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页
结果可好,那人听到救兵来自冀州不说道谢,反而当场变了脸,说什么他的信不是送往冀州,而是送往平原国。
如果信是送往平原国,原使君看信的时候不可能看不出问题,现在救兵都送来了又说这些,仗着他没法立刻到中山把信拿回来对峙是不是?
他离开都昌之时情况危机,从平原国一路到达邺城,在邺城等了两日又前往中山,见到袁使君后立刻往回赶,生怕围在都昌城外的黄巾贼丧心病狂伤害城中百姓。
青州黄巾肆虐,那些贼人之前大量涌入青州时就杀人放火无所不为,不少地方惨遭屠城,以都昌城里的那些兵力,根本抵挡不住管亥手下的黄巾军。
他好不容易解了北海之围,现在却来说什么他找错了援军,这不是故意折腾人是干什么?
太史慈根本不相信孔融的说辞,信是孔融身边的人给他的,话是他的亲信传的,青州到处都是黄巾贼,平原国的情况不比北海国强多少,找借口好歹找个站得住脚的借口。
他离开家乡后渡海去辽东谋生,对天下大势不说了如指掌,也是能说上来几句的,冀州兵马对青州来说是外人,平原相刘备是幽州牧公孙瓒的人,幽州兵马对青州来说就不是外人了吗?
张文远带兵远道而来,粮草什么的全部自带,孔文举不让他们进城,还要说他们来青州欲图不轨,这让他怎么和那些兄弟交代?
太史慈怒火中烧从城里出来,本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和这些被拒之城外的兄弟说,被张辽和孙策这么一“安慰”,愧疚感冲上来,八尺高的汉子直接红了眼。
张辽和孙策被他的反应吓到了,他们俩只说了几句话,怎么就把人弄成这样了呢?
俩人忙不迭道歉,虽然不知道错哪儿了,但是先道歉总没错,没准儿哪句话说对了人就没事儿了。
太史慈心情更加自责,内疚看着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张辽孙策,犹豫了好一会儿还是把真相告诉他们。
这里是青州,张文远他们的兵马再怎么精锐也不能和北海一国为敌,如果被人刻意切断粮草,这五千兵马怕是都要折在这里。
小霸王睁大了眼睛震惊不已,反应过来这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后,火冒三丈气的不行,“岂有此理!”
求救信还能找错人,他怎么不说阎王爷夺命的时候不小心找错了人把他那么大个祸害给留在人世间了呢。
老爹说的果然不错,人不可貌相,传出来的名声大部分也都名不副实,一个二个的都是被吹捧吹来的,谁信谁是傻蛋。
张辽面上如出一辙的气氛,仔细去看眼神却有些飘忽。
虎崽子出来的时候只顾得激动,其他什么事情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有些事情主公就没和他说,比如送到他们府上的求救信很有可能是被人掉包之后的信,傻小子就还不知道。
幸好不知道,傻小子不像他这么见多识广,演技肯定也比不过他,这样真情实感的生气再好不过,毕竟再卓越的演技也比不上下意识的真实反应。
孙策骂骂咧咧想揍人,太史慈心里更加愧疚,张辽作为援兵主将,颇有大将风范的拍拍他们俩的肩膀,让他们不要把事情放在心上,“既然孔北海说我们心怀不轨,我们先离开便是,接下来的事情由我家主公亲自派人和孔北海交涉,若孔北海欺人太甚,我家主公也不是软弱无能之辈。”
太史慈捏紧拳头,事到如今,他说什么都不妥。
张辽把想要开口的孙策拉到旁边,揽着太史慈叹了口气,“我等回中山给主公复命,子义接下来还留在孔北海身边吗?”
孔融这次做事儿实在不地道,如果真的留在北海,他们站在对立面,以后可能会在战场上想见。
虽说都是各为其主,但是以前能一起喝酒吃肉的朋友变成兵刃相向的敌人,心里总会有点不舒服,子义肯定也是这么觉得吧哈哈哈哈~
太史慈低着头,脸色很是不好,“大丈夫在世,当立不世之功,这青州,不待也罢。”
张辽真诚的看着不打算留在青州的心新朋友,“子义好志气,如今这天下战乱不断群雄并起,好男儿当建功立业,为百姓谋太平,子义之勇鲜有能及,辽与子义一见如故,不知子义觉得我主如何?”
别纠结别犹豫,过了这个村儿就没了这个店儿,兄弟,来吗?
太史慈这些年也算见多识广,当然能看出冀州的情况比其他地方都好,只是刚出了这档子事儿,他怎么有脸去投靠原使君,“慈已犯大错,无颜再见原使君。”
张辽一看有戏,立刻再接再厉,“子义此言差矣,之前孔北海的错,何苦往自己身上揽?”
孔融和焦和没有达成一致,和他这个送信的人有什么关系,他能在黄巾贼的层层围困下突破一路来到中山已经不容易,这件事从头到尾,他一点错处都没有。
小霸王被隔绝在悄悄话之外,看着张辽神神秘秘的模样,平复了火气后知后觉反应了过来,是哦,主公让他们想办法把太史子义带回冀州,这不就是个好机会吗。
太史子义本就不是孔融麾下将领,也没听说他要投奔哪个牧守,他们家主公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这人已经见到冀州和青州的差距,总不能略过他们家主公去找别人。
如果连他们家主公都看不上,这世上还有哪个英雄能被他看上眼?
--