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页
几乎是每一份关于文学的报刊上都在为这部作品争论,徐奚年甚至在上面不仅发表了一篇文章。
这样大的事情,他们当然不会错过,作品他们都是看了的。
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这部引起了巨大纷争的小说竟然是眼前这个年纪小小的人写出来的。
看来几位都看了这位小同志的作品了?徐奚年笑道,怎么样,你们认为她有没有水平能上台作报告?
作品当然是看过的,甚至当时他们还说,一段时间没有关注大陆的作品,倒没想到他们竟然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格。
当然,他们对这种风格都是欣赏的,港城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对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更强。
连怀国笑道:作品当然是看过,却不知道作者就在眼前。不过苏葵同志的写作我是非常欣赏的。
谢剑侠还对苏葵笑道:苏葵同志,能创作出这样轰动全国的作品,我们该向你学习才是。
两人都是创作多年的大家,态度谦和,并没有因为认为作者年纪小就看轻,相反,他们更加欣赏苏葵这样的年轻人。
苏葵同样谦和笑道:连先生,谢先生,说起文学创作,您二位才是大家,应该是我向你们学习才对。
说起来,她是认识这两人的,不是在现在,而是在以前。
由于特殊的背景,现今华国内地文学的作品基本是趋于政治化。乡村小说,革命小说等成为主流,通俗文学并没有发展的空间。
但正如苏葵所说,大家并不是失去了对娱乐的追求,这种需求是迫切存在的。
几位原本创作通俗小说的作家之前因为各种原因移居港城,由于那里特殊的环境,通俗小说得到巨大的繁荣,甚至成为几十年后的经典。
创作通俗小说的几位作家随着他们的作品纷纷扬名,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两位。两人当年都是大陆移居过去的,对祖国的文化感情很深。
他们分别以怀国和剑侠的笔名在报刊上创作小说,尤其以武侠小说最为出名,影响力从港城延续到大陆,甚至在东南亚等国家也受到巨大的欢迎。
几十年来,他们的作品不断被传播改编。可以说影响力遍布整个华人地区,后世的人基本没有不知道的。
听了她的话,两人都笑了。
难得遇见一个年龄这么小的同行,连怀国起了交流的心思,问道:小同志,我之前看了你的作品,发现其中带有很多通俗文学的影子,你写作的时候是怎么考虑到这个方向的?
这才是他当初欣赏这部作品的地方,他能在作品中看到许多通俗的文学存在的影子,却巧妙地和目前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韵味,很是奇特。
苏葵道:我创作的这部作品其实是想要通过一种让人愉悦的方式,让大家能在里面得到一些启发,倒没有刻意考虑过将通俗文□□用其中。
连怀国没有因为她的直言而批评她的写作方式,反而夸道:作品能让读者感到愉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却听苏葵说道:其实在让读者愉悦方面,我更加欣赏您二位的作品。
谢剑侠笑了笑:你还知道我们的作品?
略有一些了解。
徐奚年这时道:你们不认识这位小同志,这位小同志却是认识你们。
徐奚年想起第一次在火车上遇见苏葵,和她交谈的时候,就和苏葵谈到了之前移居港城的几位作家,其中就有这两位。
当时苏葵就和他聊起过他们的作品。徐奚年当然认识这两位,知道他们所处的环境与大陆不同。见苏葵拿他们来举例,佐证通俗存在的必要性,当时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两人一听都来了兴趣,问起苏葵对他们作品的看法。
徐志达从之前确认了苏葵的身份后就再也没有开过口,依旧是严肃认真的样子。但徐奚年却看得出来,苏葵说话他都在认真听。
虽说苏葵是来自荐的,而自荐的人仿佛很难打动,但苏葵同样没有着急,知道事情其实正在进行中。
她跟两位先生说起了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连先生,您的作品是基于历史上的题材来创作,将故事融入进历史的厚重中,比如您写的第一部小说《十年大明》
至于谢先生,您的作品完全和您的名字相同,充满了一种侠气。苏葵笑道,这是我非常喜欢的风格。您作品里,不管是《天刀》《四极》还是《惊鸿剑》,里面的主人公不管是什么个性,什么身份,始终都存在着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
苏葵对他们的作品可谓是如数家珍,只是后来他们的创作并没有被引进,她知道的只是在他们在离开大陆前创作的作品。
但即便是如此,也足够两人惊叹了。
然而还不止,苏葵甚至道:这些作品中,有祖国厚重的历史,有传统侠义精神的再现,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两位对故土的情怀。
她叹道:故土难离,我想您二位现在的作品也是同样充满了这种深重的家国情怀吧。
一番话说完,两人都有些怔住。过去创作的作品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