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798章 0793【超越时代的沈梦溪】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798章 0793【超越时代的沈梦溪】
    太上皇把皇帝扯下楼梯,这个画面太美不敢看。
    大臣们全都把目光投向地图,各自从自己的家乡为起点,朝着周边地图探寻延伸。最后聚焦于西域,那是众人都感到好奇的神秘所在。
    朱铭见老爸正看得起劲,一时半会儿不可能下来,他干脆转身走进秘阁溜达。
    三馆秘阁为一体,都在崇文院中。
    三馆分别设于东南西三面,秘阁则为崇文院的中堂。
    秘阁虽然只是两层建筑,但修得极为宽阔高大。
    仅最初收藏的书画作品,就包含以下作者:王羲之、王献之、庾亮、萧子云、李世民、李隆基、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怀素、怀仁、顾恺之、韩干、薛稷、戴崧、李赞华、黄筌……
    赵光义不定期举行观书会,向大臣分享自己的藏品,甚至还把外国使者叫来,以此展示大宋的文治之功。
    后来的北宋皇帝,沿袭了这种做法,并修建属于自己的藏书阁: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等等。
    宋真宗时期,秘阁被一把火烧光。
    书籍图册都有副本,因此还能找回。但名人书画全都被烧了,只有少量转存于龙图阁和太清楼的幸免于难。
    外面那副拼接而成的盛唐超大地图,肯定不是原版,多半属于副本。
    朱铭随便抽出一本书,翻开扉页就知道是副本。
    因为宋代的官方手抄本,特点非常明显。
    朱铭招手叫来随侍太监:“传令诸藏书阁官吏,搜寻一下跟地图有关的收藏。一旦找到,立即搬来此地,然后再送去太清楼。”
    太清楼在皇宫后苑,相当于皇帝的私人藏书楼。
    皇帝有令,鸡飞狗跳。
    不仅三馆秘阁行动起来龙图阁、天章阁等也在忙活。
    其实不难寻找,收藏肯定分门别类,直接去地图有关的区域即可。
    陆陆续续有舆图送来,其中包括二十多块木板。
    这些木板,雕刻着大宋北方边疆地形图。山峰高耸,河流蜿蜒,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高矮大小还都不一样。
    大宋3d边疆图!
    朱铭沉默注视片刻,问道:“从哪儿找来的?”
    一个年轻官员上前:“皆藏于显谟阁,由前宋大臣沈括督刻。”
    这些3d地图,同样出自沈括之手。
    沈括还是一位地理学家,他认为雁荡山的深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又通过观察太行山的化石,断定上古时代这里属于海滨。而整个华北平原,都是河水冲积泥沙而形成。再观察延州的植物化石,推断上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更湿润。
    朱国祥不知何时已离开木梯,打量着3d地图感慨:“沈括大才啊。”
    朱铭说:“可在各处藏书阁,搜集整理沈括遗著。再让沈括兄弟的后人,也进献其遗书。把沈括所有的书籍,整理编撰成册,令天文院和工部好生研究。”
    胡安国拱手道:“两位陛下沈括此人虽有才,但私德不敢恭维。就算要研究其作,亦不该大张旗鼓。”
    阁部院重臣,纷纷附和此言,都认为沈括品行不佳。
    朱铭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把沈括弄进文庙供奉时,满朝大臣就已经劝谏了一拨。
    当然,跟举报苏轼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沈括在变法时横跳,把新旧两党全都给得罪了。
    沈括举报苏轼,本就子虚乌有。
    这玩意儿最早出自王铚的《元祐补录》,属于孤证,没有任何史料支撑。就连作者王铚的儿子,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而且,错漏百出。
    尤其是“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这句话,可以百分百断定是瞎编的。
    熙宁六年十月,沈括离开江浙,回京已是十一月。次年正月,刘恕从江西路过润州,当时苏轼正在润州赈灾。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沈括在京城弹劾苏轼,消息就已经传到镇江了?要么此事已闹得满城风雨,要么就是有人给苏轼报信。然而,此案牵连的新旧两党,他们全是文坛大佬,而且门生故吏无数,却没有一個提及沈括举报。后来沈括得罪新旧两派,名声臭得如过街老鼠,却依旧没人说他举报过苏轼。
    谁都不知情,包括苏轼本人都不知情,只有《元祐补录》的作者知道,且作者的儿子还写书反对此观点。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的作者李之仪,是苏轼和沈括共同的朋友。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带着苏轼和沈括的画像。他陪沈括一起玩耍,又跟苏轼一起玩耍,从来没有提过此事。
    “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李之仪一边请沈括为母亲写墓志铭,一边又积极奔走营救苏轼。
    整个案子,所有的原始卷宗、弹劾奏章、审问记录、证物判词,因靖康之变而流到民间。还被人整理刊印成书,没有一处提到沈括。当时别说沈括,就连王安石都名声恶臭,有谁会故意把沈括的黑料给删掉?
    沈括和苏轼私下交流,能确定的只有一次。
    那已经是乌台诗案的十多年后,苏轼奉诏回京路过润州,而沈括正好搬去润州定居。沈括把亲手制作并珍藏多年的石墨送给苏轼,而苏轼也写了一篇《书沈存中石墨》记录。
    很正常的文章,却被有心人解读为行文冷漠,不复以前两人的亲密关系。
    亲密个屁啊,两人以前的关系从未有人记载。甚至苏轼私下赠诗给沈括,都极有可能是《元祐补录》编造的,因为根本找不到别的出处。
    并且,苏轼关于墨条的文章很多,行文清一色都不谈感情,只侧重于阐述各种各样的墨。难道苏轼跟所有送他墨条的老友都生疏了?
    ……
    秦桧当然不管沈括私德如何,他只需要迎合皇帝即可,连忙上前说:“裴秀制图只有六体沈括制图却有七法二十四至。即纵横十二大格,一路用地支,另一路取天干其八加四卦。即可像飞鸟直达一样,无视山川起伏获得直线距离。”
    “极好!”朱铭点头微笑。
    大臣们围观好一阵,陆陆续续散去,秦桧也喜滋滋告退。
    朱铭叫来懂得制图的工部官员,把盛唐超级地图复制一份,免得哪天火灾又给烧毁了。
    沈括的各种著作,陆陆续续送到太清楼。
    本打算跑去终南山设计山庄的朱国祥,在清风楼认真阅读研究了几天,突然就沉溺于沈括作品赖着不走了。
    他把儿子叫来,开口就说:“秦桧错了。”
    “什么错了?”朱铭没听明白。
    朱国祥说道:“秦桧说沈括的《天下郡县图》有误,这是秦桧搞错了。沈括的《天下郡县图》没错,错的是裴秀以来的历代地图,包括那副超级大的盛唐地图。甚至连沈括的飞鸟图法,秦桧都完全弄错了。”
    朱铭更加好奇:“古往今来,所有人都错了,就沈括一个人是对的?”
    朱国祥点头:“因为古今制图之人把大地当成平面来绘制地图。所以距离中心点越远,地图的误差就越大。而沈括的飞鸟图法,却是在地球上制图,他就没把大地当成一个平面。秦桧认为是沈括制图有误差,其实那属于纠正之后的正确地图!”
    “这么牛逼?”朱铭惊讶道。
    朱国祥指着书架上的大堆图纸:“那些是沈括绘制的天文图,总共有两百多幅。你把沈括的天文图,拿去对照沈括的地图,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两者的格式完全相同。只不过,沈括在绘制地图时,把天上星宿换成了地上郡县。”
    朱铭笑道:“可以啊,朱院长。以前只知道你会种地,没想到天文地理样样精通。”
    朱国祥说:“我是以前住在东京,宋徽宗不准我请假回乡。无聊之下,才开始学习古代天文的,这几年一直都没有落下。”
    “秦桧囫囵看了沈括的书,把沈括制图的二十四至都理解错了。根本不是什么纵横十二格,沈括的二十四至代表着角方位,分别用十二支、八干、四卦来命名,这与北宋中期水浮罗盘一样。即沈括把地图和罗盘结合起来,二十四至用来标记磁方位角,这是中国制图史的一个突破性创举。”
    “拿着沈括的地图,再捧着罗盘,可以进行傻瓜式操作。”
    “所以沈括才在书中说,只要把他地图里的地点,以及标记的方位角、距离等数值记录下来。就算以后地图失散了,也能通过这些数值,足不出户便把地图给重新画出来。”
    朱铭只能用两个字来评价:“牛逼!”
    朱国祥讥讽道:“秦桧太急着邀功了,只要他对照沈括的天文图和地图,仔细辨别思考就能弄懂这些。但他拿着地图就上疏奏事,还说沈括的地图不精确,根本没搞明白沈括的原意。”
    “你今后需要做的,就是把沈括地图里的空白部分给补上。他制图时材料欠缺,又无法派人实地测绘,许多偏远之地都是空白的。特别是西南蛮夷之地,你得派兵攻占之后,才能够让工部测绘得更详细。”
    “对了,还要添加经纬线,沈括的地图里没这玩意儿。”
    朱铭笑道:“现在就可以开始搞,把已经实控的地方,全都派人测绘一遍。尤其是幽州那边,当时属于辽国地盘,沈括根本没去过,只靠唐代资料绘制。”
    绘制舆图,也是皇帝的文治之功,而且非常非常重要。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