之位,首推李琮,可是李琮不仅破相,而且还没有子息。
破相难登大雅之堂,没有子息,将来皇统的传承又该何去何从?
他将李瑛的儿子过继给了李琮,如果真让李琮当了皇帝,那比较好的结局,是李瑛的儿子继承大位,比较差的结局,则是大唐继位者都不一定姓李。
若真如此,他就是大唐的千古罪人。
因此李琮是断不能成为太子的。
李琮做不了,顺位就是李亨。
从才能上来说,他最心仪的是李琩,可是李琩身有恶疾,不宜为储君。
接下来就是李亨,李琬,李璬,李璘,这几个人的才能在他心里差别不大,他没有最中意的人选。
而且李亨相比其他人,还有一个他十分喜欢的孙子。
综上,李隆基心里已经认定,太子当是非李亨莫属。
李隆基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便会昭告天下,让李亨继位太子。
李隆基沉默了会儿,道:“明年豫儿便有十五岁了吧,该封王了,到时候朕亲自为你操持。”
李亨闻言大喜。
李豫也很高兴,但面容镇定,道:“孙儿谢阿翁。”
李隆基微微一笑,大步离开。
李亨跟在李隆基后面,这才有勇气偷偷往屋里看了一眼。
他这一眼,正好看到脸上潮红尚未褪去的江采萍。
江采萍在屋里远远的看着李亨,眼中情绪复杂。
李亨只敢看一眼,便匆匆离开。
……
政事堂里,李林甫的情绪并不太好。
他的面前有两封军报,一份是董延光在石堡城再次大败,一份是王忠嗣在朔方刚大胜奚部。
亲信失利,敌人大胜,这对于李林甫无异于双重打击。
旁边的牛仙客,精神也很差。
不过牛仙客精神不好和战事没有关系,而是他已经六十六岁了,年轻时常年征战,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如今高龄,身体总有不适。
两人就这么无言的对坐着,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
李林甫听到脚步声,神情一怔,连忙做好行礼的姿势。
片刻后,李隆基走了进来。
李隆基一进门,就看到已经行礼的李林甫,笑道:“知朕者,右相也。”
旁边的牛仙客见李林甫如此“耳力”,不由大为佩服。李林甫道:“圣人龙行虎步,臣想不知道也难。”
“嗯。”李隆基更高兴了,坐到堂上,问道:“边境战事如何?”
李林甫拿起其中一道奏书呈给李隆基,道:“王忠嗣将军攻打奚部,取得大胜。”
李隆基拿过奏书看了看,高兴道:“忠嗣这孩子,从小朕就瞧他有霍去病的风采,不出手便罢,出手便不负朕望。石堡城那边呢?”
“石堡城……”李林甫将另外一道奏书呈上,道:“战事不利。”
李隆基情绪由喜转平,拿过奏书看了一眼,道:“董延光曾向朕夸下海口,定取石堡城,如今却接连战败,看来朕所托非人啊。”
李林甫道:“董延光固然托大,但石堡险峻,本就非河西一镇可以取下,如今王忠嗣将军又去了北方,董延光也有些左支右绌。”
“是吗?”李隆基看了李林甫一眼,道:“既然如此,就不必再主动进攻了,传令让他回来。若是再打,石堡城拿不下不说,恐怕河西也要丢失。”
“是。”李林甫领了命,道:“那石堡城就此放弃了吗?”
李隆基没有回答李林甫,而是沉思起来。
作为一个要开疆拓土的君主,石堡城必须拿下,但是一般人根本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董延光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隆基心里最开始的两个人选,是王忠嗣和李琩。
但是王忠嗣不打,李琩他又有些防备,这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
现在,他必须做出选择,是任用李琩拿下石堡城,还是放弃开疆拓土的战略。
李隆基沉默了半晌,下定了决心,道:“当务之急,是配合王忠嗣攻打突厥,石堡城朕自有打算。”
说罢,离开了政事堂。
李林甫和牛仙客恭送李隆基,待李隆基走远,李林甫问旁边的牛仙客道:“牛公以为,当下的情形,谁还有信心攻取石堡城?”
牛仙客诚实道:“我自是不能,要说还有谁,恐怕只有寿王殿下。”
李林甫点点头,沉默下来。
……
兴庆宫。
武惠妃正独自弹琴,门外突然传来李隆基的声音:“几日不见,惠妃的技艺又见长进。”
武惠妃闻言,连忙起身去迎李隆基。
李隆基见到武惠妃,微微一笑,道:“朕有些日子没听你弹奏,你先弹完这一曲吧。”
“是。”
武惠妃恭敬回复,坐下来继续弹奏。
李隆基认真听着,一曲终了,拍手道:“有些佛音在里面,凭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
武惠妃道:“琩儿先前进献的龟兹乐舞中,多有佛音,臣妾学了一些。”
“琩儿是个好孩子。”李隆基跟着道,“也不知道他身子现在如何?”
武惠妃道:“前几日来信说,暂无大碍。”
“那就好。”李隆基点点头,“朕本不想多加他的负担,可是最近河西战事失利,而琩儿又是行军打仗的能手,因此朕想让他从河西进取吐蕃,伱不会怪朕不体谅他吧?”
“臣妾岂敢。”武惠妃连忙回答,“捐躯报国,本就是琩儿心之所愿,三郎能将如此重任托付,琩儿必定感恩不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