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537章 歼轰7A,更重 更远 更安全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537章歼轰7a,更重更远更安全
    唐长鸿虽然是第一次担任总设计师,但此前在歼轰7基础型和新舟60两个项目中也都担任过负责重要研发内容的子系统设计师,因此在603所内部的威望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下面的其它人自然再没有什么顾虑,开始考虑如何调整飞机参数,才能更适应新时代的作战思路,以及不浪费那两台性能提升巨大的发动机。
    见到众人已经统一了思想,唐长鸿又继续补充道:
    “这一次,歼轰7的用户从单纯的海军扩展到了海军和空军,后者也向我们提供了一笔项目经费,并且要求飞机具备进行超低空突防,以及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
    “用户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我们还要对飞机的功能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升级。”
    短暂的沉默过后,一名负责协助唐长鸿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的年轻工程师首先开了口:
    “既然新的发动机性能比斯贝好这么多,那可以稍微扩大一下机翼面积和强度,老型号的歼轰7每一架只能带两枚鹰击81反舰导弹,这个效率太低了。”
    “海军面对的目标少,可能问题还不是很大,但空军一次出击可能要攻击多个目标,携弹量低肯定会降低作战效率。”
    开技术研讨会其实和研究生开组会差不多。
    有人当即明确表了态:
    “之前常总在这边改歼轰电7的时候,我有幸在他手下工作过,按照常总的工作风格,把东西设计出来的同时,肯定会留下一整套方法论,咱们照着学,准能事半功倍。”
    “借鉴思路,又不是照搬照抄。”
    “那派去学习的人选……”
    人嘛,对于这类八卦内容都是感兴趣的。
    显然,常浩南这个名字,在如今的航空工业系统里面,多少还是有些传奇性的。
    “还能是谁,肯定是常浩南常总呗,算算时间应该也对得上……”
    “另外……”
    “另外我还听601所那边的人说啊,歼8c的这套前缘缝翼结构,是小常总当年加入八三工程之后,第一個着手完成的改动!”
    “去年我到601所出差的时候,看到了一些歼8c的机翼设计资料,我觉得完全可以参考一下。”
    “最终定型的歼8c,采用了前缘缝翼、主翼和后缘襟翼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可以避免襟缝翼同时偏转时,混合边界层和流动分离同时出现,虽然是一款大三角翼的截击机,但低空升力和操纵性都非常优秀。”
    不过最后还是压低声音继续开口道:
    有了第一个发言的,后面也就自然多了。
    “嘶……那要是这样的话,确实可以考虑派人去学习一下。”
    “人家一款截击机都充分考虑了低空性能,咱们的战斗轰炸机,要是在这方面落下,可就丢人丢大了……”
    说到这里时,当即有人表达了质疑:
    “歼8c……那不是截击机么,还是三角翼,跟咱们的飞机完全不搭吧?”
    “小常总?是……”
    老设计师伸出手指敲了敲面前的桌面,像是在强调自己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是在犹豫是否要继续下去。
    另一名双鬓斑白,看上去比唐长鸿岁数还大不少的老设计师顺着机翼的话题继续说了下去:
    “当年陈总设计飞机的时候,为了减小研发风险,选择了比较保守的翼型,导致总体的飞行性能比较一般。”
    “……”
    眼见着话题有点跑偏,负责机载武器系统设计的高级工程师杨霖用笔帽轻轻敲了敲面前的文件纸:
    “说起超低空突防。”
    “空军的超低空突防跟海军的可不太一样,环境要恶劣得多,咱们国家目前还没有美军an/aaq-13这样的低空综合导航设备,甚至连prnk-23k这样能适应低空环境的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都缺少现有型号……”
    “这样一来,无论是飞行还是攻击,面临的压力都很大啊……”
    “往好的方面想,歼轰7有两名飞行员,可以分别负责飞行和攻击,所以压力并没有米格27或者f16c的飞行员那么大。”
    旁边负责飞控系统设计的副总设计师龚鑫懋接了一句,勉强算是安慰。
    紧接着,他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能不能考虑用机头的搜索雷达负责地形跟踪,结合雪橇法或者适应角法实现地形匹配跟踪?”
    “老型号歼轰7上面的232h火控雷达性能肯定不够,但是现在给三代机研发的那个1473,或者歼8c上面用的1472雷达应该能满足要求,反正超低空突防的时候,也用不到雷达去搜索目标。”
    作为飞控设计师,这显然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办法。
    虽然147x系列雷达的原始设计是用于对空的,但在其基础上增加一个青春版的地形跟踪功能并不困难。
    毕竟只是要求避碰而已,又没说要把地形给完整地测绘出来。
    但是,跟武器系统打交道比较多的杨霖当即否认了这个想法:
    “这办法飞倒是能飞,但是低空突防本来就是追求隐蔽性,这种时候大张旗鼓地开着机头雷达……恐怕不太合适吧?”
    “机头搜索雷达的发射角度太大,万一空中还有对方的飞机,那雷达告警接收机一响岂不是什么都暴露了?”
    “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把地形跟踪雷达集成到一个吊舱里面,目前肯定是做不到的,而且,用户既然要求使用精确制导武器,那就还需要考虑携带激光制导吊舱和空对地导弹用的数据传输吊舱,已经不太可能有位置留给第三个吊舱了。”
    “……”
    眼看着现场的气氛有些过于热烈,唐长鸿赶紧镇住了场面:
    “鑫懋同志刚才说得对,歼轰7a毕竟有两名飞行员,超低空正常飞行时候的压力相对没那么大,所以,相比于自动化的低空导航吊舱,我们还是要首先关注一下最基本的飞行安全问题。”
    “根据基础型歼轰7飞行员的反馈,他们最担心的,其实还是低空飞行的时候突然出现动力故障。”
    “在飞行安全这方面,我记得蓉城611所,在十号工程原型机的测试过程中,用过一种可以通过进气情况提前预测发动机喘振的技术,在发现有喘振风险之后,就会限制飞机继续进行剧烈机动,避免喘振风险的发生。”
    “鑫懋同志。”
    唐长鸿看向旁边自己的副总设计师:
    “我已经联系了611所的宋闻聪总师和杨伟总师,他们同意我们派一队技术人员去考察和学习,我准备让你来带队,到蓉城那边待上一段时间。”
    虽然航空工业系统下属的各个场所已经被改制成了分公司属性的集团,互相之间也存在一些竞争,但说到底,还是全国一盘棋。
    真有了这种重要的技术,不可能掖着藏着只给自己用。
    被突然点到名字的龚鑫懋直接一愣。
    这种技术听上去美好得有些不像真的。
    尤其是对于以中低空飞行为主的战斗轰炸机来说,一旦发生喘振,往往没有战斗机那样充分的应对时间。
    再加上歼轰7相对一般的弹射逃生系统,很容易导致机毁人亡的一等事故发生。
    如果真能做到提前发现并抑制喘振,或者说,哪怕仅仅是延缓喘振的发生,对于飞行安全来说也是极其巨大的助益。
    因此他当即起身郑重表态:
    “是!我一定把这个技术学会,带回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