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第187章 楚臣使梁
第187章 楚臣使梁
河内郡,西晋时属司州,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下辖九县,治于野王。
慕容恽慕容垂早已离开野王城,统率十万步骑进驻河内九县之一的河阳县。
河阳县以南,一座浮桥横跨黄河两岸,即为富平津大桥,后人又称河桥。
富平津大桥由西晋名将杜预所监造,是一座舟船相连的浮桥。
慕容恪走过河桥,与其弟慕容垂说道:
“此战若胜,我当奏请陛下,于桥南、桥北各筑一城。
“以二城控扼大桥,进可攻,退可守,阿奴以为如何?”
阿奴并非蔑称,而是兄长对弟弟的称呼。
虽然黄河流量季节性差异大,在枯水期能够人马涉水而过,兼有冰冻期,可一旦遇上丰水期,往来黄河南北,还得指望这座浮桥。
慕容垂颔首附议道:
“阿干与垂不谋而合,只是垂以为,还可在河中沙洲再筑一城,可保万无一失。”
阿干一词,则是鲜卑人对兄长的称呼。
原来,兄弟二人过河时,还曾路过一处河中沙洲。
沙洲宽广,足以修建城池。
慕容恪笑道:
“还是阿奴思虑周全。”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一百四十二年后,北魏孝文帝就在富平桥北设立一城,又过四十二年,东魏权臣高欢,也在南岸与河中沙洲各筑一城,即为后世著名的河阳三城。
在亲兵的护卫之下,慕容恽慕容垂亲自察看过洛阳周边的环境,又重新回到了黄河北岸的河阳县。
为将者,当知晓地理。
既然决定以洛阳为战场,与桓温会猎,就必须对洛阳周边的山川地貌了然于心。
进到帅帐,慕容垂突然问道:
“阿干,我等屯兵于河阳,自然是担心如果大军渡河,会将桓温惊走。
“可他若是止步于许昌,不愿北上,又该如何是好?”
慕容恪闻言,自信满满道:
“桓温一定会来。”
慕容恪追问道:
“何以见得?”
慕容恪解释道:
“桓温自诩当世英雄,如今以光复旧都为名,兴兵北伐。
“虽然收取襄城、颍川二郡,但无亡矢遗簇之费。
“眼下,洛阳近在咫尺,却逡巡不前,岂不是要惹天下人耻笑。”
说着,慕容恪转身看向西侧,正色道:
“我听说,桓熙平定凉州叛乱,仅仅统率骑卒西征,在关中留有重兵。
“阿奴,我所担心的,正是梁军东出。”
慕容垂宽慰道:
“传闻桓熙将在凉州会盟河西鲜卑,有乞伏部叛乱在前,相信此言非虚。
“愚弟窃以为,纵使梁军东出,桓熙无论如何也赶不及这一战,阿干又何必为此忧虑。”
慕容恪摇头道:
“桓熙麾下并非无人,我听说,桓熙盛赞王猛为当世诸葛,孔明又怎会不通军事。 “若梁军东出,必是以王猛为帅,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不可轻视。”
慕容垂闻言默然。
雍州,长安。
司马兴男前脚刚刚离开,桓温的使者就匆匆赶来了关中。
桓温并非不知变通之人,当初拒绝桓熙出兵响应,只不过是认为周成不堪一击,破之如齑粉。
如今慕容恽慕容垂统率十万步骑陈兵河阳县,明摆着等他率军北上,桓温又怎会以孤师进攻洛阳,王徽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奉命前来长安,与梁国联络出兵。
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时年十七岁。
桓温与王羲之是年少时的密友,王羲之曾为桓温斡旋与朝廷的矛盾而被免职,而桓温第三子桓歆又娶琅琊王氏嫡女为妻,如今,王徽之被送来桓温的幕府历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王徽之如今担任参军一职,虽然生性高傲,放诞不羁,但因才华出众,又是故友之子,因而深得桓温的喜爱。
当王徽之来到长安时,立即在士人之间引起了轰动。
由于桓熙推崇王羲之的书法,闲暇时,总会邀请将佐们与他共赏《兰亭集序》,称赞王羲之的书法,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王羲之的名声,早就不再局限于江南一隅,其书法,也为关陇士人所推崇。
众人慕名已久,如今王羲之的儿子来到长安,关中士人们自然都希望能够通过王徽之,求得一副王羲之的墨宝,或作收藏,或是进献给桓熙,以讨好那位关陇之主。
然而,在看到王徽之蓬头散发,衣冠不整的落拓模样,关中士人无不大失所望。
实际上,王徽之不修边幅,并非是因为舟车劳顿,他在桓温身边时,也是这幅模样。
王猛是在尚书台接见的王羲之,与其他人的反应不同,王猛倒是喜爱王徽之不为世俗眼光所拘束。
毕竟在原时空,王猛前去求见桓温,就是一面扪着身上的虱子,一面与桓温纵谈天下大事。
“王参军率性而为,颇有竹下之风。”
王猛当先赞道。
所谓竹下之风,自然是指竹林七贤之遗风。
王徽之虽然高傲,但自入关中以来,见到百姓安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心知辅佐桓熙治理关中的王猛功不可没。
因此,哪怕王猛出身卑微,王徽之却也不曾表露出倨傲之色。
“王令君谬赞,徽之在江南,也是久闻令君大名,仰慕已久。”
令君一词,在后世是对县令的称呼,而在魏晋,则是对尚书令的敬称,譬如汉末荀彧,又称荀令君。
王猛点点头,问道:
“王参军此来,不知所为何事?”
王徽之从怀中摸出一封信,说道:
“正是为我主送信而来。”
王猛接过,拆看信件,原来是桓温要求梁国出兵,与他合攻洛阳。
对于此事,王猛早有准备,毕竟桓熙当初留下三万精锐步卒,就是为了让王猛策应桓温北伐。
他早已在潼关集结了三万战兵,即使王徽之不来,王猛也将出兵。
“还请王参军转告楚公,梁公早有吩咐,当以楚公北伐为重,猛必亲领大军东出,听候楚公调遣。”
王徽之此前是走武关来的关中,自然不知道王猛已经在潼关驻军。
下一章在十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