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7章 纠结
“《生化危机》东瀛首周破百亿,评价平均9.0分,超过预期!”
“《生化危机》东欧市场未播先火,据网络调查,超过百分之四十的网友期待能看到美人鱼的电影。”
“同时,同名漫画在欧洲开始风靡,甚至是连未来的南瓜节都已经开始有人准备深化危机内的形象。”
“欧洲即将上映,同三天后将会全球上映,包含国内影迷都无比的期待,现如今《生化危机》在国内只有未来院线,阳光院线有预定票,这倒是护宝六福等院线不满。”
“根据国内相关评估机构预测,《生化危机》国内票房可能会突破30亿元,全球总票房可能会达到十亿美元,成为华国电影史上全球票房最好的电影!”
“鱼幼晨在东瀛接受采访表示,《生化危机》将会在年底,或者年后上映第二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集团这是想要复刻大恐龙的成就!”
“众所周知,大恐龙第一部上映横扫全球票房,借助大家还没有视觉疲劳的状态下,仅隔半年就上映第二部,我们有理由相信,《生化危机》背后的未来集团也是做出这样的考虑。”
“霍思晴导演表示第二部正在拍摄,因为特效和道具的齐全,可以借用第一部,所以第二部的拍摄将不会和第一部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年底是绝对有希望上映的,这得到了很多漫迷和众粉丝的欢呼!”
飞鱼集团内部。
俞晚晴看着电脑上的各种报道。
她抬起头看向岳明蓝,笑着问:“你还坚持《盛宴》在这个时间点上映吗?其实等到圣诞节也是不错的。”
现如今都已经八月份了,正是暑假档最火热的时候。
《生化危机》携海外成绩而来,进入国内肯定是铺天盖地的宣传。
岳明蓝想让《盛宴》在这个时候上映其实是早就定好的,想要跟许宣较劲一下,同时也因为这部戏是霍思晴拍摄的,理论上也算是岳明蓝心虚的表现之一。
倒不是霍思晴更好欺负,而是因为相较于许宣,岳明蓝本能的就有点胆怯。
所以他才会选择这个时间点上映,只是谁都没有想到,《生化危机》会以这种姿态在国内上映,这是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
但是上映的档期早就定好了,《盛宴》也早就开始宣传了,现在虽然没有《生化危机》的热度高,但是也有一些声音在互联网上宣传的,线下没有放过。
大量的宣发资源投出去了,更改档期?
且不说浪费什么的,网友和粉丝怎么看待这件事?
看到《生化危机》大火,就怂了?连上映都不敢了?
这才是岳明蓝比较纠结的地方。
他看了一眼俞晚晴:“俞总您认为呢?盛世娱乐不是有很大的公关和宣传团队吗?为什么任由《生化危机》这么铺天盖地的好评宣传?”
还是那句话,不是电影质量好就能大卖的,很多因素都要考虑其中。
宣传更是重中之重,《生化危机》能有这么高的热度,除了在海外爆了之外,就是未来集团在国内投入的大量宣传。
初步估算,仅仅是国内《生化危机》的宣传费就不下五千万华夏币!
这是什么概念啊?
相较于国内的电影,五千万都能拍摄一部中等电影了,甚至加点钱都能做大片了。
然而这仅仅是《生化危机》的宣传?
不过这也是因为海外爆了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否则许宣也不敢这样宣传,五千万宣传费,再加上成本费,没有三五亿的票房连回本都做不到。
而现在全球的宣传费用已经接近一个亿美元了!
这件事许宣就真的很想吐槽一下。
国内五千万就能铺天盖地,但是在国外,几千万美元下去,有时候连个水花都打不起来。
一亿美元约等于七亿华夏币,这是什么天价宣传费啊?
但是却要说明一点,在国外花美元,其实跟国内花华夏币是差不多的。
我们不能按照汇率来计算花费,而要结合当地的消费水准和人工,以及网络宣传的费用等等。
也就是说,在国外花一美元,其实跟在国内花一块钱华夏币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所以这全球一个亿美元的宣传费,看似恐怖,实则也就是那么回事。
当然,许宣吐槽的这种事或许不完全正确,但最多也就是在国外花费一块美元等于在国内花费两块钱,这是最高换算了!
“圣诞节有东方好莱坞的电影上映。”岳明蓝更加纠结了。
俞晚晴莞尔,圣诞节东方好莱坞的电影不过是b级片,也就是我们国内的普通电影。
但是明显的,《生化危机》已经火出圈了,这种现象级的电影已经不能用b级或者a级,又或者普通电影和大片来评断了。
什么叫现象级?
就是不是电影圈的人也知道这部电影了,不喜欢看电影的人也知道这部电影了,这就叫火出圈了。
这样一部电影,你要硬碰硬不是找死吗?
但是岳明蓝宁愿去硬碰硬《生化危机》也不想和好莱坞的电影对上,哪怕对方叫东方好莱坞。
这就是本能的胆怯啊。
既如此,俞晚晴也不多劝,毕竟宣传费都花了,上映时间也定了,那就不好再更改了,况且一旦更改上映时间,就会对岳明蓝造成很大的打击。
但既然要在这个时候上映,那就要做好宣传。
然后,以飞鱼集团为首,盛世娱乐辅助的状态下,网上开始起节奏。
无非就是《生化危机》到底是东瀛的产物还是国产?
还有,未来集团说这部电影出口转内销,是为了审查,也就是说未来集团不服国内的审查呗?
再者就是挑刺,鱼幼晨不过是一个歌手,在电影中能有多大的作为?
从宣传片上就能看出,鱼幼晨就是在电影中耍帅,当一个漂亮花瓶。
这就是一部集团老总为了讨好女人欢心的舔狗之作!
还别说,这样的说法更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