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子牙入截教
又过得几年,鸿钧道祖再度召集圣人,询问众人商议所得的封神名单。众圣人不约而同的将不填名单,各凭天数的决定说了出来。鸿钧明白各人的算计,也不多说,便默认了大家的决定。
随即,鸿钧又拿出一件法宝,乃是一木鞭,长三尺六寸五分,有二十一节;每一节有四道符印,共八十四道符印,道“此鞭名曰打神鞭,与封神榜同为封神法器,凡天数在封神之数的,都能打落。日后,尔等寻得封神之人后,便可来此领得法器,成封神之功。”
原始天尊忙问道“那封神之人,却是应在何处?”
鸿钧看了原始一眼,道“封神之人,乃是姜姓之人,有飞熊之像,日后尔等自知。”
众圣人得知封神之人后,便知道此次大劫中,避难的关键便是这封神之人,若是能将此人拉拢,自己门下便会少了许多损失,于是回去之后,大家各自发出符令,让自己门下仔细寻访,抢在别人之前找到封神的关键之人。
通天教主想起鸿钧所说,封神之人姓姜,顿时心中有了主意。通天回到碧游宫,便命无当圣母前往火云洞,请神农在族中将下谕令。
神农虽然成就人皇之位,但是听了无当圣母得请求,也没说二话,便使个神通,传谕姜氏一族,若有资质上佳之人,便入了截教,不得有误。
姜氏一族自神农之后,尽信截教,人教与阐教几乎不能插手。在通天看来,如此一来,封神之人便没了他人的份。
那姜氏族中,有一人,名叫姜子牙,其始祖乃是大禹时的重臣伯益。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东海吕地,因此得名吕氏。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又因为东方九夷时常叛乱,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便离开了封底,四处流浪。
姜子牙一心学道,但是多年以来却没有遇到一个有道行之人,只能从学了一点祖上传下的神农留下的一些粗浅功法。这次神农降下谕旨之后,姜子牙便看到了机会,马上日夜兼程,回到姜氏旧居,等待截教高人前来收徒。
白石在数次演算天机之后,始终不能算出姜子牙的下落,便知道肯定是鸿钧在里面动了手脚,不让圣人们有可乘之机,只能凭天数而行。便打消了专门寻找姜子牙的念头。后来白石心存侥幸,便让毓竹派人前往姜氏一族一行。
毓竹来到姜氏之后,凑巧便遇到了姜子牙,只是姜子牙虽然有求道之心,也应了封神之数,但是资质却一塌糊涂,根本就不是修道的料。毓竹心中奇怪,不敢作主,便把这个情况回报给白石。
白石沉吟良久,很是犹豫了一番,若是收了姜子牙,日后怕是不能独挡一面,事事都要出头帮忙,便回话给毓竹,让他将姜子牙引到碧游宫中,交给通天教主。自己送通天这么大个人情,通天自然在封神中会照顾自己门下一二,那便不用怕弟子们有难了。
毓竹依了白石的意思,找到姜子牙,告诉他自己将带他前去碧游宫学道,姜子牙一听,大为高兴,感激泣零。
毓竹带着姜子牙来到碧游宫,求见通天。白石赠宝给无当,通天虽然不能明白其中深意,但是自然就对无当偏心了一点,教中事务原来是无当与多宝分管,现在却慢慢将更多的权力给了无当。
无当圣母得了白石的灵宝,对玄天教门下更多了几分亲近。见到毓竹前来,连忙出来迎接。知道毓竹的来意之后,无当不敢怠慢,马上去报告了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大奇,怎么白石会将这个关键人物让给自己?通天百思莫解,只好出来接见毓竹。
毓竹拜见通天之后,通天便将疑问提了出来。毓竹恭敬的回答道“家师言道,姜道友乃是神农人皇之后,曾修习神农人皇留下的功法,理当为截教之人。万万不可因此坏了两教的交情。”
通天虽然不太信毓竹的话,但是实在拿不出什么不接受的理由。这个姜子牙,资质虽然差,但是极有福缘,封神之事也确实应在此人身上。无论如何,能收下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是让自己门下弟子前去人间找人的话,看了这个资质绝对就会将他剔除到一边,这次白石倒是实实在在的帮了自己一个大忙。
通天念着白石的好,却不知白石早就将他算计在其中了。
通天得了子牙,便召集万仙,收子牙为弟子。这让截教许多二代以下的弟子大为不忿。大家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知道姜子牙的资质极差,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废物,日后见了还要称师叔,实在晦气。但是掌教老爷之命,却又不能不听,只好上前拜见师叔,心中却打定主意,日后坚决不与这个废物师叔交往,免得丢人。
若非有毓竹这么一引,截教弟子断然不会收下姜子牙,日后姜子牙也只能四处求道,最终拜入昆仑玉虚宫门下。那样一来的话,截教将来的命运怕是就不好说了。
子牙被通天收为弟子,这是他想也想不到的,高兴之余,伏地痛哭失声。然后又转身大拜毓竹,感谢毓竹的推荐之恩。
自此,姜子牙就落户碧游宫,入夜苦修,只是可惜了资质不好,,往往修炼几天才有别人一天的成果。但是姜子牙也不灰心,便是一些基础的道法,也练的一丝不苟。好在通天教主本来就是有教无类,对他也没有感到失望。若是落在阐教,怕是每天都要被原始骂上几次了。
姜子牙虽然对于道法领悟不深,但是对于治国安邦,兵书战策之类却举一反三,堪称奇才。无当圣母见他与此道深有体会,便将一些日常事务交给他,却也处理的井井有条。只是不可避免的又让其他人更加嫉妒,同时,提出的一些建议又伤害了某些飞扬跋扈的同门的利益,让部分人嫉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