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文

第419章 困顿之中的二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419章 困顿之中的二毛
    就在常浩南领导的涡扇10项目研发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
    位于扎波罗热的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内,一嘲别开生面”的仪式正在进行。
    发工资。
    虽然听上去十分平常,但对于这家老牌设计局的职工来说,上一次发真正意义上的“工资”,确实已经是相当久远以前的记忆了。
    “大家按照自己的岗位排成三队,最左边是工程师,中间是操作工人,最右边是后勤人员,拿好自己的工作证件和身份证件,设计局的每个人都有,不要乱……”
    两名财务部门的员工手里拿着大喇叭,扯着嗓子在偌大的车间里维持着秩序。
    尽管这家设计局在也几年前就完成了私有化改制,但名字倒是一直没变,所以大家也习惯性地继续着过去的称呼。
    除了原本繁荣火热的工厂、学校和大街上变得萧条冷清,以及几乎所有人都吃不饱饭了之外,一切似乎跟十年前并没有什么变化。
    好在排队这种事情,对于老苏联人来说属于驾轻就熟。
    再说联盟解体之后,他们已经有很长时间连队都没得排了——
    过去是兜里有钱,买不到东西,现在兜里连钱都没了。
    大家连吃饭都成问题,商品自然也就不短缺了。
    至少在货架上是不短缺了。
    所以能重新体验到排队,甚至还是排队领工资的感觉,大家倒也没什么怨言。
    人群很快按照指示分成三列,安静地排着队等待发钱。
    “伊万诺夫叔叔,你有听到什么风声么?”
    排在中间那一队的一名年轻人左顾右盼了一番,然后向位于自己左前方的灰白头发老人小声问道:
    “局里怎么突然有钱发工资了?是接到什么新订单了么?”
    华夏的基本工业体系延续自苏联,因此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和606所类似,是一个相对单纯的设计单位,由它设计出的产品会交给同体系下的另外一家工厂——通常是马达西奇制造厂来负责生产。
    如今在完成公司化之后,二者在名义上甚至直接合并到同一个集团旗下了。
    只不过在经营方面都有着相当的独立权限。
    理论上讲,以二毛手里现在还攥着的东西,哪怕靠变卖家底,也不至于活的这么惨。
    然而1991年后,相比于几乎延续了联盟体制的三毛,和家大业大,且起码保持了最基础生产生活秩序的大毛,二毛这边的情况完全可以用彻底崩溃来形容。
    崩溃到这些私有化之后的公司哪怕想要跟苏霍伊或者伊留申一样卖苏联遗产,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哪些东西能卖。
    而且他们手里的遗产,也确实有些尴尬。
    大多数情况下,大毛那边恢复生产需要的是查缺补漏,而二毛这边乐观点说是女娲补天。
    换句话说,虽然有不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都在后者这边,但如果真的想要造出位于最下游、利润最丰厚的“产品”,那几乎只能再回头去跟已经分家过的大哥对接。
    然而现在大哥似乎从南边找到了新欢,对二弟的关注度已经越来越低了……
    所以,能发出工资来,对于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的职工们来说,既是惊喜,也是意外。
    而如这个小伙子一样,并未经历过太长时间联盟时期生活的心思敏捷之辈,更是已经从这些年困顿的生活中意识到,机会,光靠等是等不来的,得想办法自己去把握才行。
    要想把握机会,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资讯。
    被叫做伊万诺夫的老人回过头看向身后,很快认出了小伙子的身份,不由得微微露出惊讶的表情:
    “哦,原来是小萨舒利亚,我以为你已经和阿廖努什卡他们一起离开了。”
    和他们这些跟设计局有感情的老人不同,很多年轻人在经历了几年发不出工资的生活之后都选择离开工厂另谋生路,有些人选择通过各种途径出国,还有些人选择从事其它工作或者干脆混黑帮。
    “不,伊万诺夫叔叔,我跟阿廖娜他们不一样,是设计局把我养大,我不会离开这里的。”
    亚历山大·楚尔斯基摇了摇头,一脸义正词严地回答道:
    “而且,我长这么大,除了木工活之外也不会干别的,就算出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什么工作,还不如跟你们一起坚持下去。”
    听到对方的这句话,伊万诺夫的眼神中甚至多出几分感动:
    “好吧,不过局里面并没接到什么新的订单,我听说是跟图波列夫那边合作,跟着图334客机一起,把d436发动机的技术资料出口,换了一大笔钱。”
    作为设计局内的资深工程师,伊万诺夫的消息自然要比一个小小的普通木工灵通得多。
    一路攀谈之间,领钱的队伍已经轮到了两个人。      工程师那一排每人40美元加600格里夫纳,普通职工则是每人20美元加上400格里夫纳。
    “为什么大部分都是格里夫纳?”
    伊万诺夫有些不满地向面前的财务人员抱怨道:
    “华夏人总不会用我们的货币支付,他们给的肯定都是美元。”
    格里夫纳是二毛在1996年发行的货币,用来取代1991年发行,但当时已经跟废纸差不多的库邦券。
    尽管最近一年通货膨胀并不算太严重,不过之前一些年的经历还是让所有人都对新币放心不下。
    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美元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硬通货。
    “发多少钱、怎么发钱都是上面的意思,伊万诺夫先生,我们只不过负责操作而已,我自己领的还没有伱多呢……”
    被问到的那个人也是一脸不忿。
    华夏人自然不可能支付格里夫纳,他们要么以物易物,要么就会支付美元。
    而坐在这里发钱的这些财务员工是跟最右面那排“后勤人员”相同的标准,也就是10美元和300格里夫纳。
    这点钱一个人还勉强够花,但还是不能保证一家四五口人吃饱饭。
    显然,有人在中间倒了一手。
    不过,对于旁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楚尔斯基来说,能领到工资,里面竟然还有美元就已经相当令人满意了。
    而且他现在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楚尔斯基确实是个被设计局所属福利院养大的孤儿,但这只是他选择留在设计局里面的一个最不重要的原因。
    本地确实有负责偷渡的蛇头,据说有办法带人去法国或者美国,并承诺可以帮助过去的人找到一份工作。
    但天生冷静的他并没有脑子一热就把仅有的一点财产变卖掉换取路费,而是先花了大概一年半时间学习英语。
    虽然还不够流利,但至少能磕磕绊绊地说上几句,不至于两眼一抹黑。
    并且还趁着这段时间,留心观察了一下那些蛇头的运作模式。
    结果却发现对方最终送走的目标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年轻貌美的姑娘。
    其中就包括刚刚伊万诺夫提到过的阿廖娜·梅尔尼科娃。
    那么所谓的“一份工作”就显得比较可疑了。
    毕竟绝大多数正经行业,似乎都更需要年富力强的男人多一些。
    更重要的是,虽然只是个负责制作木质模型的木工,但直觉告诉楚尔斯基,他所在的这家设计局,应该才是一个真正的金矿,只是他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挖掘方式而已。
    而今天发生的这一切,无疑验证了他的猜测。
    尽管每个人只能领到10-40美元不等的硬通货,但考虑到整个设计局哪怕到现在也还有几千号员工,加在一起的总额可是相当不校
    “伊万诺夫叔叔,中午我请你去外面别斯特米亚诺娃婶子的餐厅吃饭,但是你得给我讲一下最近发生了什么,刚刚你们提到的那些华夏人又是怎么回事。”
    楚尔斯基把伊万诺夫从人群中拉出来,对后者说道。
    “这……”
    伊万诺夫有些犹豫。
    毕竟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去外面餐馆吃一顿的价格往往顶得上两到三天的伙食费。
    “我又没有其它家人要养,这些钱省着点花足够我吃上两个月了。”
    “好吧,不过得有伏特加。”
    他最终还是没有经受住美食(还有酒)的诱惑。
    “当然……”
    俄语或者类似语言中的人名有非常复杂的昵称体系,可能有十几种称呼都是用来表示同一个人,萨舒利亚就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德拉的昵称之一,相比于常用的萨沙还要更加亲密一些
    (本章完)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