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夕无限好黄昏亦妖娆九
年过七旬的老人闪电结婚又离婚,在让人们震惊的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老年人再婚的诸多思考。半路夫妻相辅到老的感人场面,使人们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的同时更加肯定一个观点——老年人再婚不能没有爱情。
传统观点认为老年人再婚不同于青年人择偶,不需要考虑对方的容貌也不需要考虑是否与对方意投情合,老年人寻找伴侣只要能够相依相扶,共度晚年就可以了。大量的生活事实证明,老年人再婚依旧要有爱情做为牢靠的基础,老年人再婚同样需要正确的婚恋观。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老年人再婚后,由于缺乏爱情这一基础而导致离异,再婚双方造成的伤害和痛苦,远远严重于年轻人的离异。这与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性格和生活习惯有关,老年再婚夫妇一旦发生争执,就很难再和解。因此老年人再婚,虽然不需要向年轻人那样缠绵悱恻,但必须要有爱情这一基础。
要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多年来老年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固定的生活模式,再婚后如果双方在这方面不能协调的话就会影响到二人婚后的生活,特别是老年人一般都比较固执,不能接受对方,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愿意做出让步,有时婚姻很可能因为生活中的小事,再次走向决裂。
还要了解对方的人生经历,老年人的经历一般都比较复杂,有很多的老人在以前的生活中,心灵受到过伤害,因此,了解对方的经历就可以避免因使对方再次受伤而致使婚姻的破裂。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对方的感情,老年人的感情一般比较复杂,含蓄,有时还很脆弱,对对方要做到爱屋及乌,即使是不能做到也要尊重对方的感情,从而增进彼此的感情。
俗话说得好"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初恋情最真,暮恋意更浓"。相信老年朋友在再婚的时候后希望能够像案例二中的老于和他老伴一样,而不愿像案例一中的七旬老太和老头一样,所以老年人再婚一定不能忽视了爱情这一基础。因为只有爱情才可以把两颗随老但依旧跳动的心绑在一起,携手夕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不能忘记你
刘老师今年56岁,三年前老伴突发心脏病离她而去。刘老师与老伴从小一块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从上小学一直到上大学,两个人从没分开过,感情特别好,刘老师上学时不但成绩优异而且品貌出众,老伴虽然成绩没有刘老师优秀,但也是一表人才,品行正派,二人相恋多年,大学毕业后,刘老师在本市一所大学任教,老伴在市交通局工作,经双方家人同意,二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平淡却幸福美满的生活,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国外支教,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平时老两口在家,由于两个孩子都在读书,负担有点重,但老两口依然过得很快乐。
老板的突然离世,对于刘老师来说简直就是青天霹雳,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当时都有与老伴同去的念头。但想到还在上学的女儿,不能没有她,她坚强的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一个人的生活。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南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儿子也在国外成家。刘老师也从工作岗位升推了下来,一个月还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金。儿子和女儿都主动劝刘老师再找个老伴,可刘老师坚决不同意。
孩子们知道她是不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其实处理不能忘记他们的父亲外,还有她还不放心她的女儿。
老年丧偶以女性为多,而且由于女性天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且比男性要中感情,所以在自己的配偶突然离开自己之后往往心理难以承受,有的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那么对于丧偶老年女性朋友就有哪些心理特征,和在再婚问题上存在哪些性心理障碍以及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心里专家在这一方面也做了研究调查。
寡居老年妇女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外向,尽力使自己的再婚需要与社会舆论一致;有的性格内向,压抑和掩饰自己的再婚心理。再婚心理障碍大体有以下几类:
一,是大多数离婚或丧偶的老年妇女,有再婚愿望而缺乏再婚信心。她们认为再婚是"迁就婚姻"、"半路夫妻",很难产生爱情。
二,老年妇女再婚者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想找伴,互相依靠,解除寂寞;有的想远离子女,另立门户;择偶标准很难确定。加之恋爱时间不长,了解不够,往往担心虽在形式上结合,在思想上却不尽一致,感情上也不够融洽。
三,再婚意味着与一个新的对象共同生活,是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痛苦,无法预测。因此寡居老妇们认为,没有必要去做人生尽头的最后一次感情"冒险"。
四,是老年妇女再婚最大的心理障碍是,首先考虑能否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特别是能否得到子女的同情、支持和谅解。她们担心婚后若有矛盾争执,难以处理好与双方子女的关系。
正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心理障碍存在,寡居老年妇女在再婚问题上瞻前顾后,举棋不定,让她们跨出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
老年妇女再婚心理障碍的形成,首先是受道德规范的制约,封建思想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社会舆论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受社会环境的制约。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住房条件,家庭间的人际关系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再婚能否成功有极大的制约。如有再婚需求的妇女会考虑到:现有的经济收入和子女的补给,能否维持再婚后的生活,婚后住房如何解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